封面图 | 《龙城岁月》剧照

1

问:

冯叔,我是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我运气很好,又遇到了贵人,所以挣钱了,公司在稳步发展。我也想做一个「百年企业」。当然,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也许不够,所以我在努力学习,也在拓展人脉、发掘人才……另外也想听听您的意见。您是创业的前辈,能不能对我们这些小有所成的后辈给一点建议。

冯仑:

别膨胀。

我曾经讲过一个朋友的故事。近30年前,这个朋友就挣到了第一桶金。一开始挣到了十几万。那时候,都是10块钱的票子。他拿着钱回到家,当时还住平房,他拿根棍子把门一顶,也不开灯,就借着从窗户洒进屋子的月光,和太太一起坐在床上数钱,数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天亮。实在是太兴奋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赚这么多钱。

之后他赚了更多的钱。成为有钱人之后,他就有些「忘我」,有些膨胀,然后就嗨起来了。嗨到什么程度?公司不招男的,全是女的。他的心思不在生意上,而是跟员工们谈恋爱。没过多久,生意不行了,公司垮了,家也散了,他还欠了很多钱。

类似的事情,我曾经见过很多。

在房地产行业,过去一直都有这样两个说法。

第一个,在哪挣的钱,在哪赔回去。

炒地挣的钱,又炒地,赔进去。炒楼挣的钱,再炒楼,又赔回去。

第二个,凭运气挣钱,靠本事又赔回去。

行业里有些企业把运气当成了本事,把偶然的成功当成了自己的能力,然后不断冒风险,结果凭本事又把钱全赔回去。

所以,因为运气或者其他偶然的因素取得一些成就之后,千万不要把偶然的成功当成了自己的能力,然后自我膨胀,自我迷失。这一点很重要。

2

问:

怎样才能不膨胀呢?

冯仑: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曾镌刻着一道箴言:「认识你自己」。做事时不妨多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的初心是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我为什么创业?

1991年,我和王功权、潘石屹等六个伙伴,创办了一家叫「农高投」的企业。那时,我们平均年龄26岁。到了1992年,公司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开了整整一天的会,就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们几个一起创业,而不是别人」。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当时完全可以选择不创业,我们有稳定工作,有可以糊口的工资。

这成为我们当时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我们为什么要结合成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我们该如何讲述自己?

我们六个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副标题是「知识分子的报国道路」。我们得出结论:我们一起创业,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信仰。

在写《披荆斩棘,共赴未来》时,功权特别讲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们做这件事对得起自己、养得活自己、对得起父母。也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员工。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信仰做的具体的阐释。

1993年,我们投资了万通。到公司快上市的时候,我们又一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别人老是问,你们为什么要办这个公司?作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们也说不清楚。

当时社会比较混乱,我们就说这叫「守正出奇」,我们就是老老实实做事,绝不干坏事。所谓守正,是绝大多数的事能不变通,尽量不变通,少数事偶尔变通。

有个成语是歧路亡羊,如果你每件事拐15度变通,你发现做了20件事、50件事后又转回来,跟你原来的目标又完全相反,结果南辕北辙。所以我们不变通,变通后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当时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楚,在中国社会群众普遍浮躁地去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时候,我们这六个人,还有所有一起奋斗的伙伴,都坚守着一条基本的底线,我们形象地称自己为「夜总会里的处女」,不管别人怎么乱,我们得守规矩。

之后,我们又经历了分家,「以江湖的方式进入,以商人的方式退出」,从一个舞台上的六个人变成了六个公司,各自发展,一直到今天。

也就是说,从创业一开始,我们想的就不只是挣钱。创业初期的使命和价值观——以天下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理由。

也就是说,你的初心,你的价值观,实际上会引导你一辈子做一件事情。至于这件事情的形式、地点、和谁做,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只要你坚持你的价值观,你就会一直做下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