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71年(洪武四年)正月一直到八月,明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四川,南路军强攻瞿塘峡受挫,但北路军顺利推进。
明北路军攻克汉州,兵临成都。
南路军在增援下也突破瞿塘天险,最终攻至重庆。
1381年,30万明朝大军在傅友德、蓝玉、沐英的带领下南征云南。
1382年1月6日,元梁王自杀,明军占领云南,沐英受封黔国公,驻军云南。
战争结束后,明将蓝玉和傅友德阉割380名俘虏,他们中有郑和。
明军驻扎后与苗族、瑶族妇女的后代被称为屯堡人,现今仍生活在贵州、云南。
原文赏析:
乃平巴、蜀,进取滇南。
史略:初,徐达既定关中,引军南下汉、沔,取兴元路, 留兵戍守。 洪武四年,诏遣汤和等帅舟师,由瞿唐趣重庆, 傅友德由秦、陇趣成都,又密谕友德曰:「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东守瞿唐,北阻金牛; 若出其意外,直捣阶、文, 门户既隳,腹心必溃。」
【译文】{明朝继续平定巴蜀两地,攻取滇南地区。}
《史略》记载:当初,徐达已经平定关中地区,率军南下汉水和沔水,攻取兴元路,并留下部分兵力进行戍守。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诏派遣汤和等人率领水军,从瞿唐出发前往重庆,傅友德则从秦陇出发前往成都。
朱元璋还秘密地对傅友德说:“蜀人听说我军从西面进攻,必定会集中精锐兵力在东面防守瞿唐,北面阻击金牛。如果我们出其不意,直接攻打阶州、文州,那么他们的防线就会崩溃,蜀军内部也将瓦解。”
友德至陜, 声言出金牛,而疾趣陈仓, 径抵阶州,克之。进拔文州,出江油道, 渡白水江, 趣绵州,据其城。会汉水涨, 伐山造战舰,渡汉江,围汉州,蜀人出战大败,又败其援兵于城下,遂拔汉州,蜀人震慑。时蜀固守瞿唐,汤和等自夷陵入峡, 次归州,进攻未克。
【译文】傅友德到达陕地后,声称要攻打金牛(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一代),却迅速向陈仓(陕西宝鸡)进发,直接攻下阶州(甘肃陇南)。
接着又攻取文州(甘肃文县),从江油道出发,渡过白水江(白龙江),进攻绵州(四川绵阳)并占据该城。
此时,汉水上涨,汤和等人砍伐树木建造战舰,渡过汉江围攻汉州(四川德阳)。
蜀军出战却大败,援军也在城下被击败,汉州被明军攻下,蜀军士气大挫。
此时蜀军全力防守瞿唐(瞿塘峡),汤和等人则从夷陵进入峡江,到达归州(湖北秭归)后发动进攻但未成功。
帝闻友德屡捷,诏和乘机速进,于是廖永忠以奇兵出瞿唐上流,而分兵两道,水陆急攻,遂夺其险,师入夔州,汤和亦至。和率步骑,永忠率舟师,并趣重庆。永忠至铜罗峡, 明升母子以城降。友德方攻成都,其守者闻重庆已下,亦出降。友德复进克保宁,蜀地悉定。
【译文】朱元璋听说傅友德连连获胜,下诏让汤和抓住时机迅速前进。
廖永忠率领奇兵从瞿唐上游出发,同时分兵两路,水陆并进发动急攻,最终夺得了瞿唐这个险要之地。
大军进入夔州,汤和也赶到。汤和率领步兵骑兵,廖永忠率领水军,一同向重庆进发。廖永忠到达铜罗峡时,明升母子献城投降。
傅友德正在攻打成都,得知重庆已被攻下,守军也就此投降了。傅友德进兵攻取保宁,蜀地全部平定。
十四年,命傅友德率诸将讨云南,谕之曰:「进取云南,当自永宁, 宜先遣一军向乌撒, 而大军继自辰、沅入普定, 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 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当出奇取之。既下曲靖,即分一军趣乌撒应永宁之师,而大军直捣云南,彼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乃分兵趣大理,先声既振,势将瓦解,其余郡邑部落,可抚而有也。」
【译文】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率领众将征讨云南。
他告诫傅友德说:“要攻取云南,应该从永宁(云南北部土府)出发。
我们应该先派一支军队前往乌撒(贵州威宁县),而大军则从辰沅二州(湖南怀化)进入普定(贵州安顺),分别占据要害之地,然后再进军曲靖。
曲靖是云南的咽喉要地,敌军必定会在这里全力防守,我们应该出奇制胜。
攻下曲靖后,就分兵前往乌撒与永宁的军队会合,大军直捣云南。
敌军疲于奔命,我们就一定能打败他们。
云南平定后,再分兵进攻大理。
我们的声威一旦树立,敌军就会瓦解,其余的郡县和部落就可以安抚归顺我们了。”
友德至湖广,即分遣郭英等出四川,自永宁趣乌撒。英击破蛮兵于赤水河, 云南大震。友德乃率大兵由辰、沅趣贵州,克普定,境内诸苗悉降附。复攻普安下之, 进兵曲靖,敌果以重兵拒守,友德等进击,大破之于白石江, 遂下曲靖。于是遣沐英、蓝玉两军趣中庆,自引军向乌撒,为郭英声援。
【译文】傅友德到达湖广后,立即分派郭英等人从四川出发,前往乌撒。郭英在赤水河击败了蛮族军队,云南大为震动。
傅友德率领大军从辰、沅二州进入贵州,攻下普定,境内各苗族部落都投降归附。
傅友德接着进军曲靖,敌军果然在这里重兵防守,傅友德率军发起进攻,在白石江大败敌军,攻下曲靖。
他派遣沐英、蓝玉两路军队进攻中庆(云南昆明),自己则率领军队前往乌撒支援郭英。
沐英等未至,把匝剌瓦尔密先自尽。英驻师金马山, 父老迎降,澄江、武定、临安、威楚诸路,次第悉下。 友德至乌撒,大破蛮兵,东川、 乌蒙、 芒部 诸蛮皆内附。沐英进攻大理,破下关, 遂拔其城,擒酋长段世。 分兵略鹤庆、丽江,破石门关关, 下金齿, 于是车里、 摩些、 和泥、 平缅、 诸蛮相继臣服,云南平。
【译文】沐英等人还未到达,把匝剌瓦尔密就已自杀。
沐英驻军金马山,当地父老出来投降,澄江、武定、临安、威楚等各路也相继投降。
傅友德到达乌撒,大败蛮族军队,东川、乌蒙、芒部等地的蛮族都归附了明朝。
沐英进攻大理,攻破下关,占领城池,擒获酋长段世。又分兵攻取鹤庆、丽江,攻破石门关,攻下金齿(云南保山)。
于是,车里(西双版纳)、摩些、和泥、平缅等地的蛮族也相继臣服,云南平定。
顾氏曰:「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向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继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猗欤,岂非百代为昭者欤!」
【译文】顾氏(作者)评论说:“明太祖从东南起家,最终能占据西北,这是古今以来的罕见之事。
我曾经考察过他的用兵之法,实际上主要借鉴了孙武、吴起的兵法,他善于攻击敌人的弱点,捣毁敌人的空虚之处,因此所向无敌。
凡是有志于统一天下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和策略,自古以来就没有能够成功的。
太祖明白先后缓急的重要性,以及分合向背的道理。他起初在战场上决策,后来在庙堂之中制定战略。
他的大战略和汉高祖相似,精密之处则和汉光武帝相当。太祖的军事才能和成就,真是百代以来的楷模啊!”
端倪解析:
明朝攻灭明夏是在稳定北方局势后的明洪武四年(1371年)。
由征西将军汤和率舟师出瞿塘,征虏前将军傅友德率步骑兵出秦陇,分南北两路大军攻四川。
明夏认为明军虽然强大,但蜀地地理情况与中原不同,可以抵抗明军。
傅友德在朱元璋建议下,采取出其不意战略,直捣阶州文州,大败夏军,攻克此城。
为瓦解夏军士气,明军想了个好办法,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漂流瓶,在好多木牌上写明朝已经攻下哪些地方,再把木牌投入江中,木牌顺流而下,没多久明军和夏军就都知道北路的战况。
夏军回援,和明军打了好几仗都败了,将领们分头逃跑。此时廖永忠已经攻破瞿塘关,飞桥、铁索全都烧断,守将也战死。
最后明军肃清残敌,夏国就此灭亡。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为实现国家统一,下决心以武力平定云南。
他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征南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率领30万官军征服云南。
朱元璋为平定和统一云南制定了快速集结、强力征讨、少量留镇、“分兵散守”、主力撤回的战略,并打算在云南平定以后,只将征南大军中的少量兵力留镇于云南重要战略要地,主力则全部撤回内地。
然而云南的情况远比朱元璋所想复杂得多。
首先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地形复杂,万山叠障,攻之不易,守之更难。
其次,云南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极大,明朝虽取得统一云南的军事胜利,但各民族势力据险自守,时常发动反抗明朝统治的斗争,威胁着明朝在云南的统治。
因此朱元璋果断调整治滇方略,命养子沐英率部分征南军主力留镇云南,并采取“大军屯聚”于重要战略城镇、交通干线,实施重臣镇守、留屯大军、移民实边的特殊措施。
朱元璋自己也说过:“那云南我本不征伐他,他却如常生边衅,以此无乃何去征他,调了二十二万军马,和余丁二十七万,平定之后带战亡逃病折了我五万兵,一万里远,接连着吐番一带,用热多军马去守又无益于中国,征伐之事盖出于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