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创作
“妈,儿子回来了。”金正浩站在昏暗的门口,声音哽咽。
母亲的眼睛在看清来人后,先是一愣,随即泪如雨下。
“浩儿?真的是你吗?”她摸索着儿子的脸庞。
“妈,那些钱……您收到了吗?”
一抹不安掠过金正浩的心头,母亲困惑的目光让他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真相。
八年来的汗水和思念,即将在此刻土崩瓦解...
01
金正浩出生在朝鲜一个靠近边境的小村庄。那里的房子低矮,屋顶是灰色的,远远看去像是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排排灰色甲虫。
村子四周是贫瘠的土地,春天的时候,村民们会在那里种下玉米和土豆,收成永远赶不上全家人的期望。
金正浩家的土墙房子比村里其他人家还要矮小一些。屋里住着他、年迈的父母和两个等待出嫁的妹妹。
父亲是村里的木匠,手艺不错,但随着年龄增长,眼睛开始花白,订单也越来越少。母亲靠着一台老旧的缝纫机,为村里人缝缝补补,挣些零碎钱。
二十七岁的金正浩,身材瘦高,皮肤晒得黝黑,手掌因长期劳作而布满茧子。
他从小就懂事,十五岁辍学开始帮父亲做工,学了一手不错的木工活。但村子太小,活计有限,大家都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浩儿,你这样过日子可不行啊,你看隔壁李家的儿子,出去打工,现在家里都盖起两层楼了。”母亲经常这样对他说。
金正浩也想出去闯荡,但机会在哪里呢?
机会是在那年春天来的。村里来了一个中间人,说是能安排人去中国边境地区打工,一个月能挣五百块钱。对于金正浩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去吧,孩子。”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担心家里,我们还能动。”
金正浩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跟着中间人和其他几个年轻人一起出发了。他们被带到了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城镇,在那里分配到不同的工厂和工地。
金正浩被分到了一家小型家具厂,负责木工活,刚好能用上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技术。
那家工厂的老板姓赵,是个四十多岁的北方汉子,为人还算厚道,不像其他工厂那样克扣工人工资。金正浩干活勤快,手艺又好,很快受到老板的赏识。
就在金正浩来工厂工作的第三个月,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老板的一个生意伙伴从河南老家带着家人来访。
这个生意伙伴姓李,做农产品生意,在当地小有名气。李老板带着妻子和女儿李秀英一起来的。
李秀英二十五岁,在郑州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家帮父亲打理生意。她长相秀气,说话轻声细语,但做事却雷厉风行,一看就是能干的女孩子。
第一次见面是在赵老板家的饭局上。金正浩被叫去帮忙搬东西,刚好在院子里遇到了正在赏花的李秀英。
“你好。”李秀英用中文打招呼。
金正浩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回道:“你...好。”
“你是朝鲜人吧?”李秀英笑着问。
金正浩点点头,有些局促地站着,不知道该说什么。语言障碍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没关系,慢慢来。”李秀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和笔,写下一行字递给他看:“我叫李秀英,来自河南。”
金正浩接过本子,也写下自己的名字:“金正浩,朝鲜。”
就是这样简单的交流,却拉开了两人故事的序幕。
李家在赵老板家住了一周。这一周里,金正浩和李秀英偶尔会遇到,每次都通过那个小本子交流几句。李秀英开始教他一些简单的中文,他则告诉她一些关于朝鲜的事。
在李家要离开的前一天晚上,金正浩鼓起勇气,用笨拙的中文问李秀英能不能继续联系。李秀英爽快地点头,留下了电话号码。
李家离开后,金正浩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中文。每周,他都会抽时间给李秀英打电话,虽然交流还是有些困难,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在一点一点地生长。
半年后,李家再次来访。这一次,金正浩的中文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李秀英惊喜地发现,他现在已经能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了。
“你的中文进步真快!”李秀英夸赞道。
金正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为了...和你聊天,我每天晚上都学。”
李秀英被他的诚意打动了。这一次,两人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李秀英带着他在小城镇转了转,两人一起吃饭、散步,李秀英甚至带他去了自己住的宾馆房间,给他看了一些从河南带来的特产和照片。
临走前,李秀英问他:“正浩,你有没有想过去内地发展?像河南那样的地方,机会更多。”
金正浩望着她的眼睛,轻轻点了点头:“想过,但不知道怎么去。”
“我可以帮你。”李秀英说,“我们家需要人手,尤其是懂木工的。”
就这样,金正浩的命运再次转向。
02
李家是河南商丘市郊区的一个大村庄的人。李家祖上以木材生意起家,后来逐渐扩展到各种农产品。
李秀英的父亲李大明是家中独子,也只有李秀英这一个女儿。按照当地习俗,他们需要一个上门女婿来传宗接代。
金正浩收到李家的邀请后,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离开祖国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而且是以上门女婿的身份,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想到家里的贫困和妹妹们还没着落的婚事,他决定赌一把。
“妈,我可能要去中国内地发展了。”金正浩在一次电话中告诉母亲。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母亲的声音:“是那个中国姑娘吗?”
金正浩没想到母亲这么敏感:“嗯,她家邀请我去。”
“去吧,孩子。妈知道咱们这里没什么出路。但是,别忘了你的根在哪里。”
办理手续比金正浩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好在李家有些关系,加上李秀英的帮助,各种手续总算办妥了。临行前,金正浩回了一趟家,带了一些小礼物给父母和妹妹们。
“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母亲拉着他的手,眼睛里满是不舍。
“儿子,到了那边好好干,别给咱们朝鲜人丢脸。”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
金正浩点点头,眼睛有些湿润:“我会努力工作,有钱了就寄回来,让您和爸过上好日子。”
离开家的那天,全家人都来送他。金正浩没敢多回头看,怕自己会忍不住留下来。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到了河南,李家人倒是热情地接待了他。李秀英的父亲李大明是个精明强干的生意人,说话直来直去;母亲钱氏则是个温柔贤惠的家庭主妇,对金正浩也很和气。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金正浩的中文还不够流利,生活习惯也有差异,加上入赘女婿的身份让他在村里受到一些闲言碎语。但李秀英一直站在他这边,帮他融入新环境。
结婚是在金正浩来河南三个月后。按照当地习俗,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李家没有亏待他,风光体面地把婚事办了,让村里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新婚之夜,李秀英拉着他的手说:“正浩,我知道你为了我放弃了很多。我答应你,我们一起努力,将来一定会让你的家人过上好日子。”
金正浩紧紧握住妻子的手,心里充满感激。
婚后,金正浩开始在李家的农产品生意中帮忙。刚开始只是做些体力活,后来慢慢开始接触一些业务。
李大明对这个女婿还算满意,见他肯学肯干,就把一些简单的采购任务交给他。
金正浩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起早贪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虚心向李大明和其他员工请教。
他的木工手艺也派上了用场,帮忙设计并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木质包装盒,让李家的高端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语言障碍是金正浩最大的困难。他每天坚持学习中文,李秀英则成了他最好的老师。
晚上睡觉前,两人经常一起读一篇短文或看一段新闻,李秀英耐心地纠正他的发音和用词。
慢慢地,金正浩的中文有了很大进步,他也开始学说河南话,虽然口音很重,但基本能和当地人交流了。
与此同时,他也在努力适应当地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河南的饭菜和朝鲜的差别很大,刚开始他总是吃不惯,但为了融入家庭,他强迫自己去适应。钱氏看出了他的难处,有时候会特意做一些清淡一点的菜给他。
就这样,金正浩一步一步融入了新家庭,也渐渐赢得了村里人的认可。大家发现这个朝鲜小伙子不仅为人实在,而且勤劳能干,对李家也是真心实意的,慢慢就接纳了他。
03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金正浩来到河南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他和李秀英的感情越来越深,在李家的生意中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但不管生活过得多么充实,他心里始终有一块地方是空的,那里装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每逢节日,尤其是朝鲜的传统节日,金正浩总会特别想家。
他会一个人找个安静的地方,回忆家乡的山水、父母的面容、妹妹们的笑声。有时候,李秀英会悄悄跟过来,默默地陪在他身边,什么也不说。
联系家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朝鲜的通讯条件有限,金正浩只能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偶尔打个电话回家。
每次通话都很短暂,但足以让他确认家人安好,也能让父母知道他在中国过得不错。
“妈,我在这边挺好的,您和爸别担心。”金正浩总是这样安慰母亲。
“我们都好,就是想你。”母亲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
“浩儿,听说你在那边做生意了?”父亲插话道,声音里满是骄傲。
“嗯,跟着岳父学了不少东西,现在负责一片区域的业务了。”金正浩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愉快。
“有出息!给妹妹们找对象的事你别操心,村里已经有人提亲了。”
挂掉电话,金正浩总会沉默很久。李秀英知道他在想什么,会轻轻抱住他:“等我们条件更好了,一定接你父母过来住一段时间。”
金正浩感激地看着妻子,点点头。
在李大明的指导下,金正浩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强。他负责的区域销售额连年增长,甚至开发了几个新客户。李大明很满意,给了他更多的责任和相应的收入。
金正浩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但他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太大变化。
他依然节俭,舍不得花钱在自己身上。李秀英有时会心疼地说:“买件好点的衣服吧,你看你这件都穿了多久了。”
金正浩总是笑笑:“这件还好好的,再穿一年没问题。”
他省下的钱,大部分都寄回了朝鲜老家。一开始,金正浩是通过赵老板的关系,找到一个经常往返于中朝边境的商人,托他带钱回朝鲜交给家人。
第一次寄钱,金正浩只寄了五千块钱,怕万一有什么差错。那个商人如约将钱送到了金正浩家,还带回了父母的亲笔信和一张全家福。
看到照片上父母和妹妹们憔悴的面容,金正浩暗下决心要多赚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之后,他每个季度都会寄钱回家,金额也越来越大。
中间人换了几个,最后定下了一个姓张的生意人,为人似乎很可靠,每次都能按时把钱送到,还会带回家人的只言片语,让金正浩倍感欣慰。
“张哥,真是太感谢您了。”金正浩每次都会郑重地感谢张生意人。
“小事一桩,反正我也要去那边。”张生意人总是这么说,“你家人都挺好的,就是你妈身体不太好,你多寄点钱回去,让她好好看病。”
听到这话,金正浩更加努力地工作,恨不得把所有钱都寄回家。
第四年的时候,李家的生意有了重大突破。他们与一家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销量和利润都上了一个台阶。李大明很高兴,给金正浩分了一大笔红利。
“爸,这也太多了。”金正浩看着支票上的数字,有些不敢相信。
“都是你应得的。”李大明拍拍他的肩膀,“这几年,你为咱们家立了大功。”
有了这笔钱,金正浩一次性寄了二十万回家,托张生意人带话让父母修缮房子,添置新家具,最重要的是好好看病养身体。
张生意人回来后告诉他,家里人收到钱非常激动,房子已经开始修了,父母还买了一些新衣服和家电。金正浩听了,心里无比欣慰。
第五年,李家的生意进一步扩大,开始向周边省份拓展。
金正浩负责开拓山东市场,表现出色,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李大明考虑到他的贡献,决定给他股份,正式让他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之一。
“从今天起,你就不只是我女婿了,也是我的合伙人。”李大明在家庭聚会上宣布道。
金正浩受宠若惊,连忙起身鞠躬:“谢谢爸,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李秀英在一旁笑着鼓掌,眼里满是骄傲。
成为合伙人后,金正浩的收入大幅增加。他继续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将大部分收入寄回朝鲜老家。八年间,他陆续寄回了近一百五十万人民币,几乎是他全部收入的七成。
每次寄钱,他都会在信中详细交代这笔钱的用途:修缮房屋、购买家电、父母的医疗费、妹妹们的嫁妆......他想象着家乡的老屋逐渐焕然一新,父母终于过上了舒适的晚年生活,妹妹们也有了体面的出嫁条件。
然而,尽管物质上的支持没有中断,金正浩却越来越感到心理上的亏欠。八年了,他一次也没有回去看望过父母。
虽然他们在电话里总说理解他的难处,但金正浩知道,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见儿子一面。
“秀英,我想回趟家。”一天晚上,金正浩终于对妻子说出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话。
李秀英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毫不犹豫地点头:“去吧,正好公司最近业务稳定,你去一趟也没关系。”
“可是手续......”
“别担心,我爸有关系,会帮你搞定的。”李秀英握住丈夫的手,“这么多年,你一直想家,是该回去看看了。”
就这样,金正浩开始准备回乡探亲的事宜。
04
决定回乡后,金正浩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八年了,家乡变了多少?父母是否还健康?妹妹们是否已经出嫁?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准备工作比想象中复杂。首先是各种手续,尽管有李家的关系,但毕竟涉及跨国往来,需要办理的证件和许可不少。
金正浩和李秀英跑了好几趟郑州和北京,终于把所有文件都准备齐全。
接下来是礼物。金正浩想给家人带些有意义又实用的东西。他和李秀英精心挑选了一些衣物、保健品、小家电和一些中国特色的纪念品。
最重要的是,他们买了几部高级手机,打算带回去给父母和妹妹们,这样以后联系起来会更方便。
“要不要提前告诉他们你要回去?”李秀英问道。
金正浩想了想,摇摇头:“不用了,给他们个惊喜吧。而且,我也不确定具体哪天能到家,提前说了反而让他们整天惦记。”
李秀英点点头表示理解。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李家人一起吃了顿饭。李大明语重心长地对金正浩说:“这一去,好好看看家人,把心放回肚子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谢谢爸。”金正浩真诚地感谢岳父的理解和支持。
钱氏则拉着他的手叮嘱:“路上小心,注意身体,别为了省钱委屈自己。”
金正浩点点头,眼里有些湿润。这些年,李家人待他如亲生儿子,让他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临睡前,李秀英帮他检查行李,确保什么都没落下。
“回去后,记得每天给我发消息,让我知道你一切都好。”李秀英叮嘱道。
“嗯,我会的。”金正浩答应着,心里则想着家乡可能没有那么方便的通讯条件。
那晚,金正浩辗转难眠。他想起了离家时的场景,想起了父母不舍的眼神,想起了自己许下的承诺。八年了,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兑现了那些承诺,是否真的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第二天一早,李秀英开车送他去机场。路上,金正浩一直看着窗外,思绪万千。
“到了家,别着急回来。”李秀英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多陪陪你父母,我这边没事。”
金正浩感激地看着妻子,点点头。
在机场,两人依依不舍地道别。李秀英把一个信封塞给他:“这是我给你父母准备的一点心意,到了那边再打开。”
金正浩接过信封,郑重地放进内口袋,然后紧紧抱了抱妻子:“谢谢你,秀英。”
“快去吧,别错过飞机。”李秀英轻轻推开他,强忍着泪水。
金正浩转身走向安检口,没有回头。他知道,如果回头看见妻子的眼泪,自己可能会心软。
飞机先飞到北京,然后转机飞往边境城市丹东。在丹东,金正浩按照之前安排好的路线,经过一系列周折,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
路途比想象中艰难。有些地方交通不便,他不得不步行或搭乘简陋的交通工具。沿途的景色既熟悉又陌生,勾起了他无数的童年回忆。
当他看到远处那片熟悉的山峦时,心脏开始狂跳。再过一个山坡,就能看到自己的村庄了。金正浩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八年来家乡的变化。
翻过山坡,村庄出现在眼前。金正浩站在高处,俯瞰着自己长大的地方。让他失望的是,村子看起来和八年前没有太大区别,还是那些低矮的灰色房屋,道路还是泥泞不堪,没有他想象中的新气象。
“也许是外表没变,里面已经好多了。”金正浩安慰自己,继续向村子走去。
进入村子,一些老邻居看到他,先是一愣,随即惊讶地打招呼:“这不是金木匠家的儿子吗?回来了?”
金正浩点点头,和他们简单寒暄几句,心里着急着想快点见到家人。
村子很小,没走多久,他就看到了家门口那棵老槐树。树还是那么粗壮,但房子似乎更破旧了,墙皮剥落,门窗摇摇欲坠,完全看不出有修缮的痕迹。
金正浩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他站在门口,深吸一口气,抬手敲响了那扇熟悉的木门。
“谁啊?”里面传来母亲苍老的声音,比他记忆中的要虚弱得多。
金正浩鼻子一酸,哽咽着回答:“妈,是我,正浩。”
门内一阵响动,接着门被猛地拉开。
母亲站在门口,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他。她比金正浩记忆中苍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深,身体也瘦了一大圈。
“浩儿?真的是你吗?”母亲颤抖着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摸着他的脸,仿佛怕他是个幻影,一碰就会消失。
“妈,是我,我回来了。”金正浩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母亲一把抱住他,放声大哭。屋里的动静惊动了正在午睡的父亲,他拄着拐杖,缓慢地走到门口。看清来人后,老人家愣在原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爸......”金正浩走上前,想要扶住父亲。
父亲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眼中含泪:“好小子,真的回来了!快进屋,快进屋!”
一家人进了屋。金正浩环顾四周,心里越来越不安。
房子里面比外面看起来还要破旧,家具简陋老旧,墙角有明显的渗水痕迹,地上铺的还是他离家时的那块旧地毯,已经磨得露出了底布。这哪里是他想象中翻新后的家?
“妹妹们呢?”金正浩问道,声音有些发颤。
“你大妹妹嫁到隔壁村了,日子过得不太好。”母亲叹了口气,“小妹妹前年嫁到镇上了,丈夫是个厂里的工人,还算踏实。”
05
金正浩的心像是被人狠狠捏了一把。他从背包里取出给父母买的礼物,手有些发抖。
“这是我和秀英给您二老买的。”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父母的眼睛亮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接过礼物,像是怕一不小心就会弄坏它们。
“这孩子,还惦记着我们。”母亲抹了抹眼泪。
金正浩再也忍不住了:“妈,爸,这些年我寄回来的钱,你们都收到了吗?”
父母互相看了一眼,神情困惑。
“什么钱?”父亲问道。
金正浩的脑子嗡的一声:“我这八年,一共寄回来一百五十多万人民币,你们没收到?”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得可怕。父亲的拐杖掉在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一百五十万?”母亲失声叫道,“我们一分钱都没收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