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BaoBao”

仨理工科女生易拉罐巧做“凤冠”变废为宝(原标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实习生 郭安琪

“太意外,没想到我们这款凤冠火出圈啦!”近日,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徐若涵、庄昕昱、王尧睿3名大一女生,耗时4周用易拉罐制作的珠翠凤冠在网络平台上刷屏。这件融合传统美学与环保理念的小小手工艺品,不仅在校园内引发关注,更收获了网友们的点赞。


谈及创作初衷,徐若涵介绍,这本是学校“创造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课程的小组作业——利用废品再造新物。巧合的是,这3名理工科女生对手工制作与传统工艺抱有共同的热爱:徐若涵自幼受奶奶影响,对手工技艺耳濡目染;庄昕昱热衷缠花、刺绣;王尧睿则在香薰制作、绘画、刺绣等领域颇有心得。

该校“创造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课程旨在通过“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训练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徐若涵对凤冠的特别关注,源自视频平台B站中,一些知名非遗博主对传统技艺的还原视频。“他们的努力让我看到,古老工艺在现代视角下依然充满生命力。”她说,凤冠繁复的装饰与精巧的结构深深吸引着她,让她萌发了用现代材料诠释传统凤冠的想法。

在材料选择上,三人展现出“变废为宝”的环保巧思:易拉罐的金属质感与光泽,经加工后能呈现类似传统金属饰品的效果,其环保属性也与创作主题高度契合。而整顶凤冠使用了约20个废弃易拉罐。

徐若涵举例,蓝色翠羽部分需先将易拉罐裁剪成特定形状,再用蓝色喷漆上色,模仿点翠工艺的效果;凤凰纹样的制作则更为复杂,需先在纸上绘形,再裁剪罐片并喷涂金漆,为增强立体感,还要用罐片在平面凤凰上镶嵌出立体鳞片。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珍珠配饰部分创新性采用快递包装的泡沫小球,围绕“玛瑙”(由玻璃仿制)进行镶嵌,既保留了立体装饰感,又暗藏环保巧思。在工艺上,团队借鉴景泰蓝掐丝珐琅技法,将金属细丝按纹样掐制成形并粘焊在翠羽边缘。“这种传统工艺能让翠羽金边更显精致华丽,凸显层次感与质感。”徐若涵解释道。

凤冠形制主要参照明代经典样式,同时融入艺术家王依雅《繁空录》系列展览展示中的设计元素,并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雕琢细节。谈及制作难点,徐若涵坦言,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掐丝时,由于胶水控制不当,常蹭掉漆色,反复补涂是常态。两侧挑牌的承重问题更是挑战,我们最初尝试将挑牌绑在‘凤凰’尾部,却导致主体变形,最终通过铁丝加固才让挑牌以完美角度呈现。”

这一个个小细节的打磨,也让团队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匠心。

采用易拉罐制作传统凤冠,是否担心被质疑“不够正宗”?徐若涵直言,团队最初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但我们认为,传统是根基,传承并非一味地对传统进行简单复刻,融入当下的理念和审美,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生活对话。用易拉罐制作凤冠,正是以新的形式展现凤冠之美。”

谈及创作的感受,庄昕昱感叹,凤冠制作让她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非遗传承人的不易。尽管三人所用材料与技法已极大简化了传统工艺的繁复流程,可制作过程仍困难重重。“不难想象古人与非遗技艺传承人在传统工艺中所倾注的心血。比如我们用易拉罐和漆等代替点翠工艺部分,虽然简化许多工艺,但仍然费了一番波折。”她说。

参与创作也极大加深了庄昕昱和王尧睿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她们了解到,色彩上,传统凤冠多采用红、金等鲜艳且富有寓意的颜色,象征吉祥、尊贵,色彩搭配既大胆又具视觉冲击力。而龙凤和云纹等传统纹样寓意美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尧睿在凤冠制作中负责珍珠串连、易拉罐切割和拍摄工作,她尤其注意到传统美学的深层内涵——颜色、纹样皆有文化深意,并非单纯的视觉美感。此外,凤冠的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真正的传统美学不仅是外表美观,更在于文化传承、作品意蕴与技艺匠心的交融共生。”她说。

经过亲身实践,徐若涵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景光明。她认为,从知名非遗博主千万级的粉丝量可见,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已形成热潮。她坚信,短视频作为直观且贴近生活的媒介,能像纽带般连接起古老技艺与年轻一代,不仅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助力其在当代找到新的传承人,让创新传承脉络在数字时代延续下去。

这段历时4周的创作经历于三人而言,早已超越了课堂作业的意义。当20个易拉罐经过裁剪、塑形、掐丝、镶嵌等工序,蜕变为一顶流光溢彩的凤冠时,它承载的不仅是“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3名女生希望,这件特殊的手工艺品能被更多人看见,让传统工艺的魅力触达更多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