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山东省“志汇黄河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东营市观鸟协会志愿服务队队长郭建三受邀作表态发言,郑重承诺:“以镜头记录生态之美,用脚步丈量母亲河之变!”近年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市广泛动员志愿力量,组建“守护母亲河 志汇黄河口”志愿服务联盟,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生态宣讲、自然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红守护黄河口。
聚沙成塔,织密志愿服务的“生态网”
四月的黄河入海口,春风拂过湿地,芦苇荡中白鹳振翅,碧波之上志愿者的身影与生态之美交相辉映。
“这是黑嘴鸥的繁殖区,大家注意保持距离,记录巢穴位置和活动轨迹。”清晨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市观鸟协会的队员们正手持望远镜,沿着湿地栈道缓缓前行。这支由鸟类爱好者、科研人员组成的队伍,每月定期开展鸟类栖息地巡护,累计标记东方白鹳巢穴63处,救助受伤鸟类27只,为黄河口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河海,他们的身影是黄河口最坚韧的底色。去年8月,东营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成立“守护母亲河 志汇黄河口”志愿服务联盟,集结22支专业队伍、万名志愿者,将志愿红深深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日前,市生态环境局、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东营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从队伍建设、内容供给、平台搭建、管理效能、组织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14条具体举措,旗帜鲜明地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如今,由专业队伍领衔,环保、教育、应急、文旅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已培育形成“一起‘趣’河边”“净滩公益”“护水思源”“黄河口少年推荐官”“生态课堂”“云端的守护”等一批特色项目,志愿服务从零散活动升级为系统化行动。
向绿而兴,服务国家战略的“东营实践”
守护黄河,既要低头清淤,也要抬头谋篇。在利津黄河外滩,飞扬爱心义工协会的志愿者季爱军正挥汗清理河道淤积物。她的身后,一台挖掘机轰鸣作业,数十名志愿者将垃圾分装转运。“去年这里还堆满杂物,现在成了市民散步的‘生态走廊’。”季爱军擦了把汗,指向不远处新立的“志愿林”标识牌。而在垦利区蓝鲸海上救援队的快艇上,队长陈俊涛正带着队员巡查近海,“这片海域是黄河与渤海交汇处,我们每月清理漂浮垃圾,不能让母亲河的‘最后一公里’蒙尘。”
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守护母亲河”志愿服务不止于生态保护,更要融入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东营市委社会工作部推出志愿服务助力国家战略路径指引,引导志愿服务与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同行,通过建队伍、育项目、提质效,推动“守护母亲河”志愿服务向科研、文化、治理纵深拓展。金湖学校行知志愿服务队的“行走手抄报”项目,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黄河生态;市社科联“大河智库”团队联合科研机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鲁中晨报志愿服务队的“国家公园我来讲”科普行动,将政策解读融入街头巷尾的闲聊;30个市级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覆盖各街道,一个个民生难题在“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下迎刃而解。老旧小区改造、湿地修复工程、生态科普长廊……志愿红悄然改变着城市肌理。
据了解,去年以来,全市新增注册志愿者3.3万余人,新增星级志愿者超4600人,累计开展活动近10万场次,退休老党员化身“银发先锋”,青年学子扛起“青衿之志”,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智库”,“人人参与、人人志愿、人人奉献”正成为一种新风尚。
以爱反哺,让奉献者站上时代C位
荣誉的聚光灯下,是千万次平凡的坚守。今年1月9日,东营市“新志愿 融治理”志愿服务优秀成果汇报交流会现场暖意融融。聚光灯下,6位志愿服务项目代表和4位志愿者代表依次登台,讲述他们与志愿“相遇、相知、相伴”的动人故事。“守护母亲河 志汇黄河口”志愿服务联盟、东营市创琦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魏冰接过证书时,台下掌声雷动——他带领的“河小青·相约黄河口”项目,一年组织3000余人次清理河道垃圾,让黄河岸线重现清澈。
行善者不应独行,城市的礼遇是最好的掌声。市委社会工作部大力实施“志愿守护志愿 奉献回馈奉献”礼遇志愿者行动,为646名活跃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常态化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志愿行动无后顾之忧;各部门广聚合力,重大赛会活动志愿者享有专属保险和物资保障,每一次服务安心又暖心。同时,为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为481名三星级以上志愿者定制专属标识,优秀项目通过公益创投和大赛获得资金扶持;年度志愿服务成果汇报会上,6类130个先进典型登上领奖台,市委领导亲自授奖,让奉献者站上“荣誉C位”。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组织星级志愿者带徒授业,将经验与情怀代际传递,指导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动高校开设实践基地,吸引更多青年投身志愿事业,构建起“保障无忧、激励有力、传承有序”的闭环体系,让奉献者感受城市的温度与尊重。
如今,“关爱志愿者、争当志愿者”在东营蔚然成风。志愿者的故事被《光明日报》《中国志愿》等国家级媒体广泛报道,3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库,“新志愿 融治理”品牌响彻齐鲁大地。
大河汤汤,志愿不息。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东营的志愿红始终与生态绿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守护母亲河的生动篇章,市委社会工作部也将继续锚定“国之大者”,推动志愿服务与黄河战略同频共振,让母亲河畔的志愿故事愈发澎湃,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东营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