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应像1955年那样让各国团结起来 随着世界逐渐正视美国强征关税的现实,万隆会议周年纪念日适时提醒人们:在“冷战”白热化阶段,一群志同道合的国家曾携手努力,致力于构建更为公平的国际秩序。


1955年4月拍摄的万隆会议会场 图源:新华社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在爪哇岛的万隆会议上迎接了来自亚洲和非洲28个国家的领导人,因多数与会国家不是刚独立,就是正处于去殖民化进程的最后阶段,此次会议被视作“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分水岭。

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阐明了深远影响国际关系的愿景。除倡导加深亚非国家间经济、文化和政治合作外,公报还呼吁构建以联合国为基石的公平国际体系,尊重去殖民化,摒弃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

尽管万隆会议从“全球南方”国家视角来看大获成功,播下了不结盟运动的种子,但时任美国政府也向日本、土耳其、黎巴嫩、菲律宾等与其实力明显不对等的国家逐一施压,要求这些国家在言行上向其立场看齐。

中国参与万隆会议意义重大,周恩来总理在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中国和印尼是团结“全球南方”国家的关键力量,两国刚于1954年签署了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协议,这五项原则不仅对中印两国至关重要,对整个“全球南方”国家也具有非凡意义。

不过,原定于1965年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二次万隆会议因阿尔及利亚政府被推翻而被迫取消,万隆会议精神和不结盟运动的势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逐渐减弱。然而,“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起来反抗殖民主义的愿望从未消退。

联合国曾付诸积极行动,最具标志性的是1974年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旨在结束“全球南方”国家对“全球北方”国家的经济依附状态。虽然该倡议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但遭到美国打击。如今,面对美国秉持的“零和博弈”经济理念,万隆会议的精神延续或许能在“全球南方”国家乃至“全球北方”国家的某些角落找到沃土。

正如首届会议展现的历史担当,中国依旧具备发挥领航作用的潜力。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且是唯一有能力与美国全方位抗衡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伙伴国家中,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美国总统特朗普 资料图

自特朗普首次执政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持续加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则与日俱增。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全球众多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已经由美国转变为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完全有底气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化进程的守护者。

尽管现任美国政府表示“对等关税”基于其国内政治考量,但观察人士认为,美国可能利用这一时机孤立中国。不过,特朗普的举动非但未被视为精明的谈判策略,反而使许多国家将美国视为难以预测且不可靠的合作伙伴,转而投向中国。最近几周,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甚至欧盟都与中国进行了接触。

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恰好在此刻彰显意义:长期以来,合作而非胁迫始终是亚非国家处理双边关系的首选准则。若中国能切实焕发万隆精神的生机活力,将“美国优先论”取而代之,中国不仅能与“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稳固关系,还能在与多数“全球北方”国家的交往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作者特雷西·法伦、尼古拉斯·罗斯·史密斯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和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客座研究员,青桂译)

延伸阅读:

美媒:特朗普虚晃一招 中国没上钩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意挑起对华关税战,在中方接连反制后,他近期又不断“眨眼”,单方面炒作所谓“谈判”的话题,为中美贸易谈判虚空造势。

“但中国没有上钩。”《纽约时报》25日报道注意到,对于特朗普的强行挽尊,中国方面连续两日郑重辟谣,否认中美已接触谈判,指责美方混淆视听,并再次强调北京不会在美国的压力下进行谈判,双方对话必须是平等、尊重、互惠的,丝毫不给美方虚张声势的机会。



特朗普近期不断“眨眼” 资料图

《纽约时报》认为,如果将中美贸易战视作一场充斥着高风险的边缘政策博弈,那么中方的态度清晰表明,其“无意参与这场游戏” 。

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中方的种种回应再度显示,鉴于特朗普政府面临的政治压力以及华尔街的动荡局势,相较于美国,中国更有能力承受贸易战带来的阵痛。

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中国项目主任孙韵说,“中国人并不急于找台阶下来,他们看穿了现在着急找台阶下的是特朗普,于是冷眼旁观他自食恶果。”

孙韵认为,如果美国不做出任何让步或释放善意,中方不会重返谈判桌。

“现在是中方占据上风,何必费心主动接触美国?如果美国想要谈判,就得拿出筹码。” 她说道。

报道称,与特朗普首届执政任期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认为,凭借包括出口管制等一系列新的经济工具,已做好了更为充分的准备,有能力在贸易战中进行反击。

比如,中方在4月初迅速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被列入了新一批对美出口管制清单。这限制了美国获取用于生产导弹、电池和半导体的关键稀土材料,达到了精准反击的效果。

美国有70%的稀土产品依赖中国进口,其中重稀土的依存率更是高达92%,这让美国在应对中国出口管制时显得极为被动。

《华盛顿邮报》24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这项出口限制确实“打痛”了特朗普政府。



2023年,全球超90%的精炼稀土来自中国 CNN制图

报道称,由于担心美国关键产业和国防承包商生产所必需的金属供应被切断,来自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经济顾问委员会、商务部、能源部以及贸易代表办公室等多个机构的高级官员,最近正忙于减轻中方限制措施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据知情人士披露,美国官员最近几天考虑了多种方案,以加快国内稀土生产项目的加工速度和资金投入。他们还在寻求与其他外国合作伙伴达成贸易协议,以减少对中国稀土加工设施的依赖。

但对那些恐慌于供应将在几个月内枯竭的行业领导者来说,他们认为,美国政府现在并没有太多可行的替代方案。

倡导美国能源和供应链安全组织SAFE的高级政策分析师佐伊·奥伊苏尔(Zoe Oysul)透露,部分美国公司的稀土矿产储备可能只够用40到60天,“如果中国没有批准出口申请,他们担心库存耗尽后是否还能继续生产。”

“中国将其对稀土矿物的掌控,视为在与美国贸易战中的重要武器,”康奈尔大学专注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他们知道,限制这些矿物的供应,将对美国高科技制造业,也就是美国制造业中更具活力的那一部分,带来巨大冲击。”

许多人将当前这场关税大战,比作“眨眼游戏”(也称“胆小鬼游戏”),谁熬不住先“眨眼”,即为输家。

在一通色厉内荏的对华讹诈后,《纽约时报》发现,特朗普先“眨眼”了。报道援引一些特朗普政府官员的私下表述称,他们承认未能准确预测中方反应,鉴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规模巨大,特朗普似乎原以为中国会是首批“请求(关税)豁免”的国家之一。



特朗普似乎原以为中国会是首批“请求(关税)豁免”的国家之一 资料图

连日来,特朗普反复变化的口风,也被这家亲民主党美媒嘲讽为,一次又一次的“胆小鬼眨眼”(blinked again and again)。

据港媒《南华早报》报道,当地时间4月24日,在华盛顿举办的一场活动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会长谭森(Sean Stein)公开警告称,美方在与中方的关税谈判中所拥有的筹码,可能没有其想象中的那么多。在他看来,美方或许高估了自身在与中国关税博弈中的实际影响力。

谭森指出,美国现在有一种看法,想当然地认为“关税将迫使中国屈服”,但事实上,中方“至少从2018年年中开始就一直预判会有这一天的到来,并为此作着准备”。他补充认为,中方并不像白宫所认为的那样迫切需要达成协议。

曾在特朗普首个执政任期内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的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也猜测,为重启贸易谈判,美国可能很快会降低对中国商品的关税。

“中国知道特朗普什么时候会眨眼。”英国广播公司(BBC)23日发文梳理后发现,经过近年来的未雨绸缪之后,在这场中美博弈中,准备充分的中国“手握五张牌”——持续减少对美国商品的依赖、构建强大的供应链、投资先进技术、美债以及稀土出口管制。这也意味着,中国为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做足了准备,美国已不太可能将中国“逼入死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