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汉服的火热有目共睹。在全国各大景点,男男女女穿着全套汉服、带着完整妆造来拍照,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景象。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一次演讲中讲述如今的汉服复兴运动:





“当年我们(60、70后)工作以后拿到工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商场,给自己买一件西装,表示我是一个成年人,一个现代人。今天一个姑娘拿着工资买一件汉服,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插画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穿着汉服行走在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辉煌。

中国是衣冠大国,拥有灿烂的服饰历史。《周易》中就曾提及:“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意思是早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将服饰作为一种礼仪与制度。古人也以“服章之美”和“礼仪之大”来诠释华夏二字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极为多元。《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一书盘点了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历代人物服饰,从秦汉的端庄与古朴,到唐宋的华丽与婉约,再到明清的精致与典雅。它将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时空,看看历代女子衣柜中的时尚款式,还有各个朝代流行的发型、妆容、配饰等,感受一场美学的激荡。

书中还给出了适合当代日常生活的传统服饰搭配指南,让我们的穿搭既能抓住古代的精髓,又能符合现代审美。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立体封



先秦风尚:天然去雕饰的“素衣美学”

西施,竟是个高大的素颜美女?

在今天,关于美白、瘦身、整容等的宣传铺天盖地。不少现代人崇尚“白瘦幼”的审美,认为女性就该打扮得精致。

而在先秦时期,崇尚的却是女性的自然健康之美。那时尚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女性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装饰,依然可以获得异性的青睐与尊重。

“硕人”是《诗经》中用来形容美女的词汇,如《卫风·硕人》的开篇即为“硕人其颀”,“硕”就是身材健壮的意思。可见虽说后世有“西子捧心”的典故流传,但在先秦,并不崇尚柔弱、病态的美。

当时女性的服饰也以自然的“素衣”为时尚,西施的衣橱中,少不了素色的衣裙。先秦女子服饰多用麻、葛,织物的素白本色即是她们的流行色。



先秦时期的贵族女性无论穿着常服还是礼服,其服饰款式必须是深衣。此为湖北荆州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直裾深衣

先秦的女子在妆容上也追求一种天然之美。《诗经》中描写的女子,其手、皮肤、额头、眉、牙齿等都以自然作喻,素面红颜,这与后世的脂粉浓妆、繁琐饰物相比,着实与众不同。

钱锺书在《管锥篇》中有言:“卫、鄘、齐风中美人如画像之水墨白描,未渲染丹黄。”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插画



汉晋风骨:长袖善舞中的东方意境

东方女子之美,美在意境。

汉服,指的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并非人们误以为的“汉朝的衣服”。

但汉代的服装制式可以看作“汉服”在名义上的初始,汉代的“深衣”仍是汉服的不二代表,是很多人心目中飘逸的东方之风的符号。

汉代服装的美,在于其营造出的意境。

汉代的衣服都宽松,袖子宽大,长过手臂,用绳带系结。穿着这样的衣服,走起路来自然会潇洒飘逸,轻挥衣袖,带起一阵清风。

汉代女子舞服基本延续了深衣的服装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袖口和腰身处流行长袖和飞带,以此展现出长袖善舞的灵动。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插画

传说记载赵飞燕身材特别纤细,喜欢穿长裙舞蹈,一次起舞时忽然刮起大风,赵飞燕险些被刮到天上,宫女急忙拉住她的裙摆救下她,裙子被拉出了很多褶皱,让裙子看起来更美了,这种带褶皱的裙子也因此有了“留仙裙”的名字。

汉代服装质地轻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辛追夫人,身着素纱衣服,柔软透亮,可见古代丝绸“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描述千真万确。



湖南博物院藏直裾素纱襌衣实物,仅有49克,是关于古代丝绸“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最好证据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服饰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洛神赋》中描述洛神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不仅是当时对女子轻盈身姿的赞美,也是对六朝时期服饰中灵动、飘逸的风格的体现。



故宫博物院藏《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其服饰搭配是紧身袿衣与大袖短襦的叠穿

经典的女子配饰“步摇”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流行的,发钗上面缀有装饰,多是用金片或珠翠打造的叶片、花朵等,通常戴在头顶,走路时会跟随脚步而摇摆,让整个人看起来犹如仙子下凡。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头戴步摇的宫廷女子



顾恺之《列女图》中许穆夫人头戴团形花枝状步摇



盛唐气象:优雅与时尚永不过时

提到时尚,唐朝绝不会让你失望。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对“大唐盛世”都有着无限的幻想与期待,唐朝女子的着装时尚与过去有着显著的不同,令后世称奇,成为无数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唐朝女性审美在武则天当政后走向了极度的开放与自信,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令人瞩目的服饰文化现象。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袒胸装”,典型特征为低领、低胸,往日重重包裹下女性的身体得以展现,很像是我们今天穿低胸晚礼服时,搭配丝巾或披肩的穿法。



唐代初期流行“修身”及地长裙,或高腰或束胸,此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唐朝女性服饰色彩艳丽。上至女皇武则天、杨贵妃 , 下至民间女子都十分喜爱红艳的石榴裙。石榴裙的流行,从“桃花马上石榴裙”“碧罗冠子结初成,肉红衫子石榴裙”“小鱼衔玉鬓钗横,石榴裙染象纱轻” 等唐代诗句中便可看出。墨绿、杏黄等鲜艳的颜色,也是唐代服饰的标志性配色。

经典唐代妆容,除了画眉与点唇,还有额间花钿、胭脂以及面靥等,妆容与服饰步调一致,都是由保守逐渐转向华丽。

李白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正是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优雅与时尚,永远不会过时。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插图



宋代雅韵:褙子里的“士女”风骨

“士女”文化,成为时尚先驱。

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的女子虽然不能如男子那般建功立业,却开始在生活中处处追求士人趣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形成了特殊的“士女”群体。

女性的服饰妆容同样也在“革除五代之弊”,逐渐舍弃了前朝的奢华奇巧,整体呈现出内敛含蓄、清雅秀美的风格,以简约为主要特点,尽显质朴、自然、清新、雅致。

如今天气凉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披个小开衫,宋代女子早就已经流行这么穿了,那时这样的衣服叫“褙子”,是当时的“爆款”服饰。在上衣外面穿一件过膝的“褙子”,增加了服饰的层次感,让女性看上去十分高挑纤秀,给人一种时尚前卫的感觉。



宋代“褙子”形制图

当时无论平民还是贵妇都喜欢内穿抹胸,外穿一件窄袖过膝褙子,褙子呈自然散开式,里面的抹胸若隐若现,不露一丝一毫,却有万般风情。

宋朝的服装面料色彩多以淡蓝、浅黄、青、藕色、淡粉、白色这类低饱和度的素雅颜色为主,这些不同深浅层次的颜色进行搭配,就形成了宋代服饰温婉典雅的整体感受。“揉蓝衫子杏黄裙”“藕丝衫袖郁金香”……都是宋词中对于当时女子服饰的描述。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插画

明清变奏:服饰反映女性自我觉醒

女子服饰的发展史,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历史。

历朝历代的女性,都在通过服饰表达着对美、对个性的追求。

唐朝女性的服饰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胡风”元素,还有一个流行风尚是“女着男装”。《新唐书》中有一个关于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故事,说有一回唐高宗和武后办宴席,太平公主一身男装出来给父母跳了支舞,书里记载太平公主的着装是“紫袍玉带,折上巾”。

而实际上,唐朝“女着男装”的情况多出现在宫廷侍女身上,这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贵族女性对于男装审美甚至男子权力地位的向往。此后又逐渐流行到民间,并最终出现在今天可见的墓室壁画与历史文献中。



敦煌第二三一窟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其后女侍着圆领男装



陕西南里王村唐墓壁画中的女性,其后女侍身着男装服务于前面着裙装的女主人

明朝女子的服饰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按照儒家的经典所说,古代男子“上衣下裳”,而妇人则“服不殊裳”,也就是上衣与下衣相连且上下一色,以表示“妇人尚专一德,无所兼”的含义。



明代《妇人像》,体现明代贵族女装圈“披风外衣加金扣高领打底长衫”的穿搭组合

但明朝女性的典型装束是上身穿袄衫,下身穿裙的“两截穿衣”。在这种服饰风尚的背后,何尝不是社会发展的新动向?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插画

到了封建统治达到巅峰的清朝,服饰制度之庞杂、条律之琐细,在中国历代服饰史上无出其右。

而慈禧太后在自己的服饰上直接使用了只有帝王才可采用的十二章纹,如今,去故宫博物院中还可见到保存完整的带有十二章纹的女朝服。



象征皇权与身份的“十二章纹”,慈禧在垂帘听政后将其用于自己的衣饰

一个直接将十二章纹穿在身上的皇太后,还有什么不敢穿的呢?慈禧撼动了原本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撼动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今时今日:传统服饰正在复兴

服饰文化中蕴含着无比丰厚的内涵。每一件传统服饰,每一种独特的装饰方式,都是一部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别文化的故事。

中国女性的“时尚”一直在变,但千百年来,其内核一直没变。那就是通过服饰、发型、妆容等方式表达个性、追求美。



《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插画

祖先流传下来的国粹精华,不应只被记录在典籍中,陈列在博物馆里。通过创新和改造,让传统服饰鲜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能大大方方地把它们穿出去,文化才能在活起来中得到真正的保护。

期待更多的人将汉服穿出去,融进我们的生活里。当我们对传统文化越了解,也会越深爱脚下这方土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