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贴标后,山寨卫浴成了知名品牌连云港海州:强化综合履职依法保护被侵权企业合法权益
网购“国际名牌”卫浴产品,扫码后信息竟是空白。经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近日,法院对一起假冒国际知名卫浴品牌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三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至二年不等,各并处罚金,同时部分支持了三家被侵权企业提出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请求。
扫码无效,电商平台售卖假名牌卫浴
2023年6月,连云港的方女士在某电商平台发现一家售卖德国某知名卫浴A品牌产品的店铺,因价格与官方旗舰店相差不大,且店家向方女士保证是品牌正品,方女士便下单购买了A品牌的厨房龙头、洗浴花洒及皮管,共计花费1566元。
收到货后,方女士发现,虽然产品的包装盒、说明书上均有A品牌的商标,但产品做工粗糙、包装盒破旧。于是,她尝试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发现内容空白,这让方女士怀疑买到了假货,遂前往公安机关报案。
无独有偶,上海的李先生也曾于2022年先后两次在该店购买了A品牌的卫浴产品,花费3820元。“我专门问了网店老板,他说是正品我才购买的。”直至案发,李先生才知道买到了假货。
方女士报案后,连云港市公安局海州分局于2023年8月立案侦查,最终锁定了广东开平的一家仓库,一举将余某甲、余某乙、温某等人抓获,余某乙就是方女士网购的店铺老板。经相关卫浴品牌所属公司检验检测,确认案涉卫浴产品均属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引导侦查,全链条打击制假产业链
2021年,广东的余某甲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做卫浴生意的人,聊天中得知对方有意转行,便从对方手中购买了一套给无标卫浴贴标的机器。随后,余某甲租了一个仓库,购买了一堆卫浴产品,用贴标机器在商品上打上不同大品牌的商标标志。他从网上购买大量名牌卫浴的包装盒,并雇用温某等人在仓库中进行产品测试。测试完成并包装后,在朋友圈进行销售。同村的余某乙明知是假冒产品,仍找到余某甲购买这些贴标的卫浴产品。
“他把需要的品牌、型号通过微信发给我,然后我把货送到镇上的超市里,每次都通过现金交易。”余某甲说。
余某乙收购大量“成品”后,在电商平台开设了两家店铺销售。“刚开始经营时,没有什么流量和客户,我就从网上找一些大牌卫浴的图片放到店铺主页,并通过刷单的方式提高销量。”余某乙交代,有客户来咨询就说产品是正品。至此,一条生产、组装、销售假冒名牌卫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
侦查阶段,海州区检察院通过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依法介入案件,建议公安机关进一步调取相关网店的交易流水、发货记录等,夯实证据链条。
2024年1月,公安机关将余某甲、余某乙等人以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移送海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综合履职,“刑民一体”协同治理
“该团伙形成‘工厂组装—网络分销—电商平台洗白’的黑色产业链,余某甲、余某乙通过现金交易逃避侦查,犯罪手段较为隐蔽。”承办检察官杨金凤介绍。
经查,2021年至2023年,余某甲在广东省开平市租赁仓库,用于组装假冒的国际品牌卫浴产品,通过温某协助生产测试,余某乙等人则利用电商平台将假货销往全国。经核实,余某甲仓库内被扣押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价值总计314万余元;余某乙通过网店销售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总计达53万余元。
考虑到该案涉案金额较大,侵犯了多家知名卫浴品牌企业的商标权,影响较为恶劣,检察官在案件办理中创新采用“刑事打击+民事追偿”协同模式,强化“刑民一体”综合履职,除了对刑事犯罪进行全链条打击,还积极联系涉案企业开展追赃挽损工作。该院受案后第一时间联系被侵权企业,听取被害企业意见,提供相应法律帮助。在提起刑事诉讼时,同步支持被侵权的相关跨国企业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促成余某甲、余某乙、温某连带赔偿企业维权成本及经济损失总计48万元,有效维护了被害企业权益。
经海州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日前作出如上判决。(卢志坚 孙鑫鑫 庄岩)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