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4月27日,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在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特使威特科夫会晤后,向外界释放了“建设性”“有益”的信号。这场会晤的背景颇具深意——正值易北河会师80周年纪念日,而会谈的核心议题,直指俄乌冲突的“终局方案”。

据路透社披露的“和平协议”草案内容显示,协议条款几乎涵盖了俄乌冲突的所有核心矛盾:克里米亚归属、乌东四州控制权、扎波罗热核电站移交、乌克兰加入北约与欧盟的前景、对俄制裁解除,以及俄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这一方案被外界形容为“朝鲜战争末期的三八线方案”,既为俄乌冲突划定了临时停火线,又为美俄利益分配预留了弹性空间。然而,协议的“皆大欢喜”背后,实则是俄乌美三方诉求的尖锐碰撞。


协议条款:美俄“默契”与乌克兰的“红线”

从协议内容看,美俄的“默契”显而易见。美国承认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归属俄罗斯,换取俄方在能源合作与制裁解除上的让步,同时将乌克兰的未来押注于欧洲安全保障而非北约。这一安排既符合特朗普政府“孤立主义”倾向,也暗合俄罗斯“去北约化”的核心诉求。普京的战略目标始终清晰:避免与北约直接军事对抗,同时确保乌克兰“非军事化”与“中立化”。而协议中“乌克兰交出扎波罗热核电站控制权”的条款,更被解读为俄罗斯对能源战略要地的现实考量——核电站既是俄乌电力博弈的筹码,也是俄方对乌东控制权的象征性抓手。

然而,乌克兰的立场却让协议沦为“纸上谈兵”。乌克兰外交部新闻秘书蒂赫伊在4月27日的声明中划出三条“红线”:不承认领土割让、不接受军事限制、拒绝第三方干预。这一强硬表态背后,是乌克兰当局与民意的深刻撕裂。一方面,泽连斯基政府依赖欧美援助与民族主义情绪维系统治,任何领土妥协都将动摇其合法性;另一方面,乌克兰民众在三年血战后已疲惫不堪,甚至出现“女兵成建制参战”的残酷现实。这种矛盾使得乌克兰既无力夺回失地,又难以接受“芬兰化”或“苏台德模式”的屈辱性和平。


协议可行性:俄罗斯的“松口”与乌克兰的“嘴硬”

普京对协议的“松动”态度,折射出俄罗斯的战略焦虑。尽管俄军在乌东战场占据主动,但长期消耗战已暴露其经济与兵力短板。解除制裁、能源合作等条款,无疑为俄罗斯提供了喘息之机。然而,协议的致命缺陷在于未触及俄罗斯“去军事化”的核心诉求。若乌克兰未来重新武装,俄方十年苦战将付诸东流。因此,普京若接受协议,必会要求美方提供“执行保障”,例如北约承诺不东扩、国际观察员驻乌监督等。但美国是否愿意为乌克兰“背书”,仍是未知数。

乌克兰的“嘴硬”则更多是姿态性表演。泽连斯基政府深知,失去欧美援助后,其军事能力将迅速崩盘。但民族主义情绪与西方政治正确,又迫使其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矛盾,恰似“困兽犹斗”。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第155步兵旅已组建“美械连”,用缴获的美制武器武装部队,这一细节既彰显俄军战场优势,也暗示其对长期消耗战的准备。


下一步走向:协议破裂后的“三重博弈”

若协议最终流产,俄乌冲突将陷入更复杂的“三重博弈”。

第一重博弈:美俄在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升级。美国虽无意直接参战,但可能通过提供远程武器、情报支持等方式,将冲突拖入“低烈度持久战”。俄罗斯则可能以核威慑为后盾,在乌东推进“有限军事目标”,同时利用能源牌施压欧洲。

第二重博弈:乌克兰内部的“主战派”与“主和派”分裂。随着前线战局恶化,乌克兰军方与民间可能涌现“现实主义”声音,要求以土地换和平;而泽连斯基政府为维系统治,或进一步强化民族主义叙事,甚至将冲突包装为“文明与野蛮的对决”。

第三重博弈:欧洲的“安全焦虑”与战略自主。若俄乌冲突持续,德国、法国等国可能推动“欧洲安全架构”改革,例如建立独立于北约的防务体系,或重启“诺曼底模式”谈判。但这一进程将面临美国强烈反对,甚至引发跨大西洋关系裂痕。


终局猜想:一场没有赢家的“零和游戏”

从当前态势看,俄乌冲突的终局大概率不会由一纸协议决定。俄罗斯虽占据战场优势,但难以承受长期制裁与战争消耗;乌克兰虽获西方支持,却已失去战略主动权;美国则试图在“遏制俄罗斯”与“避免直接冲突”间走钢丝。若各方无法在“领土完整”与“安全保障”间找到平衡点,冲突或将演变为“冻结冲突”——乌东地区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实体”,俄乌在边境长期对峙,而欧洲则陷入“新冷战”的阴影之中。

这场冲突的终极教训或许在于:当大国博弈凌驾于小国主权之上,当军事对抗取代政治对话,任何“和平方案”都不过是脆弱的权宜之计。真正的终局,或许要等到某一方彻底失去战争意志,或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才会浮出水面。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