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一场代号未公开的联合空中演习在东海-琉球群岛以南-西太平洋空域拉开帷幕。美军以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为核心,携F-35A/B隐身战机、F-15E“攻击鹰”多用途战机、KC-135空中加油机、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及RC-135战略侦察机组成“轰炸机特遣队”,日本航空自卫队则派出F-15J重型战机“打辅助”。这场由21架战机参与的“空中芭蕾”,被多家日本媒体形容为“近年来美军在亚太最激进的威慑行动”。
从战术层面看,美军此举堪称“教科书级”的兵力投射。B-1B轰炸机具备超音速突防和1200公里射程的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LRASM),搭配F-35的隐身突防与EA-18G的电磁压制,足以对海上目标实施“穿透式打击”。而RC-135侦察机与KC-135加油机的加入,则让美军具备从关岛基地出发、覆盖第一岛链的“全域作战”能力。日本空自的F-15J虽老旧,却能依托本土基地提供“最后一公里”护航,形成“美军主攻、日方策应”的战术分工。
但这场演习的战略意图远比战术层面复杂。结合10月初美菲“齐心协力”军演中B-1B首次现身南海的动向,美军显然试图通过“轰炸机特遣队”的常态化部署,构建一条从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亚的“空中封锁链”。其核心逻辑是:以B-1B的远程打击能力为支点,将隐身战机、电子战机与侦察机编织成一张“动态火力网”,迫使解放军在东海、南海两大战略方向上“分兵防御”,从而削弱其区域拒止能力。然而,这种“以攻代守”的策略,却暴露了美军在亚太的深层焦虑——面对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日益完善,美军不得不依赖“战略威慑”掩盖其兵力投射的局限性。
东海“天眼”觉醒:解放军侦察机的“精确反制”与“心理博弈”
就在美日军演启动的同日(10月24日),日本防卫省发布通报:解放军派出3架特种侦察机,包括1架搭载“舟型雷达”的运-9电子侦察机、1架TB-001“双尾蝎”长航时无人机及1架“攻击-2”察打一体无人机,在东海-宫古海峡-西太平洋空域展开“折返式”巡航。从航迹图看,解放军战机不仅与美日军演空域高度重合,甚至可能提前预判了B-1B的起飞时间,上演了一场“守株待兔”的空中博弈。
解放军此次行动的“技术含量”值得深究。运-9电子侦察机搭载的“舟型雷达”实为一种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对美军战机的雷达信号、通信频段进行全频谱侦测;TB-001“双尾蝎”无人机凭借1.2万公里航程和24小时续航能力,可对演习区域实施“贴身监控”;而“攻击-2”无人机虽以“察打一体”著称,但其滞空时间同样长达20小时,且可携带合成孔径雷达(SAR)进行高精度成像。这三型战机的组合,实际上构成了一套“空基ISR(情报、监视、侦察)体系”,既能实时掌握美日军演动态,又能为后续反制行动提供数据支撑。
更耐人寻味的是解放军的“心理战”意味。美军B-1B刚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滑跑起飞,解放军侦察机便“如约而至”,这种“精准拦截”不仅展示了中国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更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东海早已不是美军战机的“自由航行区”。正如军事专家所言:“解放军的侦察机就像一群耐心的猎手,它们不需要击落对手,只需让对手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监视’,便足以瓦解其心理优势。”
技术代差下的“攻守易势”:从“美军单方面威慑”到“双向透明战场”
若将时间轴拉长,这场“侦察与反侦察”的较量,实则是中美亚太军事博弈的缩影。2010年前,美军在东海、南海的演习往往呈现“单向透明”特征:其航母战斗群、战略轰炸机可自由穿梭于第一岛链,而解放军的侦察手段主要依赖地面雷达和少量侦察机,难以对美军兵力动态实施全时监控。然而,随着中国反介入体系的完善,战场透明度已发生“攻守易势”。
以东海方向为例,解放军近年来部署了大量“空警-500”预警机、“无侦-7”高空侦察无人机及“天链”数据中继卫星,配合陆基的“天波”超视距雷达和“红旗-9”防空系统,构建起一张覆盖第一岛链的“感知-拦截网”。美军B-1B、F-35等战机的雷达信号、通信频段甚至弹道轨迹,均可能被实时传输至后方指挥中心。这种“透明化战场”使得美军传统的“隐身突防+电子压制”战术效能大打折扣——当B-1B刚起飞就被锁定,其威慑力自然大打折扣。
但需警惕的是,美军并未坐以待毙。近年来,美军加速推进“分布式作战”概念,试图通过“敏捷战斗部署”(ACE)将兵力分散至西太平洋多个岛屿基地,并利用“暗鹰”高超音速导弹、“战斧”Block V巡航导弹等武器,构建“去中心化”打击体系。这种“化整为零”的战术,或将使解放军的侦察体系面临“目标过载”风险。
结语:东海的“棋局”与太平洋的“潮汐”
东海空域的这场“侦察与反侦察”博弈,本质上是中美在亚太地区“规则主导权”的争夺。美军试图通过B-1B、F-35等“硬杀伤”武器重塑威慑力,解放军则以“天眼”侦察体系、反介入系统等“软实力”予以反制。双方均未突破“不开第一枪”的底线,但每一轮技术对抗都在改写地区安全格局。
未来,这场博弈或将呈现“技术对抗常态化”“规则博弈显性化”“第三方介入复杂化”三大趋势。而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不在于谁先击落对方的战机,而在于能否通过对话机制降低误判风险——毕竟,太平洋的潮汐从不因一方的“肌肉秀”而改变方向,唯有在风浪中学会共舞,方能避免“擦枪走火”的悲剧。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