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是我国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的一块“短板”,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乡村学校发展,需要从关键处、紧迫处、薄弱处入手。

  加强师资力量是关键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师资力量的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进一步推动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除了持续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完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加大乡村教师培训、优化师资学科及年龄结构等之外,还需要在城乡师资一体化、片区师资一体化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以实现“师资交流互通、教学帮扶互动、资源共享互惠”。

  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有的地方在逐步完善县域范围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地域相近原则,实施“片区大课表授课制”和音体美教师“走教模式”,这种做法既可以确保大部分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又不需要增加教师编制,能够有效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还有些地方倡导城乡学校结盟,成立教育集团或教育共同体,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定时定点到乡村薄弱学校送教下乡、支教帮扶,这种“精准帮扶”的做法让乡村教师能及时获得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

  再如,可实施乡村教师现场研训学习与远程网络进修制度,形成内容精当、有充足时间保证、有科学评价考核的研训机制,可以在有效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实现高质量“专”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多能”,多措并举地解决乡村学校师资质与量的问题。

  加强数字教育最紧迫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了新科技革命浪潮。乡村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地强化数字信息化建设,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首先,要加速乡村学校“未来教室”和“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教育数字化终端设施全面普及,实现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对接,促进乡村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数字化、现代化。其次,要将人工智能教育专项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教师教研活动和培训计划,以“AI+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与沉浸式、智能化教学模式探索为主要方向,以包括交流研讨、案例教学、分组实践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施。同时,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引进地域内外高校、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兼职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中来。最后,应强力推进区域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尽快建立数字资源的国家、省、地市、县、校多级互联互通一体化模式,不断完善包括讲授型、自主协作型和智慧型等教学模型在内的智慧云教学环境和人工智能专业教师流动机制,形成统一规范和统一管理的区域数字资源应用体系,以实现区域内人工智能教育教师资源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实时互联互通、同步共享。

  夯实文化建设薄弱点

  有些地区的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走入了模式化、统一化的误区,学校硬件配备、软件管理千篇一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办学行为规范化,但并不排斥学校发展特色化、个性化,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避免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模式化、统一化,地方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容易被忽视的薄弱处下手,在办学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推动学校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此,乡村学校一方面要适当吸收地方民情、历史地理等文化特色,凝练、形成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共性、共通的基础上,培育独具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努力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中学正高级教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8日 第05版

作者:高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