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教学楼寂静无声。
张老师裹紧外套推开办公室的门,值班表上孤零零写着自己的名字。手机里,班级群跳出孩子们在游乐场嬉笑的视频,丈夫发来一家三口出游的订票链接。她默默把值班通知截图发进教师群,立刻收获二十三个"同病相怜"的拥抱表情——这是五一假期里,全国教师心照不宣的"仪式感"。
一纸值班表背后,藏着多少被折叠的人生
当全社会都在讨论调休利弊时,教师群体的假期却早已被切割成碎片。从除夕到国庆,从清明到端午,每个节日都在值班表上化作一个个待填的方格。走廊尽头的监控屏幕前,有人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春游;空荡的实验室里,有人把父母的体检预约改了三次;保安亭旁的值班室,有人听着远方海滩的潮声翻完了整本教案。
当形式主义撞上教育温度
某区教育局文件显示,去年五一期间全区学校累计处理突发事件3起,均为野猫闯入校园。当"确保校园安全"的初衷异化为"必须有人在场"的执念,值班制度正在沦为现代版"守夜人"。更荒诞的是,某些学校要求值班教师每小时拍照打卡,九宫格定位照填满领导的工作群,却填不满教育者被透支的热情。
被切割的假期里,教育的尊严在流浪
一位教师在朋友圈写道:"值班室墙上的时钟走得特别慢,慢到能听见职业倦怠滋长的声音。"当医生有补休、公务员有调休、企业员工有加班费时,教师群体却在用无偿值班消解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环。那些本应用于充电进修、陪伴家人的时光,最终都消逝在巡查签到簿的横线里。
教育的春天,不该困在值班室里
在智慧校园覆盖率达97%的今天,电子围栏报警系统早已能精准识别异常情况;在双职工家庭占比超六成的社会现实下,弹性值班机制或许比刻板排班更显人性。当我们呼吁给学生减负时,是否也该为教师留一扇透气的窗?毕竟,只有被阳光温暖过的教育者,才能传递真正的教育温度。
这个五一,愿每间空荡的值班室里,都能少一个疲惫的身影,多一份对教育者应有的尊重。转发这条推送,让更多人听见三尺讲台后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