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出疑问:“本溪公交车司机旁边的液体是什么?”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是用来测试公交车驾驶平稳度的机制。运营一趟车回来后,站点管理人员会记录水杯里剩余的水量,计算泼了多少水。如果水没洒,说明车开得稳,车上的乘客也不会感到颠簸。
“开车稳不稳,一杯水来定。”此前,国内其他城市如武汉也曾实行过“安全行车一杯水”机制,即在驾驶台右前方固定放置一个100毫升量杯,来测试公交驾驶平稳度,让公交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做到起步稳、行驶稳、转弯稳、停车稳。
当然,针对这件事,此前有媒体发出了讨论的声音。
值得关注的是,公交公司是将“安全行车一杯水”机制纳入驾驶员评比考核的。当杯中水的余量成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又该如何确保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心无旁骛专注开车呢?如果驾驶员需要时刻紧盯着杯中水量,以免因为泼洒太多水被罚,那这杯水恰恰是在给驾驶员添堵,对安全驾驶起到负面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驾驶员一味按要求求稳求慢,不仅影响公交车自身的运行效率,同样可能会给其他社会车辆带来困扰。市民乘公交车出行,不仅希望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同样希望能够尽快抵达。如果只是盯着安全平稳运行,却忽略了市民对于通行效率的需求,难免给人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
守住安全底线的初心虽好,但也要通盘考虑政策制定后对乘客、驾驶员甚至于城市交通的综合影响。否则,如果旧的问题难以消除,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那必然会被质疑是形式大于实际。此前,南京公交车路口限速过低被市民吐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来源:话沈阳 综合澎湃新闻等
消息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