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片系AI生成,与内容无关)
作者 | 邹成效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感觉身边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一份心仪的工作,难如登天。
我个人感觉,当然只是我个人感觉,不代表实际情况。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率大概在20%到30%。
而且大多数都不满意。
很多都执着于各地不停地考编、考事业单位,甚至考编外中。
在聊这个有些沉重地话题前,我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
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双职工家庭,而且父母在我高二那年(1994年)双双下岗,从我1995年读大学开始,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靠我父亲常年驾驶一辆重庆80轻型摩托车在火车站夜以继日地拉客,也就是所谓地开“黑摩的”维持,一直维持到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才逐渐退出火车站广场。
那时候,那辆摩托车的里程表已经清过一次零,也就是超过了10万公里。
我记得摩托车交给我开的时候(是的,我又开了一两年),大概又有1万多公里了。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
我报考并就读的大学是一个位于 江西省的财经类专门院校,比较冷门, 这家大学在全国排不上什么名次(我看了一下近几年的软科排名,基本都在120左右),但在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江西地区,还是排名 相对 靠前。
当时报考这所学校,也是脑子有点发热(那时候也没有张雪峰这样的人间清醒来做指导),被财经类专业那些高大上的名词给蛊惑了,以为学了金融学毕业后就成了有钱人,学了工商管理毕业了就可以做老板,学了法律毕业后就是法官检察官,大概有类似这样荒诞的想法。
1999年 毕业前,我参加了两次求职会,一次在深圳市,一次在南京市,当时就感觉求职现场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有那种让你感到绝望的窒息,甚至有种投简历就是在浪费纸张的感觉(记忆中,当时制作简历还花了不少钱,所以还挺珍惜的)。
不过运气似乎还好,我在投了几十份简历后,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1999年就给我)、南京江宁区一个政府单位、本地的建设银行都给了我OFFER。
出于宅家的考虑,我选择了本地的建设银行。
做了一年不到的柜员,我报考了本地的公务员考试,顺利通过后在当地公安部门工作,工作期间又考上了律师职业资格,在公安工作了十六年后转行做了律师,一晃又已经过了十年。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资源的普通家庭的大学生,例如我,考上一个一般的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虽然有困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
所以,我一度不太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那么难。
在我深入了解了这个命题以后,我发现。
确实难。
因为时代变了。
因为现在的时代,读书已经不能改变命运了。
对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来说,子女能改变命运,有且只有一条路径:读书。(那些文盲也能成为霸道总裁的低概率事件我们不去讨论)。
但是,为什么几十年前,像我这样普通家庭的穷孩子,能够靠读书改变命运,找到一个心仪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阶层跃升的工作,但现在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做不到了呢?
我觉得,至少有有三点原因。
第一、普通人靠努力考上好学校的机会少了
现实生活中,一个社会上最好的学历资源,永远只会给1%到5%的人。
这是铁律。
无论这个 1%到5%的名字叫什么。
以前,这个 1%到5%的名字叫本科,包括一本和二本,甚至还包括一些大中专。
现在, 这个 1%到5%的名字叫985,甚至叫名牌985。
在大学生比例只有 1%到5% 的年代,你考上个二本,就已经是同龄人里的前5%了,考上个一本,就是前1%了。
但是,在本科率已经高达80%以上的年代(2024年的高考录取本科率基本就是80%,剩余的20%为大专,基本不存在所谓的高考落榜生),你考个二本可能还不如中专生,因为人家至少还有专业技能。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的统计数字,1997年中国大学录取的本科生人数大概是70万人,而2023年这一数据为602万,是19997年的8.6倍。专科生也从30万增长到了445万,增长了14.8倍,研究生情况也差不多,硕士加博士的录取人数从7.2万增加到了101.5万,增加了14.1倍。
我前两天和本地的一所高校的领导聊天,他告诉我,今年他们学校招硕士研究生,开始只报了30多个名额,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的要求,扩招到了110多个,基本是只要达线就收。
如此大规模扩招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加大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一方面,有效延宕就业压力,恐怕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这种扩招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多如狗,硕博遍地走,工作有没有,还是摊摊手。
那么,我们那最顶尖的1%到5%的院校有没有扩招呢?或者说扩招的规模如何呢?
例如清华大学,1997年本科招生人数大概是2000人,2023年是3600人,扩招率是1.8倍,而排名前十的顶尖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平均增长率大概在1.6到到2倍。
所以说,这些年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扩招,其实就是那些并不怎么样的学校在扩招。
真正的顶级资源,并没有扩大。
而且,更让人伤感的是,以前我们的孩子考上这 1%到5%的名校,基本拼的就是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但是现在,远远不是这样。
因为条件好的家庭,获取教育i资源的能力远远要碾压普通家庭。
以北大为例,2023年靠高考裸分考上的新生比例只有百分之39.67%,而通过各种特殊招生渠道入校的有60%以上。
而这60%以上的渠道和教育资源,就绝对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担和获取的。
你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做一个调研,看看现在那些在名校读书的孩子,有多少还是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出来的,就明白“寒门出贵子”已经不太现实了。
但是,在我读书那会,真的完全不是这样。
我自己的情况,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属于很普通的家庭,我的大学宿舍六个人,其他五人,除了一个家住江西南昌条件略好,另外四个全部都是来自江西的农村家庭。
其他同学基本都是如此,我的大多数同学都来自江西农村,有的甚至要靠父母卖血才能交学费(真实事例,完全不夸张)。
但是,你如果现在去了解一下在名校读书的孩子,还有多少是农村来的孩子?还有多少是没有上过一天补习班的孩子?还有多少是在考上大学前,不要说出国,可能连省都没出过的孩子?
第二、普通人靠学历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少了
现今社会,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是天资聪慧,侥幸考上了好大学,考上了1%到5%的名校,毕业后又面临第二个问题。
普通人凭借名校文凭获取优质工作资源的比例少了,就是以前你有个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能当成敲门砖,进个好单位好公司,但现在这块砖头的分量明显不够了。
现在的招工,除了看你的学校牌子硬不硬,还得看你家庭资源的背景厚不厚,甚至很多时候背景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学历本身。
我们就说那些普遍被认为是好工作的单位,例如:大型央企、国企,例如烟草、石油系统等等。
这都不用我举例说明了吧?
这些单位每年录取的新人,如果没有一半以上是近亲繁殖的话,都已经算是公平公开公正了,所以那些三代烟草人、三代石油人总是层出不穷。
一个名校985往往竞争不过一个野鸡三本,原因会是什么?
而且,即使在这些单位出台了亲属回避政策以后,他们又想到了交叉换岗的办法。
我给你儿子安排进我管理的烟草公司,你给我闺女安排进你管理的石化公司。或者干脆不分在同一个城市,异地嘛,就不用回避了。
这不就完美解决了?
那么,我们普通人家的高材生,就不去这些金饭碗单位,去一般的民营单位,那就可以不拼爹了吗?
其实,一样不行。
现在的民营企业老板,在招收牛马的时候,同样会考虑这些牛马的家庭是否有利于和政府资源的对接。
我是老板的话,面对一个农村出来的名校985,和一个父母在本地税务稽查、劳动监察等体制内工作的一般本科毕业生,会选择哪个呢?
当然会优先考虑那些家庭长辈有体制内资源的人员,这其实也是一种隐性优势。
除非你是公司求贤若渴,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般的人物。
你觉得可能吗?
第三、全社会的工作机会整体在减少
这个问题相比前两个,应该好理解的多。
当今阶段对于全社会来说,优质的市场化工作机会整体在减少,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简单说,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靠关系,仅仅靠能力,就能获得不错收入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
首先,中国在加入WTO后并引发经济高速增长的那个高增量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了。现在,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经济发展得增速放缓,导致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高质量、高薪酬的岗位数量变得相当有限了。
目前的新增就业机会,其实还是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服务业,比如外卖、快递、直播等等。
我没有歧视上述这些职业得意思,这些岗位当然也需要人,而且 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 值得尊重。但客观地说,他们很难支撑起我们传统意义上读书改变命运的想象,也很难给予当事人自身以及其父母长辈对其大学本科毕业后找到工作的期待。
大学本科毕业,男生叫你去送个外卖,女生叫你开个直播,你甘心吗?你父母满意吗?
其次,目前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以及一些政策性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你问问俞敏洪就知道了。
再次,从发展曲线看,每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进而造成学历贬值,每个家庭辛辛苦苦花那么钱供孩子读大学,读出来以后,学历却越来越不值钱。
以前专科生就能找到的工作,现在可能要求硕士起步。以前本科能拿到的薪水,现在可能需要博士才能达到。
与此同时,家长的教育成本却是越来越高。
上述这些原因,只是我对目前大学生越来越难以找到心仪工作的一点浅见。
这些问题,并不是喊两句“大学生要脱下长衫”就能解决的。
法律咨询作者请添加微信或电话:1377528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