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含章 钟宸 陈慧

来源:盐财经(ID:nfc-yancaijing)

一碗均价32元的重庆小面,搅动了港交所的资本江湖。

2025年4月15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其2024年营收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66.2%,净利润从亏损3597万元逆袭至6070万元。

华南理工三位校友,从外企辞职下海,以广州体育东路一家30平米的小店为起点,将面馆做到近30亿元估值。


华南理工三位校友,在广州天河区开出第一家遇见小面

创始人宋奇做过麦当劳的管培生,在聊起创业初衷时他曾公开表示,“当我在麦当劳炸下第一筐薯条时,就有以后创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战麦当劳的想法。”

然而,中式面馆赛道竞争激烈,先后出现过和府捞面、陈香贵等不同玩家。2024年中国中式面馆经营者排名里,前五大企业占整体市场份额只有2.9%。而排名第四的遇见小面,市场份额仅为0.5%。

资本想讲一个“中国麦当劳”的故事,但面对市场高度分散的现状几乎都“偃旗息鼓”,退守阵地。

以川渝风味起家的遇见小面,在白切鸡与肠粉的包围圈里,撕开一条资本化道路。这家被广东人吃上市的川渝面馆,能讲出“中国麦当劳”的新故事吗?

01

从炸薯条到卖小面

2014年,三位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宋奇、罗燕灵、苏旭翔在广州天河区开出第一家遇见小面。

彼时,广东餐饮市场充斥着粤式早茶与清淡汤品,这家主打川渝麻辣风味的重庆小面店显得格格不入。但创始人宋奇的目标却很大——他想打造“中国的麦当劳”。

这份野心的种子,早在宋奇在麦当劳炸薯条时就已埋下。作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硕士,他曾在麦当劳担任管培生,又在百胜集团负责肯德基、必胜客的选址运营。

过往的工作经历让宋奇深刻认识到——标准化与供应链是连锁快餐的命脉。

在遇见小面的运营中,宋奇复刻了这套逻辑。从菜品研发、采购、供应链、选址建店到餐厅营运、训练、市场营销与品控,遇见小面的标准化做到了极致。他甚至将面的软硬程度与辣度口感,都精细化成为了详细的指标。确保全国各门店口味统一。


遇见小面门店内的标语:把一件小事做好

“遇见小面的坪效很高”,一位接触过遇见小面创始人团队的行业人士向盐财经表示,遇见小面有一套自己研发的数据系统,除了上述标准化流程外,这套系统还可以分析实时数据与客户行为,“这让他们员工特别忙,但效率特别高”。

正是靠着自研的这套系统,遇见小面累计获得过八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旗下有太二酸菜鱼的九毛九,还有喜家德水饺、碧桂园等一众“大佬”。在2021年6月公司完成最后一轮B+轮融资之际,遇见小面投前估值已达20亿元。

“不缺钱”的遇见小面,在获得融资后,也迎来自己快速扩张的阶段。

尽管2021年遇见小面才开出第100家餐厅,但在之后的三年里,遇见小面门店数量从2022年的170家扩张至2024年的360家,营收从4.18亿元飙升至11.54亿元。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遇见小面拥有餐厅数量360家

标准化策略让与遇见小面在短短几年间门店数量成倍增长。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告诉盐财经,产品研发能力和数智化管理能力是目前遇见小面的核心竞争力。但他也向盐财经记者表示,这属于餐饮行业竞争的基础能力。

“知名的品牌、优秀的门店位置布局、垄断的供应链资源和庞大的私域流量这些不可复制的东西,才是餐饮品牌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对于餐饮品牌来说,口味是立身之本。遇见小面用川渝口味选择在饮食清淡的华南地区开局,这看似矛盾的选择暗藏商业逻辑。

艾媒咨询《中国消费者家庭餐饮消费习惯调研数据》显示,在口味的偏好上,全国人民总体偏好辣味。即便在华南地区,31.3%的消费者偏好辣味,居各类口味之首。


2024年中国各地区家庭餐饮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数据/图源:艾媒咨询

为兼顾广东人的清淡需求,遇见小面推出“免辣”选项,并且研发番茄汤面等非辣产品。消费者赵默在遇见小面储值超百元,他向盐财经记者解释,即便自己不喜食辣,也能在店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面。

菜单设计透露出遇见小面的心机。30-40个SKU中,既有豌杂面、酸辣粉等川渝招牌,也有羊肉串、小锅冒菜等跨品类产品,既强化品牌标签,又拓宽客群覆盖。


遇见小面的点单截图,菜单品类繁多

这种“辣味引流+多元留客”的策略,让遇见小面在广东站稳脚跟。但问题在于——区域成功能否复制全国?

投资经理王倾犀利地指出,尽管遇见小面在风味上做得不错,但是品牌知名度不够,“有些朋友们觉得味道还行,有些朋友压根没听过”。

他表示,与麦当劳的全时段、多场景覆盖(早餐、下午茶、家庭聚会)相比,遇见小面受限于商场营业时间,仍困于“午餐/晚餐”两时段,客单价仅32元且连年下降,从2022年的36.1元下降至2024年的32元。

王倾向盐财经解释称,由于客单价不高且不适合多人聚餐,遇见小面很难突破“快餐”标签,更无法像麦当劳一样成为社交空间。“这种重庆偏路边摊快餐,缺乏高端化、提升客单价路径。”

“这种低门槛行业极其考验运营能力,只有卷到极致才能活下来。”王倾认为,遇见小面很难做成“中国的麦当劳”,两者实力和定位差异较大,但如果成功上市,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进店客流量。

02

资本热捧下的“逆袭”故事

不过,从亏损3600万到年赚6000万,遇见小面的招股书堪称一部“逆袭爽剧”。

2022年,公司还深陷3597万元亏损泥潭;但2023年迅速扭亏为盈,净利润达4591万元;2024年更攀升至6070万元,三年间利润增幅超227%。


招股书显示,遇见小面在2024年净利润已经达到6070万元

支撑这一转折的,是门店数量从2022年的170家暴增至2024年的360家,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店开业。这种“以规模换利润”的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同比增长44.2%,订单量增长37.5%。

光鲜财务数据背后,食品安全投诉、单店盈利疲软、估值泡沫争议等问题,也让这场IPO之路暗流涌动。

尽管遇见小面计划未来三年再开440-530家新店,但单店盈利能力已现隐忧。

虽然低价策略带来客流增长,但同店销售额在2024年出现下滑,部分老店日均销售额跌破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其80%门店集中在一线城市,这些市场租金成本高企,未来下沉至二三线城市的效果尚待验证。

另一方面,遇见小面还需面对短期偿债压力较大的问题。招股书显示,遇见小面流动比率仅0.5。一般来说,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大于1时,公司债务结构才算安全。

东吴证券分析师吴劲草认为,2.4亿元的流动负债主要来自于门店租赁(新的会计准则这部分计入负债)。他向盐财经记者表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餐厅租赁场地即属于负债,属于正常经验。”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唐欣则认为,遇见小面的短期偿债压力确实较大,但其开放加盟后,特许加盟收入的快速增长应该能弥补一部分现金流。

“总体来说不会对其经营造成太大影响。遇见小面这几年分红较多,这也给外界一个现金流充裕的信号。”

可遇见小面开放加盟后,能否通过这一模式快速回血,或许要打一个问号。

2019年开始,遇见小面开始探索特许经营模式。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拥有81家特许经营餐厅,即加盟店。


遇见小面从2019年开始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图源:遇见小面

翻阅招股书,遇见小面希望未来“逐步提高特许经营餐厅的比例”,并透露公司计划分别于2025年、2026年、2027年开设约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自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

不可忽略的是,部分特许经营餐厅在遇见小面的扩张中成为了“牺牲品”——从2022年到2024年,已经有超20家特许经营餐厅关闭或转型为直营餐厅。

直营餐厅可以让公司承担沉没成本,但特许经营餐厅的关闭或转型数量若继续提高,只会让想入局者望而却步,也会增加公司坏账风险。

“遇见小面急于扩张,开店选址考虑标准不高,很容易关闭”,王倾认为,其店面多在商场B1层开,外部广告很难看到,名气也受限。同时因店面大多在商场,租金成本高,这也会成为特许经营商容易“望而却步”的因素之一。

加盟商在考虑盈利的同时,也会看重品牌的知名度。即使遇见小面已经扭亏为盈,如何让特许经营商相信自己的长期运转能力,依旧是亟需解决的挑战。

餐饮行业会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这指的是随着门店数量扩张,企业非但未实现成本摊薄和效率提升,反而出现单位成本上升、单店盈利下降、 管理复杂度激增等现象,最终导致整体利润率下滑的行业性难题。

招股书中,遇见小面就面临着单店日均销售额、同店销售额、整体翻台率均下减的问题。

唐欣分析称,品牌老化,产品口味陈旧都会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品牌扩张到一定程度,门店管理难度加大,容易出现供应链跟不上规模与质量问题。

在他看来,除了加强新品研发、优化供应链和门店管理之外,开拓多品牌发展的路径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应受访者要求,除吴劲草与唐欣,其余均为化名)

THE EN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