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我是汶川。
今天给大家分享第5个工作室班学员的案例。
杭州夫妻档做To B端的TVC赛道如何从0到1拓展客资,半年回本,年营收100万+。
如果你也近期陷入了没有客资、客资不精准的瓶颈中,这篇文章能一定能帮到你。
进入正题。
口罩的时候,曹老板刚好从德国留学回来,和壹老板就开始商量创业的方向。
最开始,他们想做一个偏摄影基地的项目,所以就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两个地方进行了2个月的调研。
结果发现,上海的TVC片场大多已形成规模化,且有的已经能跟zf达成了合作,自己不一定能挤进去这个赛道。而杭州虽然TVC片场较少,但摄影师资源丰富,市场前景比较好。
所以,他们决定在杭州做TVC片场生意,租下了一个1800平的场地,一年租金40万,签了4年合同,装修更是投入100多万。
可能很多朋友不了解TVC片场,简单来说,它就是实景拍摄基地,涵盖学校宿舍、医院等各类场景。
曹老板他们家的客户群体是一些广告公司、传媒公司或者是小剧组,包括一些电视剧的剧组也会来他们家租场地拍摄,比如虞书欣的某一部剧。
他们家的平均客单价是5000块钱,仅纯TVC业务一年就能接100条,每条至少1万块钱的营收,一年下来营收能有200万,扣除各项成本后,纯利润超100万。
这样子看,这个生意还行。
但他们也经历过最早期没有客资,每天都想尽办法去捞意向客户的时候。曹老板他们的导流方法看似 “野路子”,但实际非常值得初创工作室借鉴。
曹老板他们最开始并没有一头扎进公域上,而是专心去做私域的流量,去同行家的池塘里捞鱼。
曹老板会潜入到其他同行的社群里面,这些群里都是一些客户,然后他会去逐个去添加群里的好友,加微信后再去沟通。
除此之外,因为壹老板原本是做博主的,有十几万粉丝。她会利用一个美女博主的身份,去同行账号里的关注或者粉丝列表里,跟对方互关评论,一个个咨询,导流到微信上来,毕竟行业内的客户都在寻找新拍摄场景,多结识一个片场负责人,就多一个供应商,大多数用户都会选择加过来。
这些客户加进来后,两个人一对一地去聊,慢慢的就来了单子。
成交后,后续拍摄对接会交给管家负责,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到现场。
在搞定初步客源后,片场招2个管家和1个保洁维护好所有的事情,他们就能空出时间去做小红书,发布一些片场的现场视频,一些网红、主播、包括虞书欣所在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小红书上面找过来的。
后面因为片场的置景和服务都比较好,客户还会主动帮忙转介绍。如果客户介绍来比较大的单子,曹老板还会给客户发4位数的红包表示感谢。
就这样慢慢去做裂变,微信加了差不多5000个精准客户了。
很多人创业,不知道哪里去找客资,或者不知道怎么去放大自己的业务,是因为他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做To B端的生意,就是要针对老板这个群体才行。
但其实,很多老板是没空天天去到处找供应商的,大部分情况下是让底下的小朋友去干,他只做最后的决策。
以曹老板他们家为例,可以把「客户分层」分为以下3种:
第一种:关键意见领袖。比如说某个行业里可能从业了20年的一个老师傅,或者是某个行业的协会大佬,这类人手指缝漏点资源就够商家吃半年了。
所以这类客户是必须链接到的,且要达成合作的。
第二种:决策者。比如企业老板或导演,这类人拥有决定权,决定要不要来你这拍摄。
第三种:建议者。比说化妆师、摄影师等等这些人,他们的建议也至关重要,毕竟同行看到他们的成片后,会问是在哪里拍的,能不能推荐一下。
其他赛道也同理,搞清楚自己的用户群体,洞察这群人的需求,才能精准发力,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收益。
如果你想要增加营收,就一定要在微信好友里做用户分层:
明确哪些圈子我是值得进、为了进这个圈子可以投入多少成本、要通过这个圈子添加多少潜在客户,做到有的放矢。
所有轻资产运营的生意,本质都是"抢人游戏"。
特别是,现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差传播得很快,你今天推出一个新品卖爆了,过不了一个星期,你的竞品就推出了一模一样的。
差异化的竞争正在被消弭,而真正能抢占市场的,是拥有精准流量的品牌。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转化率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我们工作室班的优秀学员,转化率稳定在20%左右,意味着每10个加过来的客户,就能成交2个。这仅仅依赖于稳定的流量来源和精准的客户获取。
想要抢占市场,首要任务是「扩大流量池」。
在转化率稳定的前提下,只有你加到足够多的潜在客户,才能完成更多的成交。
真正的高手,永远在和 “对的人” 做乘法。
所以,一定要重视流量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