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继日本票房扑街后,印度票房也宣告熄火了。

你没听错,同样是14亿人口,内地大爆近153亿,到了印度直接“水土不服”,上映2天仅23万票房,彻底沦为院线几日游。

那么,为何《哪吒2》在印度遭遇如此冷遇?

一、印度票房。

4月25日,在中国红极一时的《哪吒2》终于登陆印度市场了。

此前有一大批观众预测,作为南亚地区人口大国,文化又和中国如此接近,按道理,票房不说大爆,拿个1亿还是很有希望的。

哪知道,《哪吒2》上映就扑街了。



先来看看数据吧。

《哪吒2》于本周五在印度上映,首日614家场馆,票房965480卢比,折合人民币约8.2万,观影人次4210。

周六票房涨了一点,1825440卢比,约15.5万人民币,人次为7873。

两天加起来,票房279万卢比,折合23.8万人民币。这数据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跟《哪吒2》在中国的表现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要知道,《哪吒2》在国内可是现象级存在的,票房一路飙升,上映马上三个月了,这中间只被赵丽颖的《向阳花》超过几个单日票房冠军。

成绩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中国的观影人次达到了3.2亿,每五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看过《哪吒2》的,这足以证明它的受欢迎程度。

可一到印度,就好像变成了“票房毒药”,立马熄火了。

之前,吴京的《战狼2》,在印度上映时,报收3.6亿卢比,约3180万人民币,并夺得印度华语票房最高的电影。

吴京的纪录,让吒儿望尘莫及!

2天仅23万,连《战狼2》的零头都不够,根据其走势,其落点票房约在300万以内,不及后者十分之一。



二、熄火。

《哪吒2》在印度扑成这样,你肯定会问,印度观众不爱看电影吗?

那不存在的,全球年度产出电影最多的国家,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更不是日本,而是印度,年均能造2000多部风格迥异的影片。

说明供需很强大,就是因为观众爱看,所以得多拍电影。

再说了,美国有好莱坞,印度也有着其工业体系强大的宝莱坞,很多神片,均出自宝莱坞,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RRR》和《巴霍巴利王》等。

除此之外,印度还有托莱坞、考莱坞、莫莱坞和桑达坞,每个地区都有其各自的语言体系。

宝莱坞位于北印度的孟买地区,是印度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主说印地语,宝莱坞电影每年大约占印度票房的43%。

其他的四大电影产业基地均位于南印度,其中考莱坞和托莱坞也各占近20%的市场。



另外,印度还有“四大国宝”男星,如“四汗‌”:阿米尔·汗、沙鲁克·汗、萨尔曼·汗和赫里尼克·罗斯汉等。

其中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本土票房为192.47亿卢比,差不多17亿人民币的样子。

很明显,不存在,他们不爱看电影的现象。



那是因为《哪吒2》在印度口碑不佳吗?

这个问题更不存在。

啡哥通过查询得知,《哪吒2》在BookMyShow上的评分为9.7分,这是他们本地的电影评分网站,10分值,9.7分,几乎满分。

再说,此片有口皆碑,豆瓣8.5分,IMDB评出8.2分,烂番茄100%,爆米花99%,这是全球大数据给予的评分,口碑不存在中国好,别的地方差的现象。



那到底啥原因扑的如此诡异呢?

这就是我要对大家说的重点,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其一、印度的华人观众少。

=根据统计,印度全国的华人华侨加起来也就几万人,大都集中在加尔各答、孟买等大城市。

对比一下东南亚其他国家,比如说《哪吒2》为何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票房大爆?因为这些移民国家中,说华语的观众太多了。

大马的华人有690万,票房能爆进1亿,日本华人约94万,票房就不行。

而印度,华人太少,基本盘不够。

电影上映后,华人观众可能去捧个场,但光靠这点人,是完全撑不起票房的。



其二、未在印度分级,拿不到更多场馆。

和北美一模一样的情况,《哪吒2》进入印度市场未提前做好准备,影片未在印度完成官方分级审查,导致无法进入主流商业院线。

在印度,电影必须经过认证委员会(CBFC)分级,才能获得大规模上映资格。



你没有分级,意味着《哪吒2》仅以“国际展映”形式小范围登陆614块屏幕,且多为艺术影院或华人社区影院,无法进入宝莱坞主导的商业院线体系。

《摔跤吧!爸爸》是在4600家场馆,拿到的票房成绩,而《哪吒2》仅只有八分之一。

试问一下,没有大规模排片,咋能产出高票房?

同样的情况,2月份曾在北美上演过,当时也是因为没有提前送审北美MPAA分级,最终,《哪吒2》在北美仅能在有限的AMC影院放映,票房低也就理所应当了。

这次印度市场再次因“未分级”吃了个大瘪,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依旧为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短板,咱们对别国市场规则缺乏研究,总是想“硬闯”而非合规运作。

其实,这种情况,可以参考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时,主动送审、适配本土市场。

在很多时候,中国电影的全球化之路,应该先学会“按规矩办事”。



其三、豪哥哥的短视频影响

豪哥哥是谁?

经常刷短视频的应该都知道这位网红吧。

“对七,对八……”

“不要,不要……”

就是那个在短视频上火得一塌糊涂的安徽网红,他们团队之前拍了很多关于印度生活的搞笑段子视频。

因为太火,传到了印度,被他们的官方媒体报道,说我们“刻意丑化印度人形象”。印度很多观众认为,豪哥哥的表演带有偏见和歧视。

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在印度上映,自然会受到影响。他们就先入为主地觉得不好,或者带有敌意。

《哪吒2》作为一部中国动画片,首当其冲受到了这种影响。印度观众可能觉得,这电影是中国人拍的,不看也罢。

这样的心态下,票房能好才怪。



其四、印度语配音,效果不佳。

电影在海外上映,语言是个大问题。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国家,印地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各占一方,英语普及率并不高。

《哪吒2》在印度上映时,提供中文原声、印度语配音和印地语字幕,按理说,这样可以让印度观众更容易接受。

但问题是,配音的质量如何?

众所周知,《哪吒2》中有很多情感爆发和无厘头台词,这种情感共鸣,如果没有很好的语境去做支撑,观影感受会大幅下降。

如果配音生硬,或者没有很好地传达原片的精髓,观众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别扭。就像咱们看一些外国电影的中文配音,有时候会觉得很出戏。

《哪吒2》的印度语配音,估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导致观众体验不佳。

文化输出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要让对方“听得懂”。如果连语言关都过不了,再好的故事也只会沦为自娱自乐。

其实,这种原因还是因为海外发行问题,应该把所有的一切全部做好,再出海。



其五、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差。

文化认同是电影海外市场的命脉。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爆火,票房12.99亿,因为它讲了一个父亲为女儿梦想挑战传统的故事,亲情与奋斗的主题跨越国界,直击人心。

其内涵就是一个普世情感,全球观众都能理解。

可《哪吒2》进驻印度市场之前,竟然掀起了一场文化大争论,就像韩国要抢中国的各种节假日一样。

说哪吒的名字压根儿是古印度战神的音译,连《哪吒2》里的神话故事,都跟他们传说有点“沾亲带故”。

这波文化输出成了负面效应,他们一边馋中国电影的炫酷特效,一边寻思着能在电影里挖到点自家的神话“彩蛋”。

结果呢?

哪吒的叛逆和魔丸转世,印度观众还是有点懵,文化共鸣没咋找到。

毕竟,印度有他们自己的神话体系撑场子,哪吒这个“中国来客”想融入,难度不小。

吒儿这趟印度之旅,算是给两国文化交流抛了个火花,可要真在印度扎根,还得再多想点办法!

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文化底蕴都深厚得不行,可偏偏在电影这块,口味大相径庭。

再说了,印度有自己的电影工业宝莱坞,风格独树一帜,歌舞、爱情,那是一套接一套。

哪吒、敖丙、李靖、殷夫人、申公豹、太乙真人、石矶娘娘、土拨鼠……

你们竟然不跳舞?

差评!

所以,这就是啡哥总结的《哪吒2》在印度票房熄火的五大原因,尤其前面两点影响很大。



三、吴京的《战狼2》为何在印度吃香?

说完了《哪吒2》,咱们再来看看《战狼2》。

为啥《战狼2》在印度能有不错的票房呢?

原因很简单,三点足够说明问题:

首先,《战狼2》是一部动作爽片,这东西全球通用。印度观众爱看宝莱坞的歌舞片,但对硬核动作片也并不排斥。

《战狼2》的动作场面,足够刺激,足够吸引眼球。

其次,吴京在片中塑造的个人英雄硬汉形象,很符合印度观众的审美。

印度电影里,如此这般的类型片很多,比如《巴霍巴利王》里的男主角,就是典型的硬汉形象。

吴京的冷锋,跟这些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者,《战狼2》的主题是保护同胞,这种情感在印度也能引起共鸣。印度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自豪感很强。

片中冷锋为了救中国人和非洲人,不惜与坏蛋搏斗,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印度观众是能get到的。



四、做个总结吧。

《哪吒2》在印度票房熄火,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化差异、观众基础、宣传策略、时局影响,都让吒儿在印度吃了闭门羹。反而《战狼2》,凭借动作片的优势和吴京的个人魅力,成功在印度市场站稳了脚跟。

所以,吴京的纪录,吒儿是破不了啦。

看来,咱们的国产电影要想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还得好好研究一下当地的文化和观众喜好,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内的成功经验。

最后,送给吒儿一句话:别灰心,《哪吒3》咱们再战!

关于《哪吒2》在印度开画票房,您有想说的话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