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铁建与沙特签署合同,承建世界首条穿越沙漠的高铁——麦麦高铁,合同金额高达120亿元人民币,预计毛利率8%-10%,被视为黄金项目。
然而9年后,项目亏损40多亿,工期超支3倍,堪称我国海外基建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为何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巨额亏损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巨额亏损原因
在项目施工的时候,沙特那边经常对合同要求进行改动,这是项目成本大幅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拿空调系统来说,一开始设计标准是能适应 38℃的温度,施工到一半,沙特要求提高到 46℃。
沙漠地区高温对设备要求本来就高,温度提高 8℃后,原来的设备不能用了,得重新研发和采购能适应更高温度的空调设备。
这不仅让设备采购花了更多钱,安装调试也更难了,就连已经铺好的管线布局都得大规模返工。这些变动就像连锁反应一样,导致相关成本急剧增加。
快到交付的时候,沙特又对车站数量和相关要求进行变更,这让情况变得更糟。
原本规划建 4 个车站,后来增加到 9 个,这可不只是数量变多,车站的结构形式、面积、功能需求等很多方面都有重大变化。
土石方开挖面积从最初的 200 万立方米增加到 520 万立方米,足足多了 1.6 倍。
这么大的工程量变化,让施工成本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算。
不仅如此,麦麦高铁经过的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特别恶劣。
白天温度经常高达 55℃,普通的施工设备在这么高的温度下根本没法正常工作,得专门研发耐高温的特殊设备。
这不仅增加了设备的研发成本,设备的运营和维护也需要投入更多资源。
而且沙漠里沙尘暴频繁,沙尘暴一来,施工现场能见度极低,只能暂停施工。
频繁的沙尘暴不仅耽误了工期,还对已经做好的工程造成破坏,后续修复又得花不少钱。
在文化方面,沙特居民宗教信仰浓厚,每周要进行 5 次礼拜,这使得工人每天实际能投入施工的时间只有 3 小时左右。
但即便工作时间少了,工人还是要求拿全额工资,这就增加了人工成本。
另外,宗教习俗还影响了施工的节奏和管理方式,项目团队得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和协调,施工效率也因此降低,管理成本也增加了。
而且合同本身也有问题,这也是导致项目亏损的重要原因。
合同里对于工程范围、质量标准、付款方式等关键内容规定得不够清楚准确,后来沙特提出变更和产生争议就有了隐患。
当沙特频繁要求变更时,因为合同里没有明确的处理方式,项目团队在沟通协商中很被动。
更关键的是,后期索赔机制不完善,项目因为变更和环境等因素成本增加后,中国铁建想通过索赔减少损失,但谈判陷入僵局。
沙特找各种理由拒绝补偿,合同里又没有明确有效的索赔条款来保障中方权益,所以中国铁建没办法通过法律和合同途径获得应有的赔偿,只能自己承担巨大的损失。
中方的弥补措施
面对项目出现的亏损和问题,中国铁建首先进行了内部调整,把相关责任人换了。
这样做体现了企业对项目问题的重视,也是想通过整顿内部管理,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011 年 1 月 21 日,中国铁建和母公司中国铁建总公司签了协议,规定从 2010 年 10 月 31 日之后,项目的风险和损失由母公司来承担。
母公司为此支付了 20.77 亿元人民币,还约定了以后如果索赔成功,收入该怎么分配。
这个把风险转移给母公司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项目子公司的压力,让项目能继续进行下去,同时也明确了后续索赔的利益分配,为以后可能拿到的索赔收入怎么分打下了基础。
项目完工后,中国铁建拿到了麦麦高铁未来五年的经营权。
有了这个经营权,就可以通过运营高铁直接获得收益,能弥补一些建设阶段的亏损。
2018 年 6 月,又拿到了麦加轻轨的运营合同,金额是 3.5 亿沙特里亚尔,这样运营收益的时间就更长了。
为了多赚点钱,中国铁建积极优化运营方案,比如合理调整票价、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列车运行时刻等,这样能吸引更多乘客,提高上座率,进而增加运营收入。
拿到运营权和优化收益的这些措施,让中国铁建从原来单纯的工程建设者变成了工程运营者,打开了长期赚钱的渠道,让项目整体收益有了改善的可能。
虽然麦麦高铁项目亏了钱,但中国铁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实力和担当,得到了沙特的认可。
沙特给了中国铁建一个价值 1750 亿美元的 “集赞经济城” 项目,这个项目规模很大,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
同时,双方还签署了 100 亿美元的石油购买协议。这些后续合作项目的达成,为中国铁建在沙特市场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 “集赞经济城” 项目,中国铁建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优势,参与更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项目,获得更多业务机会和收益。
石油购买协议的签署,加强了中沙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结语
虽说麦麦高铁项目算一次失败,但它给中国企业 “走出去” 攒了不少经验。
在国际市场上打拼,难免会碰到各种困难,只有不断从失败里总结经验,加强管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站得住脚,实现长期发展。
相信中国铁建以后做海外项目,会把这次的教训记在心里,做事更谨慎、更务实,以后肯定能打造更多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开个好头。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