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26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在北京举办。为加速构建视听产业创新生态圈,本届春交会以“合见未来·光启新篇”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播出机构负责人及头部剧集创作生产负责人等资深从业人士,共同探讨内容创新方法论。

产业重构 “向短而生”成趋势

根据春交会上发布的《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剧集收视观察》,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问题以来,大屏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月平均活跃率62.2%,较“双治理”之前提升9.6%,同时全国有线缴费用户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从电视终端销量来看,自2024年10月起,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增长,其中大尺寸高性能迷你LED电视机零售量增长300%。


祝燕南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表示,当代视听文化精品正在被先进技术重新定义,“创意很重要,但如何实现创意更重要。先进的技术重新定义了‘精品’的内涵,希望全行业各单位各部门,整个生产产业链都高度重视技术产业的应用,以及行业下一步新的产业链的锻造和新产业链里面细化的分工。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在新技术支撑之下,不断诞生更加优秀的产品。”


邓向冬

基于CVB全国超5亿户收视数据,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邓向冬,从收视率表现谈现阶段大屏剧集创作情况,揭示大屏用户活跃度提升、超高清内容需求旺盛、电视剧收视显著增长等趋势。他表示,微短剧在政策规范下高速发展,呈现大屏收视突破、现实题材主流化、技术赋能创新等特征,为行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创作与传播参考。

邓向冬认为,数据的背后是观众对优质长内容的持续青睐,从剧集体量来看,长剧创作“向短而生”已成为趋势,剧集体量持续瘦身,轻量化叙事正在赢得市场。据CVB统计数据,2024年首播剧平均集数降至33集,2025年一季度降至30集,体量缩短趋势明显。其中,8集的《我的阿勒泰》、18集的《灿烂的风和海》等剧集,以紧凑节奏、电影级质感打破长剧集时长注水问题,获市场认可。前者赢得豆瓣8.9的高分好评,全剧收视率2.625%,带动拍摄地旅游人次同比增长70.1%。


刘燕铭

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会长、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燕铭表示,当前视听领域成绩斐然,传统剧与网络内容多元发展,微短剧势头强劲。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重构,他呼吁从业者坚守内容初心,以原创力、文化力赋能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张苏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表示,内容创作者“要坚持匠心传承,创作更多精品奉献人民;坚持首善标准,夯实百花齐放生态基础;拓展融合思维,支持视听科技赋能发展”。

长短融合 探寻精神密码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一系列规范管理政策指导下,微短剧近年呈高速增长和精品发展态势。《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剧集收视观察》显示,微短剧正经历三大变化,一是微短剧的大屏观众规模实现突破性增长,打开电视看微短剧成为观众新的选择。据CVB统计,2025年一季度,有54部微短剧登陆卫视频道,收视户次超过4.6亿。这一数据已接近微短剧在2024年全年的大屏端收视户次的73%,较前一季度环比上涨68%,同时更是去年一季度微短剧在大屏收视规模的12.7倍;二是从流量竞争走向价值引领,现实题材占据创作主流,2024年获得发行许可的网络微短剧,现实题材占比超过80%,收获较好的收视表现;三是技术赋能视听新想象,激活微短剧收视能量,通过AI生成剧情互动、VR沉浸等,微短剧以技术破局,打造新质生产力。


李京盛

长剧与微短剧如何实现“长短共生”?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认为,“微短剧目前正在撬动长期以来被长剧统治的市场格局”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长短剧之间的竞争,并非只能通过彼此之间的生死杀伐来一决雌雄,也可以通过产品的丰富多样,进一步满足观众收视需求。“今年以来,长剧和微短剧的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二者共同构成良性多元的市场格局。”在李京盛看来,长短剧正在形成互助、互补、互学的局面,“长剧和微短剧都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形成对长短剧都有利的良性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两种艺术形态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传播渠道,有各自的创新发展机会,这恰恰是让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曾映雪

首视协副会长、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业务负责人曾映雪表示,站在行业发展的维度,审视长短剧的关系,会发现两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手。长剧的厚重底蕴与短剧的轻盈灵动正在形成新的创作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曾映雪带领的完美世界逐渐摸索了三个关键融合点:在创作层面,长短剧的叙事基因正在发生深度交融,要将短剧的紧凑叙事、强节奏感引入长剧创作,去除冗余情节,提升叙事效率,同时尝试在短剧中融入长剧的人物塑造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提升内容深度;在IP运营层面,构建“长剧+短剧”IP联动开发,让同一IP在不同载体中释放多元价值,让IP生命力持续增值;在人才层面,鼓励创作团队在长短剧项目间交叉实践。长剧团队需从短剧汲取互联网用户思维,短剧团队要向长剧学习工业化制作标准。


王兆楠

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表示,不管是长剧,还是微短剧,都要讲好人的故事,必须回归创作初心。“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数据,而是为了抵达人性的真实。去年的《我是刑警》,近期的《北上》,都是在用故事叩问人的生存、尊严、价值等时代命题,探寻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原乡、心灵归宿和精神密码。这才是创作的价值和魅力。”


赵依芳

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表示,微短剧爆发式增长重塑了内容消费习惯,适应了当前从用户主体出发的创作思路,短剧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篇幅内,精准把握用户情绪,这要求人才兼具“快节奏创作力”与“长线IP运营思维”。“今天的创作,无论是短剧、微剧、长剧,还是电影等视听内容,都要求我们从用户角度出发,走进观众的情绪,走进他们的生活中和生命里。”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