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8月,在明朝灭亡的前几个月,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因为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新兴的大清因为皇位继承的问题,陷入了一场最接近分裂的危机之中,稍有不慎,内部便会爆发大战,如果真那样的话,可能就没有之后的清军入关,也没有继明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清朝。

但这场危机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便幸运得到解决,当时继承皇位的两大热门人选分别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还有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在僵持不下之际,多尔衮主动提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是为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当然另有史料记载这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的,不过不论是谁提议的,总之多尔衮是支持的。

顺治帝继位时年仅6岁,所以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虽然之后多尔衮迅速独揽大权,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且将豪格打压致死,并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权,但他终究是在皇位争夺战之中失败,没有成为新任皇位,更是注定了他之后被顺治帝清算的悲惨结局。



那么多尔衮当时为什么不搏一搏,为什么要退让一步,为什么让顺治帝如同“捡漏”一般继位呢?

其实准确来说,多尔衮之所以争夺皇位失败,之所以要退步,不是因为豪格,也不是因为济尔哈朗,更不是因为其他诸王贝勒,而是因为他输给了一位死人,输给了自己的八哥清太宗皇太极生前留下的种种手段。

之前文章中分析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八家分权,清太宗皇太极则是一家集权,以中央集权模式加诸在八旗制度之上,而他前后在位17年,也初步构建了崇德皇权,这点在他死后是马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他留下的八家分权模式之下,八旗旗主拥有绝对的大权,议立新任大汗也是由八旗旗主推选,八旗大臣并没有发言权,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但是经过皇太极的一家集权,宗室诸王贝勒开始没落,而八旗大臣则是开始向权力核心靠近,开始起到重要的作用,像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便是成为崇德皇权的代表,所以在议立新帝时,本来只是陪衬的两黄旗大臣却反客为主,坚持要拥立先帝之子,甚至不惜以武力震慑宗室诸王贝勒,使得中央集权模式之下的父死子承开始成为新的帝位继承方式,而不再以汗位推选制为主。

可以说两黄旗大臣在当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他们坚决要求皇太极子嗣继位,不惜兵戎相见,所以多尔衮只能退让,只能是退出这场帝位争夺战。

在坚决拥立先帝之子的同时,两黄旗大臣还达成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豪格虽是皇太极长子,但因为他自领正蓝旗,所以他继位的话,虽然两黄旗依旧可以保持天子自将之旗的超然地位,但肯定要屈居于正蓝旗之下,不符合两黄旗的利益,所以两黄旗一开始就不是那么坚定的支持他,最后更是将他抛弃。



在皇太极刚刚去世时,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两黄旗的主要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往肃王(豪格)家中,言欲立肃王为君,以上(顺治帝)为太子,私相计议”,这是把豪格当成了过渡人物,主要还是想拥立年幼的顺治帝,所以当多尔衮支持顺治帝继位时,两黄旗大臣是马上同意,并且之后以支持他为摄政王作为回报。

两黄旗大臣之所以拥立顺治帝,因为顺治帝可以说是皇太极的在世诸子中地位最高者,皇太极在正式称帝以后,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就是其中之一,在五宫之首的孝端皇后没有子嗣的情况,顺治可以说是嫡子,比之其他兄弟,具有先天优势。

当然更重要的是顺治帝年幼,没有自将之旗,所以他继位,两黄旗肯定还可以继续保持之前的超然地位。



同时顺治帝当时只有6岁,立一位小皇帝,各方都可以分到权力果实,阻力也小了很多,像多尔衮借此成为摄政王,所以顺治帝最后成为最大赢家。

皇太极一家集权的成果不只是两黄旗成为皇权的坚决捍卫者那么简单,他还在根本上构建六部等国家行政机构,来取代八旗“以旗代政”的模式来管理国家,以此剥夺宗室诸王贝勒的权力。

不过皇太极这个人很稳重,采取的是以德服人的慢刀子夺权方式,所以并没有出现强烈的反弹。

皇太极起初先是命诸王贝勒掌管部务,等于是剥夺了各旗的大权以后,又通过让诸王贝勒掌管部务的方式继续掌权,以此安抚诸王贝勒。



稳住诸王贝勒以后,皇太极开始通过加强监督部务,来打压乃至架空诸王贝勒。诸如以六部的启心郎来监视诸王贝勒的一举一动,因此导致他的支持者和亲儿子都是反对,引发了一场不小风波。

成亲王岳讬当时掌管兵部,他是皇太极的侄子,更是皇太极的心腹,是皇太极可以成功继位的功臣。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时掌管户部,这对堂兄弟对于启心郎“往往探听我二人之言,即行陈奏”的行为表示出极大不满,使得皇太极大怒,最后岳讬被论离间皇太极和豪格父子等罪,降为多罗贝勒,罢兵部任。豪格也是被降为多罗贝勒,罢户部任。

从这里可以看出,豪格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政治天赋实在差劲,属于有勇无谋,实在是因为他是皇太极长子,皇太极的其他儿子年幼还没成长起来,加上他军事能力确实不错,所以才可以成为独领一旗的肃亲王,在当时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豪格有皇太极的本事,在皇太极死后,可以与两黄旗快速达成一致,许诺继续保持两黄旗的超然地位,并且许以利益,获得其他诸王贝勒的真正支持,那他继承皇位就是板上钉钉,奈何他跟父亲皇太极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是败的一塌糊涂。

等到时机成熟以后,皇太极更是罢诸王贝勒掌部务,让八旗大臣掌握六部,诸王贝勒的权力进一步缩水。

皇太极还借力打力成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机构,看似是八家分权的延续,实则是起到反作用,本来最早的八王共治,主要是由八旗旗主商议国家大事,议政王大臣会议,则是战功赫赫的诸王可以参加,稍逊一筹的贝勒也可以参加,有资历的大臣也可以参加,议事人数的参加,实际上是稀释了八旗旗主的权力,皇太极又将支持自己的人安排进去,使得自己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一家独大之势。



可以说经过皇太极的一家集权,他猝死之后的格局,已经大不同于努尔哈赤死后的格局,首先是诸王贝勒的权力大缩水,已经不可能做到几个人关起门来就可以决定皇帝人选,当时可以决定大局的几大势力,也大多是倾向于皇权的。

两黄旗是皇太极自将之旗。

正蓝旗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所领。

镶蓝旗是支持皇太极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所领。

两红旗本由礼亲王代善长子岳讬掌管镶黄旗,三子萨哈廉掌管正红旗,但都享年不久,皆是死在崇德年间,由下一代罗洛浑和阿达礼接任,但因为年少无太大功绩,所以实际上是由代善掌管两红旗。



代善当时已经是60岁的老人,历经早年被努尔哈赤废掉储君之位,中年和晚年被皇太极屡屡打压,代善早已有急流勇退之心,根本没有继承帝位的野心,并且因为与十四弟多尔衮有旧怨,所以代善是倾向于豪格或者说皇太极子嗣继位的。

这样一来等于是有六旗支持皇太极一脉,所以这也是一开始豪格拥有六旗支持的关键原因,只不过因为他并没有因势导利,加上对手多尔衮太强,所以其他几旗一看他也不符合各方利益,也就没有坚定支持他。

最后也就是剩下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掌握的两白旗,并不同意由皇太极子嗣继位,而是推出多尔衮来争夺帝位。



不过这时候皇太极对于诸王贝勒打压的效果再一次显现出来,皇太极对于诸王贝勒还有一招就是分化,这招在多尔衮三兄弟身上尤其有效。

虽然这三兄弟是一奶同胞,但皇太极先是在分努尔哈赤留下的遗产时,做主让多铎分得大头,使得多尔衮和阿济格很是不满意。又是以小错罢免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由多尔衮担任镶白旗旗主。

因此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都很差,尤其是阿济格一直对多尔衮有很大意见,多尔衮虽然之后与多铎形成政治同盟,将多铎第五子过继给自己为嗣,并且以多铎取代济尔哈朗的辅政王地位,但这都是后话,在皇太极猝死之际,三兄弟处于互相有怨,面和心不和的状态。



所以看似铁板一块的两白旗,实则是暗潮涌动,多尔衮应该是担忧阿济格和多铎是假支持真捧杀,就等着在关键时刻背刺他,所以他最终并没有撕破脸皮,没有兵戎相见,没有搏一搏,而是选择了利益最大化,那便是拥立幼帝顺治帝。

这也是新兴清朝的一大幸运之处,如果不是文武双全的多尔衮识破大好局势之下的危险,明白斗不过皇太极生前留下的诸多手段,所以选择以拥立幼帝破局的话,那么因为帝位争夺战而引发的大战大概率会爆发,最后无论是两黄旗一方赢,还是多尔衮一方赢,大清肯定是会输的,起码是元气大伤,那么面对几个月以后明朝灭亡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实力入关的话,只能是坐失良机。

而有惊无险的避免这场最接近分裂的危机以后,大清政权则是在几个月以后抓住机会鱼跃龙门,开始蛇吞象之举,真可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