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的消息,4月26日,印度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开闸泄洪,克什米尔地区的杰赫勒姆河上游的洪水,如猛兽般奔涌而下,导致下游巴基斯坦多地水位突然大幅上升,目前已经造成洪灾。然而,巴基斯坦方面相对慌乱,显然是对此举准备不足。



印度的这个做法,颇有《三国演义》中关于“水淹七军”之感。但是,演义中的“水淹七军”,淹的是对方的“军队”,印度此举,却对准了巴基斯坦的“平民”,此举有违天道。所以,接下来印度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巨量洪水从哪里冒出来的

这一次的印巴争端,开始于4月22日。当天由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印度26人丧生。印度认为巴基斯坦为恐怖分子提供了支持,声称要对巴基斯坦进行打击报复。虽然巴基斯坦极力否认,甚至要求印度提供证据,但印度开始了针对巴基斯坦的行动。除了军事行动外,印度最先实施的行动包括三个:关闭口岸,切断水源,驱逐巴基斯坦驻新德里的15名人员。

上述所说的“切断水源”,和本次泄洪,其实是前后对应的。



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有三条,分别是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其中,恒河是印度最长河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就是中国雅鹿藏布江的下游,而印度河,则要流经巴基斯坦,是巴基斯坦农业灌溉的核心水源。

说白了,巴基斯坦农业灌溉所依赖的印度河,上游由印度控制。早在1960年,双方签订了《印度河河水条约》,双方承诺共享印度河河水。



而此次印巴争端,印度却要撕毁条约,以切断印度河水源威胁巴基斯坦。4月23日,印度不顾巴基斯坦和国际舆论的反对,关闭印度河闸门,巴基斯坦的农业命脉被切断。

然而,印度上游并不具备长期蓄洪的能力,因此,4月26日,印度在储蓄近4天的水量后,突然放开闸门,导致下游水位突然暴涨,这便是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巴基斯坦应对不足

实际上,这次印度泄洪,能看出巴基斯坦的应对明显不足。巴方早应该对印度蓄洪能力进行全方面了解,并对印度泄洪时间进行预判,以及做好洪水到来的准备。但巴方明显没有这么做。



根据媒体报道,印度是在26日夜里3点开闸,洪水以每秒4500立方米顺流而下,4个小时内,下游水位就暴涨1.2米。其中,巴基斯坦马格拉地区水位暴涨7.2米,50余个沿河村庄沦为泽国。

根据巴基斯坦媒体的说法,此次印度单方面泄洪,导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30%河道受灾,1.2万英亩农作物面临绝收,200万人饮用水源遭受污染。而据巴方水利部门的监测,杰赫勒姆河下游水位仍在急剧上升,部分河堤已经出现险情。若水位继续上涨,可能引发大规模洪水,威胁数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印度的压力会更大

笔者认为,印度单方面泄洪,看似巴基斯坦吃了大亏,其实接下来,印度承受的压力会更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印度违反了 1960年签订的《印度河河水条约》,这种单方面撕毁合约的行为,对印度的国家信誉造成影响。

第二,印度的行为可能触犯《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第 7条 “不造成重大损害” ,如果海牙国际法庭接受巴基斯坦的控诉,印度说不定会背上“反人类罪”。因为印度此举并非针对巴基斯坦军方,如果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的话,那印度就是犯了“战争罪”,天理不容。



第三,印度采用河流和洪水作为武器,可能会引起南亚地区的整体恐慌和焦虑。尼泊尔、孟加拉国等下游国家都会担忧印度可能也会对他们进行“断水-泄洪”战术。这可能会引发地缘局势的连锁反应。

综上所述,印度在使用完“水武器”之后,可能会体会到“一时之爽”,但它接下来会承受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甚至会面临制裁。而巴基斯坦则由印度口中的“肇事者”,变成了“受害者”。印度图一时爽快,却将自己国家信誉降到最低。



印度的泄洪计划,可能会加速南亚的生态灾难,同时引发南亚粮食危机。这种随意撕毁条约的行为,实际上是当今世界要面临的一大挑战。国际社会应当集体反对这种“水霸”,加强全球水资源管理,避免这种恶性事件的再度发生。

中国有个成语,叫“以邻为壑”,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说,把邻国作为大水坑,把自己的洪水都排到邻国去,至于邻国是否受灾,那就不管了。印度无预警泄洪,与 “以邻为壑” 的典故如出一辙,精准揭露其转嫁危机破坏区域协作自私行径



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地区冲突中,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最终承受苦难的都是普通民众。和平的曙光,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追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