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顶洞人的曙光

距今约两万年前,寒风凛冽,山顶洞外白雪皑皑。山洞中,一群山顶洞人正围坐在篝火旁,努力抵御着严寒。阿芒是部落里年轻且聪慧的猎手,他身形矫健,眼神透着灵动与坚毅。

这日,阿芒在洞穴深处偶然发现一根细长的骨头,脑海中灵光一闪,他决定制作一根骨针。他找来锋利的石头,开始小心翼翼地打磨骨头。经过漫长的努力,骨针初具雏形,只是针眼部分让他犯了难。尝试多次后,他终于用尖锐的石片钻出一个小孔。

阿芒兴奋地拿着骨针找到部落里负责缝制兽皮的阿雅。阿雅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眼神温柔且专注。阿芒将骨针递给阿雅,阿雅眼中满是惊喜与好奇。她拿起骨针,试着用兽筋穿针引线,将几块兽皮连缀起来。不一会儿,一件简单却能御寒的皮衣便缝制完成。

部落众人看到皮衣,纷纷围过来惊叹。有了皮衣,大家在寒冷的冬天有了更好的御寒装备。阿芒和阿雅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小小的骨针,将为部落带来新的生存希望。此后,骨针在部落中传承,人们用它制作出更多的皮衣,向着北方较寒冷的地带追赶猎物,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

时光流转,山顶洞人逐渐迁徙,那枚骨针在岁月的长河中失落,被掩埋在厚厚的尘土之下,等待着新的发现。

二,商代的神秘簪影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商代。在内丘县的城东石家庄村,阳光洒在大地上,石桂申正在村北地挖土。突然,他的锄头碰到了一个硬物,他好奇地扒开泥土,发现了一根带尖儿的针状器物,同时,地上还散落着几块陶鬲残片。

石桂申兴奋地拿着器物向周围人炫耀,此时,路过的我被众人的围观吸引。出于职业本能,我走上前仔细查看,心中一惊,这难道是一根早期的 “骨针”?我内心激动不已,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经过一番动员并征得石桂申同意,我将它带回文化馆。

在文化馆,我与馆领导和文物组同志商议后,给了石桂申十元钱作为误工补贴,随后将这件器物保存在文化馆库房。此后,它又被移交到县文保所。1995 年,有关专家对其进行鉴定,最终确定它并非 “骨针”,而是一件商代的骨筓,也就是古代年轻女子用的骨质簪子,学名叫锥形筓。它长 12.5 厘米,重 50 克,保存完整。这枚骨筓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后来又移交到新建的邢窑博物馆永久陈列,为内丘县的先商文化研究和文明起源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在商代,这枚骨筓或许曾插在一位年轻女子的发髻上。那女子身着华服,身姿婀娜,骨筓在她的发髻间闪烁着柔和的光。她或许是一位贵族小姐,在庭院中赏花、刺绣,骨筓见证了她的青春岁月和优雅生活。又或许,它是一位女子的定情信物,承载着她与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然而,岁月变迁,它最终被掩埋地下,直到被石桂申发现,重见天日,再次向人们诉说着商代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