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出肺结节后,是立即进行手术切除,还是进行随访观察结节进展?这一问题不仅让患者纠结,很多时候也让临床医生举棋不定。此前,已有多位医学专家提到肺结节过度干预的问题。
4月2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刘伦旭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缺乏一个处理肺结节的最佳临界点。采用手术方式处理早期良性结节,或者延误处理导致病人面临更大手术创伤或癌变,都是肺结节临床治疗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前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胸腔镜手术虽然能够通过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甚至肺叶切除,对肺结节进行处理,但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较大体表创伤和肺组织损伤。如果能够实现更小伤害、更少损伤的手术方式,肺结节的“过度干预”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团队国际首创的“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就带来了一种新的肺结节解决方案。这种创新术式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肺小结节的超微创精准切除,对于低度恶性惰性肿瘤或磨玻璃表现为主的早期肺癌、癌前病变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刘伦旭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肺结节处理存在“过度放过、过度干预和过度损伤”
多年来,肺癌始终是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在全球,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并在我国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第一。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2.0%;肺癌死亡病例73.33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
作为肺癌的重要“信号”,肺结节的临床意义不言而喻。随着检测意识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日益攀升。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年数据,我国肺结节检出率约20%至50%(不同地区/人群差异),其中高龄、吸烟人群检出率显著升高。《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则提到5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中,CT筛查的肺结节检出率可达70%至80%,与全球肺癌筛查计划(如NLST研究)数据趋势一致。
但检出肺结节后,是否应当进行外科干预、何时进行外科干预、采取哪种干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困扰着患者,也困扰着临床医生。刘伦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处理肺部结节时,临床中会面临三个“过度”问题,即“过度放过、过度干预和过度损伤”。
其中,“过度放过”是指忽略或延误处理了在肺结节中占比为5%到10%左右的恶性或癌前病变结节,通常称之为高危结节。一旦放过这种结节,后期病人可能会承受更大的手术损伤甚至演变为癌症。
“过度放过”的反面是“过度治疗”。刘伦旭称,“如果对非高危结节都进行外科干预,那么大约有一半的(肺结节)人群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而第三个问题“过度损伤”是指传统手术方式处理肺结节,虽然结节得以切除,但患者须经历体表创伤和肺功能损伤。“现在临床中主要使用胸腔镜或机器人进行开刀手术,通过体表切开、肺组织切除实现肺结节的处理,这种手术方式不仅体表创口大,对患者本身的肺功能也造成较大损失。以肺叶切除为例,如果切除一个肺叶,患者就会损失1/5的肺功能。如果切除一个肺段,也是从根部到表面进行切除,患者同样要承受比较严重的肺功能损失”,刘伦旭说道。
这种手术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高危结节的“过度放过”,又放大了“过度干预”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如果能找到一种创伤小、伤害小、代价小的肺结节处理方式,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前述“三个过度”带来的临床难题。
超微创穿刺精准切除技术颠覆肺结节传统干预方式
近期,华西医院刘伦旭团队国际首创的“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就带来了一种新的肺结节解决方案。这种创新术式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肺小结节的超微创精准切除,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能够让患者恢复更快、创伤更小——体表只有一个针孔、肺内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创口,肺小结节就能通过穿刺被精准“揪出”。
刘伦旭介绍称,“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主要针对的是1cm以下的磨玻璃样肺结节,“这种结节在早期较为惰性,浸润性低,但患者人群占比在肺结节人群中又非常高。如果能在这时候实现完整切除,可以让患者实现治愈效果,同时肺功能几乎无损伤”。
据悉,该手术有三大创新特征。其一,“肺球形切除术”是全球首创的全新切除术式,手术团队通过增强现实导航系统,将专用球形切除器械精准送达肺结节所在位置,随后球形切除器张开,包裹肺结节后进行病灶切除、取出,这一过程在肺内仅留下直径15mm球形切除空腔,术后3个月内,切除空间会被周围肺组织填充。该创新技术相较于传统大范围大块肺组织切除手术,切除精准,不损失过多肺组织。
第二,创新通过经皮穿刺路径实现结节病灶完整切除,不需要切开胸壁肌肉,在体表仅留有3mm穿刺针大小的伤口,恢复后体表几乎不留手术切口。第三,该技术利用增强现实导航系统实现肺结节精准穿刺和目标定位。
通过在2023年10月进行的首个“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及术后长期随访,刘伦旭团队发现,该术式可以实现肺结节的完整精准切除。同时,患者肺功能相比术前无明显变化,无任何不适,且体表几乎看不到伤口。
刘伦旭表示,这一创新技术对于过去的肺结节外科处理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概念。从全球范围来看,华西医院也是第一个开展该临床应用研究的医疗机构。截至目前,该创新技术已经在华西医院实现8例临床应用。实践发现,对于低度恶性惰性肿瘤或者磨玻璃表现为主的早期肺癌、癌前病变,该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刘伦旭称,目前,该创新技术的第一期临床研究已完成。但从严谨性角度出发,该技术还需要更多临床案例检验。因此,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已经在开展中,有望在未来成为一项根治早期肺癌的常规临床诊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