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成绩优异,而我家的孩子却总是让我头疼? 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有的孩子能上985,而有的连本科考不上?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学霸,但学霸的养成从来不是偶然。
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对“智慧型”父母。
他们未必是高学历或高收入,但他们懂得如何为孩子创造最适合成长的环境,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我深入研究了多位学霸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们的父母有如下几个特征:
香港著名歌手陈美玲,是位极其成功的母亲典范。
她教育子女的方法独到,三个儿子均出自美国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个个才华横溢。
谈及自己的育儿心得,陈美玲尤为强调的一点是:
不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她分享说,大儿子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出人意料地没有选择那些名列前茅的高校,而是挑了一所较为普通的大学。
这一决定让陈美玲颇为惊讶,但她还是选择站在儿子这一边。
事实证明了一切,儿子的选择无比明智。
他在那所大学不仅过得十分快乐,学业成绩也异常优异。
陈美玲的做法让我想起一个关于鱼缸和鱼的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热带鱼安置在了一个小鱼缸中,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他们观察到这些鱼长到大约三寸时,生长就停滞了。
后来,由于一次意外,鱼缸破裂,这些原本三寸大小的热带鱼被转移到了一个更大的水池中。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些鱼就迅速长到了一尺长。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鱼缸法则”。
如果说孩子是小鱼,父母就是鱼缸。
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受限。
反之,如果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更自由地发挥自身才能,孩子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因此,父母不妨这样做: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和任务,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孩子面临选择时,多多尊重他们的决定,不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还记得高考结束后,以一句流利的英语“l'm always keeping a low profile”自信地走出考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的男孩张峻彩吗?
最终,他以理科总分667分的优异成绩,为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事后采访时,他首先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他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离不开父母对他的悉心教导。
原来,张峻彩在刚开始进入高中时,成绩并不理想,甚至一度年级垫底。
有一次物理考试只得了30几分,多次被老师约谈。
但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责备他,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压力,也看见了孩子的渴望。
所以父母决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始终让孩子保持轻松的心情。
得益于父母的指引,张峻彩保持平常心,继续努力学习,成绩逐步提升。
采访时,父亲笑着说:
我们作为家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孩子开心; 他考多少分他自己不开心都没用,只要他自己开心,自己对将来的生活有信心,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
把孩子的心情看得比成绩重要,孩子就放下了心理负担。
轻装上阵,结果更佳。
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揭示的就是被关注的力量,给予个体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父母要更多的看见孩子。
这种“看见”,是理解,是尊重,更是无尽的爱。
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珍视,心灵得到滋养,从而更加健康、自信地成长。
当孩子开心时,父母要能看见他们眼中的光芒,分享他们的喜悦;
当孩子难过时,父母要能看见他们眼角的泪光,给他们温暖的怀抱;
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瓦拉赫效应”是一个在心理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的现象,是指个体在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发挥点后,其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惊人成绩的现象。
它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孩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取得最好的成绩。
孟令昊的父母就是遵循此效应,把孩子培养成学霸的。
孟令昊小学时期的成绩并不突出,一直处于班级中游水平。
然而,父母并没有因此责备他,而是鼓励他发展对大提琴的兴趣爱好。
经过年复一年的刻苦练习,孟令昊成功通过了大提琴十级考试。
进入高中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
然而,他父母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规劝他放弃对大提琴的热爱。
练习大提琴,成为孟令昊紧张学习期间,放松自己的最佳途径。
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但追赶上了其他同学,还在高考中取得711分的好成绩,成为高考状元。
孟令昊的父母有一种育儿的大智慧。
他们通过鼓励孟令昊继续学习大提琴,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求,还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和兴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所在;
如果可以,请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父母总是期望孩子能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可为什么孩子总是达不到你的要求?
因为父母看电视不亦乐乎,却要求孩子专注阅读;
父母频繁刷短视频,却要求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父母打麻将通宵达旦,却要求孩子早睡早起。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好管教,是父母不注意自身行为,把孩子带歪了。
要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可是孩子最大的环境。
这正是心理学上“破窗效应”所反应的问题。
“破窗效应”指出,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会诱导人们效仿,进而使情况恶化。
反之,在良好的环境中,人们更可能保持正面的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中充满了娱乐和消遣,孩子就会更容易沉迷于玩乐,不愿意学习。
相反,如果家中学习氛围浓厚,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学习的习惯。
还记得那位被誉为“全能学霸”、来自安徽的理科高考状元董吉洋吗?
她不仅在奥数竞赛中荣获金牌,还取得了小提琴八级证书,并且擅长象棋和网球等多项运动。
接受采访时,董吉洋分享道:
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厌学,不想学习。 这时,我的父母就会默默地关掉电视,开始阅读。 看到他们都在学习,我也就不好意思再偷懒了。
原来,她的父母经常在家中学习,家里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她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学习。
教育孩子,喊破嗓子不如父母做出样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父母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们最直接的样板。
父母做得出色,孩子自然跟得上节奏。
不妨在家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设置专门的学习区域,保持安静和整洁;
以身作则,带头学习,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听过这么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过程,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萨,能帮孩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就一番事业。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易的,学霸的养成更是浸透了父母的汗水。
愿我们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发现并支持孩子的选择,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努力创造学习型家庭。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心中的英雄,用爱与智慧,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让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勇敢追梦,绽放光彩。
作者 | 除尘子,爱读书、爱写作,文字道场中的修行者。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