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由西汉的文学家——司马迁编写,乃是中华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囊括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总共3000多年的史事,全卷共计526500余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梁启超也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
柳宗元总结的更加全面,他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可惜《史记》原稿,早已消失不见,无法一睹其容,按理来说,如此著名的典籍,古代书法家们,应该是争相抄写,手抄本定然很多。
然而,观察传至今日的典籍,几乎看不到《史记》身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跟《史记》内容太多,有一定关系,因篇幅庞大,书写全程,很难保证笔势精到,字迹沉着,幸好武则天时期,因她痴迷经书,选拔一批高手,入宫培训,强化控笔水平,创造“写经体”,抄写典籍和经书。
武则天时期的“写经体”,大多存于敦煌藏经洞,直到1900年,才被发掘而出,同时在洞内找出些许的《史记》残纸,甘肃的气候干燥,纸张长期埋藏黄沙,卷内字迹保存完好,墨色生动,点画清晰,不夸张的说,历时千年,字字如新,据专家推测,此乃“宫廷抄经生”所写
点画绰约起伏、灵动多变,相比常见楷书的端庄,以及初唐的“尚法”风格,这种“写经体”小楷,更显灵动曼妙,姿态活泼而生动,没有一味的恪守平整、匀和的势态,艺术气息更加浓厚,可以有效预防僵化、单调之病。
宋代的“狂人”米芾对于唐楷,颇有微词,《海岳明言》中写道:“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它之所以批判唐楷,主要因其势态惊艳,姿态不够灵动,“写经体”完美解决这一问题,既能恪守“楷法”,还蕴含生动气和活泼感,比“欧楷”“柳字”更耐看,更值得学习。
无愧于启功称赞“写经体”,说道:“唐人楷书高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所不及者官耳”,这幅《史记》充分展现“写经体”的美感,不仅具备历史价值,也是极为珍贵的书法字帖。
您对《史记》手稿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