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这一战略举措,紧随“985工程”与“211工程”之后,自实施之时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自此之后,考生和家长在择校时除了看“985”与“211”,还会考虑“双一流”。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评选即将到来,各实力强劲的地方“双非”高校都纷纷摩拳擦掌,调兵遣将,蓄势待发,那么有哪些“潜力股”值得“押注”呢?



深圳大学这所“潜力股”无疑是极受瞩目的,这所创建于1983年的年轻高校,紧跟改革开放浪潮,在短短四十几年就以“特区速度”完成从地方院校到全国31名、亚洲前100的跃迁,其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就业质量的共同发展,正为“双一流”评选提供最具说服力的注解。



若论学科精度,深大早已突破“年轻”的界限。深圳大学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学科17个,其中,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这4个学科更是跻身ESI全球前1‰,在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矿业工程、通信工程进入全世界前20......这些排名不仅彰显了深大在学科领域的深厚底蕴,也为其冲击“双一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深大在学科建设上的不遗余力,使得其学科布局更加完善,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深大还积极加强科研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科研赛道上的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风暴眼”。深圳大学2025年度预算经费突破75亿元,坐拥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52个省部级实验室。在深大,诞生了全球首套“动态真三轴电磁霍普金森杆试验测试系统”、全球首款变阈值单比特ADC芯片......近五年来,深圳大学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共89项。一项项从“0”到“1”的突破,让深大成为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先锋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业直通”模式,让深大学子,从入学第一天便站在了就业的“高速公路”入口。98.5%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背后,是“校企共生”的独特生态——腾班、“院士班”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实现“课程-实习-就业”全链条覆盖,与华为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为比亚迪开展产学合作,与华大集团联合攻关“前沿生物技术”……深大的“产业直通”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踏入职场前就获得理论与应用的“双通行证”。



四十载风云激荡,深大与深圳共生的故事,早已超越一所高校的成长史。深圳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双一流”评选中备受瞩目,既得益于其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这些因素是深圳大学冲击“双一流”的强大底气。在深圳大学读书,既是提前搭上了通往“双一流”的直通车,也是实现了职业规划与行业发展无缝衔接,现在与未来的同频共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