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河南省南阳市,65岁的王德明蹲在卧室角落,从床底拖出一个有灰的木箱。
木箱上的铜锁已经生锈,他用钥匙转了几下,锁才开,发出一声闷响。
这木箱跟了他近五十年,从十六岁下乡的少年,到去朝鲜的建筑员,再到现在退休的老人。木箱见证了他生活的起伏,也藏着他最深的秘密和遗憾。
"爸,您找什么呢?"女儿王丽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杯热茶。
王德明没回头,只是摆摆手:"没事,就是想整理一下旧东西。"
等女儿放下茶杯,走了。王德明才慢慢打开箱盖,一股旧气味扑面而来。
最上面是一本发黄的日记本,封面写着"知青日记 1969-1974",下面压着几封信,还有一些旧照片。
照片中有穿旧军装的知青合影,也有他一个人站在黄土高坡上的影子。
他翻过这些照片,在最底层找到了他真正要找的东西——一张照片。
上面是一个穿朝鲜传统服装的年轻女子,灿烂的笑容像是定格在四十年前的时光里。
"金智英..."王德明轻声说出这个名字,像是某种咒语,能唤醒沉睡的往事。
曾经,他也是那个满怀热情的知青,十六岁就响应号召,从南阳市区去到远山里插队落户。
01
那是1969年,整个国家都有一种兴奋又混乱的气氛。
年少的王德明,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带着改造山河的梦想,离开了温暖的家,来到了陌生又贫瘠的农村。
知青生活比他想的更苦。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挤在简陋的土屋里。
一盏暗灯下,他读着不多的书,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这片黄土地。
五年里,他学会了种地、砌墙、修路,也学会了坚韧和少言。
当其他知青找各种关系离开时,没有背景的他只能继续留在乡下。
直到1975年,一场大病让他有机会被送回城里治疗。
就在他以为自己会平平常常过完一生时,命运给了他一个转机。
因为农村生活锻炼出的坚韧和实干,加上自学的建筑知识。
1982年,三十五岁的王德明被选中参与援朝建设计划。
这对一个曾经的知青来说,是很大的荣誉。
那时的王德明像一匹脱缰的马,终于有机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建筑技术员,他被派去朝鲜参与援建工作。
在平壤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他认识了当翻译的金智英。
那时的平壤正在重建,中朝友谊正好,两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也很多。
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国,第一次有机会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挥到最好。
金智英比王德明小十岁,是平壤外国语学院的好学生,中文说得很好。
第一次见面时,她穿着简单的工装,黑色的长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但那双眼睛很亮。
"王同志,我是你们的翻译金智英,请多指教。"
她礼貌地鞠了一躬,声音清脆像山里的小溪。
王德明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样子。
刚到外国,他像所有从中国来的技术人员一样,有些拘谨和不安。
但金智英的热情和专业很快让他不再担心。
当他讲述自己从知青到建筑技术员的经历时,看到她眼中有真诚的佩服,而不是同情或怜悯。
"王同志,你能从那样苦的环境中走出来,真令人佩服,我们国家也经历过战争和贫困,我能理解那种奋斗的艰难。"
就是这种共鸣和理解,让两颗心渐渐靠近。
他们在工地上一起工作了整整两年,从最初的工作交流到后来的无话不谈,感情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王德明把知青岁月里学到的农活技巧教给工地上的朝鲜工人,金智英则向他展示朝鲜的历史和文化。那
时的朝鲜,物资虽然不多,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空闲时,金智英会带着王德明去看歌剧、参观博物馆,或是在大同江边散步。
知青时代培养的适应力和坚韧,使王德明很快适应了朝鲜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他不像其他中国技术人员那样抱怨条件艰苦或食物单调,而是全心投入到工作中,赢得了朝鲜同事的尊重和信任。
春夜,大同江边的樱花像雪一样开放,金智英指着远处的灯光,轻声说道:
"德明,你说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王德明握住她的手:"我会带你去中国,去看黄河,去爬泰山。我还要带你去看我插队的村子,那里的山虽然不高,但满山的野花,春天开得很美。"
金智英笑了,眼中有希望的光芒:"真的吗?我真想看看那片你生活过的土地。"
"当然,还有我的家乡南阳。那里有著名的医圣祠,传说是张仲景行医的地方。我父亲常说,我们家祖上也出过医生。"王德明笑着说,"你不是对中医感兴趣吗?也许你去了中国,可以研究中医呢。"
金智英靠在他肩上,轻声说:"那该多好啊。"
02
1984年的春天,他们约好等援建工作结束后就结婚。
王德明甚至偷偷地准备了一枚简单的戒指,想在离开前向金智英求婚。
但是,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
就在王德明快要完成任务回国前,他收到家里急电,父亲因病去世,家里事务需要处理。
同时,国内单位也来电,要求他立即回国参与一个重要工程。
这突然的变故,让王德明想起了知青岁月里的那个教训——命运的转折常常来得很急,只要一瞬间,就能把一个人的全部计划彻底打乱。
他曾经以为自己会在那个远村度过一生,却因一场病被送回城里;现在他原以为可以和金智英一起过一生,却又被命运无情地拆散。
在金智英的住处,王德明紧握着她的手,眼中满是不舍:
"智英,我必须回去,但我一定会回来接你。"
虽然五年的知青生活教会了他如何忍受分别和孤独,但面对金智英,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
那种痛,比十六岁离家时更重,比在异乡受尽冷眼时更深。
"这次不同,我不是那个无依无靠的知青了,我有能力也有决心回来找你。"
王德明坚定地说,好像是要说服自己。
金智英泪流满面,但还是点点头:"我相信你,我会等你。"
分别前,他们在大同江边依依不舍。
月光下的江水泛着银光,树影婆娑。
他们找了一处僻静的河岸,坐在长椅上,四周无人。
金智英靠在王德明怀中,两人沉默地看着远处的灯火,彼此的呼吸交融在一起。
王德明轻抚着她的长发,指尖触碰到她光滑的脖颈。
金智英微微颤抖,抬起头,泪水在月光下闪烁。
他低头吻上她的唇,手不自觉地抚过她的肩膀和背脊,她的身体在他掌心下微微发烫。
"如果…这是最后一晚,我想完完全全地属于你。"
金智英在他耳边轻声说,随后牵着他的手来到江边一处隐蔽的树丛后。
春夜的风很温柔,他们在月光的见证下,毫无保留地相拥在一起。
肌肤相亲的那一刻,他们仿佛融为一体,忘记了即将到来的分离,只沉浸在彼此的深情中。
事后,他们依偎在一起,感受着对方的心跳。
金智英的眼中充满了不舍,于是摘下自己的一枚玉佩,放进王德明的手中: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现在我把它给你,作为我们爱情的证明。今晚…会是我永远的记忆。"
作为我们爱情的证明。"
王德明小心地把玉佩放进衣兜,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那枚准备好的戒指:
"这个本来想正式向你求婚的,现在就当作我的承诺。我一定会回来。"
两人的眼泪在大同江边交融,像一段血誓,刻在彼此心底。
王德明回国后,立即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事务中。
在第一周,他就向单位提出了再次去朝的申请,却被告知国际形势复杂,援朝计划暂停,于是只能按约定给金智英写信。
第一年里,他们的通信还算多,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信件往来变得越来越难。
作为曾经的知青,王德明深知政治和历史的无情。
那些在文件上轻描淡写的"政策调整",常常意味着普通人命运的彻底转折。
就像当年一纸知青政策改变了他的青春,现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又横在他和金智英之间。
最后一封来自金智英的信,是在他回国两年后收到的。
信中她说她会永远等他,还提到自己对中医的学习有了新的进展。
读到这里,王德明欣慰地笑了,好像看到金智英正按照他们的约定,为将来的中国生活做准备。
可后来,无论王德明怎么写信,都没再收到回信。
他通过各种渠道,从大使馆到友好协会,从外贸公司到探亲的亲友,却始终没有金智英的消息。
当年插队时的那种无助感再次袭来,只不过这一次,失去的不是家的温暖,而是爱的希望。
03
时间一年年过去,在家人的劝说和现实的压力下,王德明最终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他试图在新的生活中寻找安宁,尽心尽力地做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不能愈合的伤口。
现在,看着这些发黄的照片和信件,六十五岁的王德明感到一阵心痛。
妻子去世已经两年,女儿王丽也早已成家立业。
这些年来,他一直过着平静又规律的退休生活,但内心深处的遗憾却从未消失。
他翻出了那本知青日记,轻轻摸着发黄的纸页。
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今天收到通知,可以回城了。这片黄土地,承载了我五年的青春,无论悲喜,都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德明苦笑。当年的他,以为离开那片土地就能抹去所有伤痛;后来的他,以为时间可以冲淡对金智英的思念。但人生没有那么多重来的机会。
知青的印记刻在他的性格里,对金智英的思念融进他的骨血中,都是挥之不去的。
"爸,别忙活了,该吃饭了。"女儿的声音再次传来。
王德明合上日记,将知青证、返城介绍信和那些黑白照片一一收好。
最后,他把照片和信件小心地放回木箱,但拿出了那枚玉佩,放进了口袋。
那枚玉佩,是他人生中两段难忘经历的见证——知青岁月的结束,和那段未完成的爱情。
他关上箱子,推回床底,然后起身走向客厅。
每一步都走得很慢,好像在想着什么重要的决定。
晚饭时,王德明很安静。
女儿说着单位里的趣事,外孙女讲着学校里的新鲜事,但这些都没能引起他的兴趣。
他的思绪还停留在那个木箱里,在那些发黄的照片和信件中穿梭。
"爸,您最近怎么了?这两天总是心不在焉的。"王丽关切地问道。
王德明放下筷子,吸了口气:"丽丽,我想去趟朝鲜。"
餐桌上顿时安静下来。王丽愣了一下,然后问道:"去朝鲜?为什么突然想去那里?"
"我年轻时在那里工作过两年,一直想再去看看。"王德明语气平静,但眼神却很坚定。
这种坚定,王丽只在父亲很少的时候见过,比如他拒绝利用关系为她调工作时,又比如他坚持照顾病重的母亲到最后一刻时。
"是因为那个箱子吗?"王丽敏锐地问道,"我看您这两天一直在翻那个箱子。"
王德明轻摸口袋里的玉佩,点点头:
"那箱子里有些年轻时的东西。你知道我曾经是知青,那段日子很苦,但也教会了我很多。后来我有幸被选去朝鲜工作,那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爸,您都六十五岁了,去那么远的地方做什么?那里条件艰苦,语言也不通..."
"我会说一些朝鲜语,那时候学的,现在还记得一些。"王德明打断了女儿的话,"再说现在旅游团很方便,跟着导游走就行。再说,比起知青时代住的那种土房子,朝鲜的条件已经算好的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点自嘲,却也透着倔强。
王丽皱起眉头:"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王德明的目光投向窗外,那里的夕阳像当年知青点附近的山坡上落日一样绚烂。
"知青那会儿,我们这些年轻人总爱发誓。"王德明说道,"有人发誓一定要回城,有人发誓一定要考大学,有人发誓一定要找到心爱的姑娘。当时觉得这些誓言很坚固,后来才知道,人生没有那么多说了算的事。"
他吸了口气,看着女儿:"我在朝鲜认识一个姑娘,我们...很要好。后来因为很多原因,我回国了,再也没见到她。现在我只想去看看,就是为了一个四十年前的承诺。"
王丽吃惊地看着父亲:"您是说,您在朝鲜有..."
"她叫金智英,是我年轻时在朝鲜认识的姑娘。"王德明的声音低沉又温柔,"如果不是当年家里有事,也许你的母亲就是她。"
04
王丽不说话了。她没见过父亲用这种语气说话,也没听他提过这段往事。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个少言、尽职的人,对母亲也是负责又温和,却没表现过太多感情。现在看来,父亲心里居然藏着这样一段旧事。
"您...真的很爱她?"
王德明点点头:"年轻时的爱情,总是刻骨铭心的。对你母亲,我没有愧疚,这一生已经尽到了丈夫的责任。现在她走了,我想了却这个心愿,去看看那个我辜负了的姑娘。"
王丽的眼中有泪光,但还是扬起微笑:
"爸,您去吧,但一定要保重身体。如果...如果真的找到她,替我向她问好。"
就这样,在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下,王德明开始了他的寻找之旅。
为了更好地和当地人交流,他找出了四十年前学习朝鲜语的笔记,开始重新学习这门几乎已经忘记的语言。
2023年的夏天,王德明跟着旅游团到了平壤。
四十年过去,这座城市已经焕然一新,高楼大厦一座接一座,宽阔的街道两边是整齐的花坛和雕塑。
但在这些现代化建筑的后面,王德明依稀能够认出一些当年的影子。
"各位游客,这里是平壤市中心,前面就是主体思想塔..."
导游金敏浩用标准的中文介绍着,王德明却心不在焉。
他的目光不断在人群中寻找,好像希望能在陌生的面孔中找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旅游的第三天,团队来到了大同江边。
站在江边,王德明的思绪回到了四十年前。
"先生,您还好吗?"金敏浩注意到了王德明的异常。
王德明回过神来,勉强笑了笑:"我没事,只是...四十年前我曾在这里工作过。"
金敏浩的眼睛亮了起来:"啊,您是援朝的专家吗?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听我父亲说,那是我们两国友谊最深厚的时期。"
王德明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
"我想找个人,她叫金智英,40年前是平壤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后来在援建工地做翻译。"
听到这里,金敏浩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先生,我们的行程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而且,在我们国家,私下寻找人是..."
"我知道,我知道。"王德明急忙说道,"但这对我很重要。我只是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
金敏浩想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摇摇头:
"对不起,先生,我不能帮您这个忙。这违反了我们的规定。"
王德明失望地点点头,他明白在这个国家,很多事情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尽可能地向能交流的当地人打听金智英的下落,但收获很少。
一天晚上,旅游团在一家传统餐厅吃饭。
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店,据说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王德明一边品尝着朝鲜特色菜肴,一边观察着四周。
餐厅的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记录着这家店的历史变迁。
突然,他的目光被其中一张照片吸引住了。
照片上是这家餐厅在八十年代的样子,前排站着几位厨师和服务员,而在后排,王德明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年轻时的金智英。
虽然照片有些模糊,但那个熟悉的笑容和眼神,他绝对不会认错。
王德明激动地站起身,叫来了店长。
店长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先生,请问这张照片上的这位女士,您认识吗?"
王德明用生疏的朝鲜语问道,同时指着照片上的金智英。
老店长眯起眼睛看了看照片,然后点点头:
"啊,金智英,她以前是我们这儿的常客。那时候她在附近的外国语学院工作。"
王德明的心跳加速:"您知道她现在在哪里吗?"
老店长的表情变得有些伤感:"她早就不在平壤了。听说八十年代末,她回了自己的老家清川村。那是在平安南道的一个小村子
"清川村..."王德明重复着这个名字,像是得到了宝贝。
05
金敏浩警觉地走过来:"王先生,您在做什么?"
王德明转向金敏浩,眼中有恳求的光芒:
"敏浩,我找到她的线索了。她在清川村,我必须去那里。"
金敏浩皱起眉头:"清川村不在我们的行程里,而且那是个偏远的地方,不对外开放。"
"求求你,帮帮我。"王德明真诚地请求,"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的心愿了。"
金敏浩内心挣扎着。作为一名专业导游,他知道私自更改行程可能带来的后果。
但面对这位老人真诚的请求,他又难以拒绝。
"告诉我,她对您意味着什么?"金敏浩最后问道。
王德明从口袋里拿出那枚玉佩,轻轻摸着:
"她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和牵挂。四十年了,我只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
金敏浩看着这枚玉佩,又看了看王德明充满期待的眼神,最后长叹一口气:
"好吧,我会想办法。但我不能保证能成功。"
第二天,金敏浩告诉团队的其他成员,王德明身体不舒服,需要在酒店休息一天。趁这个机会,他私下安排了一辆车,带王德明去清川村。
路上,王德明向金敏浩讲述了他和金智英的故事。
年轻的导游静静地听着,眼中有感动和敬佩。
"王先生,您的故事真感人。我希望您能找到她,完成您的心愿。"金敏浩真诚地说。
经过几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到达了清川村。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村子不大,但环境优美,民风纯朴。
金敏浩先去村委会打听情况,得知金智英确实曾住在这村子,但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询问。
他们走访了几户村民,最终在一位老奶奶的指引下,来到了村子东边的一座小院子前。
"就是这里,金医生以前住在这里。她是我们村里最好的医生,治好了很多人的病。"
王德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金医生?她成了医生?"
老奶奶点点头:"是啊,她是平壤医学院毕业的,本可以在大医院工作,但她选择了回到家乡,为乡亲们服务。"
"她...现在还住在这里吗?"王德明小心地问道。
老奶奶的表情忽然变得悲伤:"金医生三年前走了,得了重病,没能挺过来。"
王德明感到一阵眩晕,他扶住门框,才没有跌倒。
金智英已经不在了,他终究还是来晚了。
"她...走得安详吗?"他颤抖着问道。
老奶奶点点头:"很安详,村里人都去送她最后一程。她现在长眠在村子后面的小山上。"
王德明强忍着泪水,向老奶奶道谢,随后转向金敏浩:
"你...能带我去她的墓前看看吗?"
金敏浩点点头,与老奶奶告别后,他们向村后的小山走去。
山坡上的墓地不大,但整齐干净。
在老奶奶的指引下,他们很快找到了金智英的墓碑。
简单的石碑上刻着她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但周围种满了她生前喜爱的野花。
王德明悲痛地去金智英墓前祭拜,可此时一个声音响起令他跌坐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