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再次燃起战火时,中美俄三个大国选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听听中国的看法。
日前,“大国集体沉默”的诡异场景正在克什米尔的血腥冲突中上演。尤其是特朗普,他仅用一句“相信两国能解决”轻描淡写带过,而中俄止步于反恐谴责——这与曾经三国紧急斡旋的场面形成鲜明反差,那么,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
一、克什米尔枪声下的印巴冲突
据报道,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造成25名印度公民和1名尼泊尔公民死亡,另有数人受伤。
这是25年来最血腥的平民袭击事件,所以马上点燃了印巴这对宿敌的仇恨引信。
印度总理莫迪在24小时内宣布四项报复措施: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陆路口岸、驱逐巴方外交官、取消特殊签证。巴基斯坦则以关闭领空、废除贸易协议、限时驱逐印度人员作为反击。25日凌晨,两国边境部队交火,这让局势逼近军事对抗的临界点。
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打起来了,国际上见怪不怪。可罕见的是中美俄三个大国的反应:中俄雷同“谴责”“呼吁”,而美国则是平淡回复“表示同情”。
于是,各国民众不禁发问——世界怎么了?以前发生冲突的时候,中美俄可不是这种反应!
其实,关于克什米尔的冲突,中美俄三国本身就无能为力,当然,美国作为世界警察还是有能力的,但在如此复杂的问题上,特朗普也少不得要谨慎表态。
谁都清楚,克什米尔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领土争端。自1947年分治以来,这片土地承载着印巴民族主义叙事、宗教矛盾和大国干预的多重纠葛。
印度此次选择“非军事化报复”暗藏多年的杀机——切断印度河60%的水源供给,等同于对巴基斯坦农业命脉的“慢性绞杀”。就此,巴外长扎尔达里直言:“断水即宣战。”
二、特朗普的冷漠背后
“美国全力支持印度。”这就是特朗普在袭击发生后第一时间的表态。
这句话的敷衍程度让人不由得回忆起2019年他亲自致电莫迪并威胁制裁巴基斯坦的场景。
按理来说,特朗普应该借此机会大力拉拢莫迪才对,毕竟早自2017年,白宫就开展“压巴拉印”政策。期间,美国不断削减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转而将印度塑造成“印太战略”的核心支柱。
可当记者追问是否派遣特使调停时,白宫发言人仅回应:“印巴是有智慧的国家。”
网友猜测,特朗普的冷漠不仅是在装高冷或是借机抬升援助价格,更多是因为美国战略资源的捉襟见肘。当台海、乌克兰、中东三线并进,克什米尔就已成为“次要战场”。更关键的是,美国深知莫迪的不可靠,此人在俄乌冲突中展现的左右摇摆使得白宫不得不谨慎动手。
三、大国“反常沉默”的背后
除了特朗普一反常态,中俄的官方表态近乎复读机式雷同:“强烈谴责恐怖主义”“呼吁对话解决争端”。
要知道,在2019年的印巴冲突中,中俄印三国外长紧急会晤,普京甚至提议建立联合反恐机制。如今,中国仅强调“水资源问题应依国际法处理”,俄罗斯则停留在“愿与印度合作反恐”的外交辞令。
谁都清楚,中国的态度一如既往,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方始终保持中立,更因需防范美印同盟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制造“中巴轴心”的话柄。而俄罗斯的克制很简单——拿钱手软,其源于其在乌克兰战场对印度军火订单的依赖。据统计,俄印年度军贸额超过130亿美元,远超俄巴关系的战略价值。
此基础上,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显而易见。经历了俄乌冲突、美国两换总统,世界局势在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时,唯有中国岿然不动。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坚持维护台海权益,在和美国的贸易战中越战越勇。因此,这一切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体量如此大的中国还没说话,其他人的发言就要掂量一番。
克什米尔的硝烟照见了世界格局的东升西落:昔日充当“世界警察”的超级大国正在退缩,而俄罗斯大国一直保持获得利益的最佳站位。相较于他们,中国始终扛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对话各国,这是独属于东方的经营智慧,也是大国保持定力的所在。
参考资料:
印控克什米尔发生25年来最严重恐袭!“枪手在游客聚集处近距离开枪”,幸存者回忆:主要袭击了男性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