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岛男篮靠本土新星杨瀚森掀起青春风暴时,山东高速男篮却在"青黄不接"的泥沼里越陷越深。34岁的陶汉林仍在扛着内线大旗,而本应接班的朱荣振、马鑫鑫们却被低价交易消失在山东球迷的视野——这支曾以"内线大省"引以为傲的球队,正用亲手打造的人才断层,暴露着管理层与教练组的战略短视。为此,小编就山东高速男篮青训断档背后的邱彪式短视问题谈四点看法。

一、青训荒漠:山东篮球的"水土流失"

作为体育大省,山东从不缺乏篮球苗子:

流失数据触目惊心:近五年向CBA输送的23名球员中,仅7人效力山东队,其余16人被辽宁、广东、广厦等队收入囊中,其中包括杨瀚森(青岛)、赵嘉义(广厦)、刘冠岑(山西)等佼佼者;



青训体系名存实亡:省体校与俱乐部青训脱钩,基层教练薪资低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导致2000-2010年龄段注册球员较十年前减少68%;

梯队建设全面崩塌:一队青训占比从2015年的58%暴跌至2023年的12%,当陶汉林退役时,球队可能面临"无本土内线可用"的尴尬境地。

对比隔壁青岛,同样作为山东旗下球队,杨瀚森、宋文浩等新星接连崛起,形成"选秀+青训"双轨制。而山东高速却陷入"重成绩轻培养"的怪圈——宁愿花500万年薪引进孙桐林,也不愿留下朱荣振、马鑫鑫锻炼的机会。

二、邱彪的"速成思维":透支未来的引援逻辑

邱彪的执教思路,处处透着"短平快"的投机心态:

排斥本土新人:邱彪到任后22岁的马鑫鑫被永久转会宁波队,刘毅与侯培佐的出场时间被严重受挤压;而34岁的孙桐林却占据着内线轮换的40%时间,美其名曰"传帮带",实则是用老将压制新人成长空间;



迷信二手球员:邱彪到任后,对球队大刀阔斧调整改造,离队球员包括贾诚、焦海龙、吉伦沃特等10人,新引进了包括34岁的孙桐林、郭凯,还有外援盖力、克里斯、摩尔等四名外援,这些球员的年龄偏大,因为邱彪的存在"即战力"思想,这些引援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老将孙桐林在原球队基本上是替补上场,甚至长期坐冷板凳,到山东却成了更衣“大佬”与"核心";

战术扼杀潜力:要求陶汉林减重提速,却导致其肌肉量流失、对抗能力下降;更可怜的是,本赛季陶汉林的出战时间被大幅度压缩,球权也骤降,失去内线优势后,外线疯狂投射三分球,但仅23.8%的命中率情何以堪。邱彪执教中彻底废掉了山东高速男篮传统的中锋优势和技术。

这种"为短期成绩牺牲未来"的做法,直接导致山东队陷入"老的打不动,小的没机会"的恶性循环。当杨瀚森在青岛大杀四方时,同年龄段的山东籍球员却在其他球队坐冷板凳,不知邱彪作何感想。

三、管理层之责:当"高速"跑丢了"山东"

高速集团的管理逻辑,折射出职业体育的资本浮躁:

成绩压力催生短视:集团考核指标以"进八强"为硬任务,导致教练组不敢启用新人,生怕成绩波动影响续约;



青训投入严重失衡:每年花在引援的费用超8000万,而青训基地建设、教练培训等投入不足500万,典型的"重眼前轻长远";

地域认同逐渐消解:球队主场频繁更换,队史文化陈列馆至今未建,年轻球迷无法建立情感联结,甚至出现"山东球迷支持青岛杨瀚森"的荒诞景象。

看看辽宁队如何培养新人:张镇麟留洋归来直接委以重任,付豪、吴昌泽等新星获得充足试错空间;广东队更是用三年时间等待胡明轩成长。而山东高速呢?给朱荣振的机会用"场数"计算,给马鑫鑫的耐心按"分钟"衡量,甚至直接交易走人。这样的环境,怎能留住人才?

四、破局之路:推倒重来需要勇气

山东篮球的复兴,需要一场彻彻底底的"刮骨疗毒":

1.青训重启计划:恢复"省体校-俱乐部"一体化培养体系,设立"齐鲁篮球基金",重奖基层教练与留队新秀;

2.教练组换血:摒弃"速成思维",聘请擅长培养新人的教练(如王非、李春江、巩晓彬、刘铁),给年轻人三年成长周期;



3.战术回归传统:重拾"内线强打+团队协作"的山东篮球风格,让马鑫鑫尽快回归山东队且以他为核心重建内线,让陶汉林的经验真正起到传帮带作用。

职业体育的竞争,从来都是人才储备的竞争。当邱彪们在二手市场淘换"即战力"时,辽宁、广东早已在青训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山东高速男篮的困局,表面是成绩的起伏,实则是发展理念的落后——如果继续用"短视小心思"经营球队,恐怕未来连"进八强"都会成为奢望,更遑论总冠军。毕竟,篮球是年轻人的运动,而山东的未来,不该毁在急功近利的算计里。

读者朋友,你觉得山东高速男篮的未来在哪里?你认为高速男篮青训断档背后的邱彪式短视还能维持多久?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参加山东高速男篮的大讨论。谢谢你的阅读,感谢你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