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国岛离我国台湾不过百公里,却远隔日本本土上千公里。这地方的岛民,祖上多是闽南后裔,跟咱们的文化根子连得紧紧的。可自打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这岛就被划进了日本的八重山群岛,成了日本最西边的领土。岛民们心里却一直有股劲儿,觉得自己跟日本格格不入,跟我国台湾反倒更亲近。

几十年来,他们的诉求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要么并入我国台湾,要么加入我国,要不然就独立。是岛民们世世代代憋在心里的真实想法。



从闽南渔村到日本边陲:与那国岛的历史纠葛

与那国岛的根儿,得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那时候,一群福建闽南人漂洋过海,落脚在这小岛上。他们靠海吃饭,捕鱼为生,日子过得简单却踏实。岛上的文化也带着浓浓的闽南味儿,语言、习俗,甚至清明祭祖的传统,都跟福建脱不开干系。

可到了1879年,日本把琉球王国一口吞下,与那国岛也被划进了日本版图。从此,这地方的命运就跟日本绑在了一起,但岛民的心却没完全归顺。

到了1972年,美国把琉球列岛的管辖权移交给了日本。岛民们觉得,自己跟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反倒跟近在咫尺的我国台湾更像一家人。当时就有人站出来抗议,喊出了“归台是正道”的口号,要求并入我国台湾,甚至还有人提出加入我国或者干脆独立。可日本当局哪肯放手,直接派警察镇压,封锁海岸线,硬生生把这股声音压了下去。

再后来,2005年,岛民们又提出了个“自立愿景”,想搞个特区护照、跟我国台湾通直航、用共同货币,还希望免签往来。可日本政府还是不松口,直接否决了不说,还在岛上设了个办事处,弄了点季节性航班敷衍了事。



到了2016年,日本自卫队在岛上建了个雷达站,军事化的味道越来越浓,岛民们更是不满,又一次站出来抗议。几十年的历史,讲白了就是岛民们一次次想找回自己的根,却一次次被日本摁回去的故事。

与那国岛的地理位置也让它注定不平凡。离我国台湾才110公里,离日本本土却有上千公里,站在岛上往东看,我国钓鱼岛都比日本近得多。

吴阿海:一个岛民的抗争人生

说起与那国岛民的心声,离不开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吴阿海。老爷子家里是典型的闽南后裔。他小时候听着海风长大,母亲哼着闽南语渔歌,清明节跟着家人祭祖,那些记忆刻在了骨子里。年轻时,他靠捕鱼为生,日子过得平静,可心里总觉得这岛跟日本没啥归属感。



1972年美国把琉球列岛交给日本那会儿,吴阿海22岁,正值血气方刚。他跟着岛民走上街头,举着“归台是正道”的标语,喊得嗓子都哑了。

可抗议没啥用,日本警察一来,游行就散了,诉求也没人理。后来,海岸线被限制,渔网都被剪断,捕鱼的日子不好过了,他就转行开了个潜具店,靠着给游客租装备维生。干这行,他接触了不少我国台湾来的游客,聊起岛上的历史,他总不忘强调一句:“咱们的根在福建。”

2005年,吴阿海又活跃起来,参加社区会议,讨论跟我国台湾的交流。他还组织文化活动,邀请台湾艺人来岛上演出,想让大家看看这岛跟台湾有多近。可这计划没成,日本政府直接给搁浅了,他心里挺失望。

2016年,自卫队在岛上建雷达站,吴阿海又站出来抗议,组织讨论会,琢磨着用文化交流抵消军事化的影响。可雷达站还是建成了,岛上的军事氛围越来越重,他的努力又白费了。

晚年,吴阿海的潜具店生意也不好做了,游客少了,他就靠修设备混口饭吃。2020年,他因肺病去世,走之前还叮嘱儿子别忘了闽人身份。代表了多少与那国岛民的心声啊。他们不是要闹啥大事,就是想找回属于自己的根,过上跟文化血脉相符的日子。



军事化阴影下的未来:岛民的坚持

1972年抗议之后,与那国岛的人口慢慢少了,经济也萧条了一阵子。可到了2005年,旅游业开始抬头,尤其是我国台湾的游客,把这岛当成了热门地。可好景不长,2016年雷达站一建,军事化的阴影笼罩下来,游客量又掉了。岛民们担心和平没了,旅游业也完了,心里那股抗拒日本的心思更重了。

如今,与那国岛还是日本的军事前哨,雷达站冷冰冰地立在那儿。可岛上的文化却没断根,闽南话、祭祖的习俗还在延续。岛民们的诉求也没变过:要么并入我国台湾,要么加入我国,要不就独立。这不是啥异想天开,而是他们几十年来对身份认同的执着。与那国岛民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想回归中华文化的大家庭。



日本在这岛上搞军事化,建雷达站,威胁的不只是岛民的和平生活,还有咱们的周边安全。钓鱼岛是我国的,与那国岛离它那么近,日本在这儿折腾,咱可得瞪大眼睛盯着。

这岛的未来咋样,现在还不好说。历史真相还没完全揭开,岛民的心声也没彻底实现。可有一点是肯定的,与那国岛的故事不只是个小岛的抗争史,更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坚持的缩影。吴阿海走了,可他的精神还活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