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裴梦阳入职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工程师的第五年。踏入企业之初,他惊喜地发现曾经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五年来,他投身企业技术研发与项目改进工作,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的建议。面对技术难题,他也总能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轻松化解,并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回顾曾经的教育经历,裴梦阳称离不开母校马鞍山工业学校的职业启蒙与技能培养,产教融合就像在他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他职业成长的方向。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近年来,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马鞍山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通过建立以产业链为导向、以人才链为核心、以创新链为动力、以教育链为支撑、以价值链为纽带的“五链融合”联动机制,探索职业教育与产城共兴发展的新机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
从课堂到一线的无缝衔接
马鞍山工业学校探索产教融合,曾为裴梦阳开启通往职业技能大赛之门。备赛期间,该校指导教师为他量身定制科学高效的备赛方案,从夯实数控专业的基础知识,到雕琢技能大赛的实战技巧,均耐心地为他答疑解惑。与此同时,来自企业一线的行业导师也从新型数控技术的应用精髓,到铣削操作时的易错点提示,给予他悉心指导。最终,裴梦阳在2016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综合铣削项目中获一等奖,并因此获得进入本科高校深造的机会。
“近年来,我校在省级以上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斩获奖牌152枚,其中包括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1枚,国家级金牌3枚、银牌11枚、铜牌19枚,实现了我省装备制造类国赛金牌‘零的突破’。这些辉煌战绩是我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采访中,马鞍山工业学校副校长黄云林介绍,该校学生团队在产业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为马鞍山市产教融合实践再添生动注脚。
据悉,沈飞是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轮精加工技能大师,30年坚守轨道交通行业数控加工岗位,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去年4月,在马鞍山工业学校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项目推进会上,沈飞被聘为该校产业教授。去年下半年,该校现代加工项目学生团队积极备战世赛。沈飞发挥在企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制订精准的训练计划,并亲自示范操作步骤,传授多年来总结的经验与技巧。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他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培养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激烈角逐,该团队斩获世赛铜奖。
“产业教授成功地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行业最新技术引入学校教学,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前沿技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黄云林表示,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交融的时代浪潮中,产教融合正以澎湃的活力,为莘莘学子铺就一条技能成才之路。
裴梦阳(右)专注工艺探索
从“用工依赖”到“人才共育”的观念转变
“早在2019年,当涂县政府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牵头推动校企订单式合作,由学校向企业输送产业工人。”位于马鞍山市当涂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奥克斯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智能家电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生产,赋能当涂县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建设。企业运营人力经理刘强明介绍,随着企业与当地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进入深化阶段,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式人才培养及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
当涂经贸学校先后为企业定制了“奥克斯冠名班”“智能制造班”“工业机器人班”,课程融入企业技术标准,紧密对接企业数字化生产需求。如“工业机器人班”学生需掌握企业数字化车间的智能操作与维护技能,毕业即进入企业关键岗位。此外,企业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提供“教学工厂”,通过工学交替实现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及精准度。
采访中,刘强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订单班学生入职后免岗前培训,可直接上岗,人力成本降低了30%;校企共享用工机制,帮助企业在生产旺季减少临时招聘的成本。近三年,当涂经贸学校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超150人,占企业技术岗位新员工的70%,其中20%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在刘强明看来,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不仅帮助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优化了人才储备,还激发了创新功能。去年,校企联合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项目获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有效推动企业产品升级。
“早期的校企合作以解决企业用工短缺为主,比如2019年‘奥克斯冠名班’仅为短期定向输送产业工人;2023年后,企业主动介入学校课程设计,明确提出‘课程内容需对接企业技术迭代的速度’,推动学校新增‘工业机器人运维’‘数字化工厂管理’等前沿课程”。刘强明介绍,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对待产教融合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用工依赖”到如今的“人才共育”,希望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县域产业升级,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推广“企业导师+校内教师”双导师制,深化“双元”育人机制;地方政府细化激励政策,强化落地保障;推动“数字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学生获得职业价值能力、企业获得技术迭代动力、县域经济获得创新活力的校企地三方共赢。
当涂经贸学校学生参观安徽奥克斯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从“校热企冷”到“双向奔赴”的破题路径
“早期的校企合作多以学校主动对接企业为主,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模式也较为单一,往往是企业实习、就业等单方面需求供给,不少企业为了招工用人与学校进行‘纸面合作’”。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彩林介绍,作为一所市属职业院校,该校聚焦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和马鞍山市“1+3+N”战新产业集群,分阶段、有重点地动态优化专业布局。通过老旧专业“被裁”、传统专业“改造”、优势专业“上新”,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形成了“产业需求——专业培养——人才供给”的闭环机制。
该校依托马鞍山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等系列政策红利,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对联系紧密的企业重点突破,联办开展冠名班、订单班,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标准的起草,并在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广泛合作。该校各系部根据产业需求,着力探索校企深化合作的创新模式,结合“1+X”证书试点、技能竞赛训练等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模拟导游、空乘服务、汽车维修等专业实训室率先搭建起企业化教学环境,越来越多的产教融合特色品牌项目落地实施,如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三引三出”培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八共”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大师团队引领”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实境实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淡学旺工”培养,建设工程管理“三段递进式”培养等。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愈发健全,校企基于各自的痛点问题,在生产实践、人才培养与供给、专业成果反哺、技术合作研发等方面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校获批我省第二批校企合作示范学校,逐步健全了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育人机制。
据悉,该校部分校企合作已从单向输出转向深度协同。如,该校联合政府、企业成立了智慧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政校企园”四方共商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产学沿用”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生态圈。此外,产业教授、微专业、“校中厂”、企业学徒制培养等合作形式也不断深入,校企共抓量质齐升,补“量”的短板,提“质”的软肋,实现了从“校热企冷”到“双向奔赴”的转变,校企为“服务地方、赋能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2020年以来,该校先后与马鞍山市当地7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累计招收5137名企业新型学徒,“入企即入校”,为企业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该校与省内外30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和实习实训基地185个,其中,获批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家、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1家。去9月,该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工建设,将聚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电子商务等优势专业,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产教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马鞍山市委人才局、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定制班”合作交流会
从产教融合到产城共兴的生态构建
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我省自2023年开始立项培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前不久,省教育厅公布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培育项目中期评估结果、第二批培育项目名单暨县域产教融合体培育项目名单,马鞍山市成果丰硕:首批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个项目顺利通过中期验收,获批第二批培育项目两个,获批首批县域产教融合体培育项目三个。
含山电子工程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光介绍,此次获批县域产教融合体培育项目的含山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产教融合体由含山电子工程学校、安徽中特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含山经济开发区和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成立初期在实训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将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快实训基地升级改造、加大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共享科研技术成果等方面做大产教融合文章,为含山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
记者从马鞍山市教育局了解到,为推深做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今年4月,马鞍山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若干举措》,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四项机制”,即搭建市域产教融合平台、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中高一体协同发展机制,力争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该市聚焦打造“1+3+N”产业融合集群升级版,持续三年开展高校(职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规划专项论证,停招淡水养殖、林业生产技术等“需求小、招生少”专业点72个;新增智能设备维护、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点58个。支持开发园区、职业院校积极构建市域、县域产教联合体,推动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截至目前,该市各职业院校与市内外268家企业建立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52个,累计创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40家。今年以来,该市共2369名职校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24名企业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受聘为产业教授,指导学校专业发展与产学研活动开展。
产教融合的“马鞍山实践”,以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不仅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更在产城共兴的土壤中培育出技术革新与人才成长的“双生花”。当课堂的边界消融于车间与实验室,当企业的技术基因注入校园的育人血脉,这场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也为新时代技能型社会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 谢婷婷 特约通讯员 黄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