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3岁的董爷爷在厨房为患病的老伴切姜熬粥;午后,发丝间隐现白发的孙阿姨在阳台为偏瘫的父亲晾晒衣物;谷雨时节,皖南老屋中的程母二十年如一日照料智力残疾的女儿......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长期家庭照顾者默默承担着家庭照护的重担,却鲜少被关注。
2024年,一次如常一样的专业调研让这个群体走进了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守护同行”调研团队的视线。一年多来,在法学院家庭社会学专家、副教授宋文娟的指导下,这支由7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奔波在社区的角角落落,深入走访573个家庭,以专业视角揭示长期家庭照顾者这一“隐形群体”的生存困境,以学术为灯,试图照亮,呼吁构建系统性支持网络。
团队走家串户开展调研
用学术照亮“隐形的角落”
时光倒回2024年5月,调研团队在安庆市大观区花亭北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时发现,许多家庭照顾者日复一日为失能亲人喂饭、擦身、处理突发状况,疲惫与孤独刻在眉间。但当问及是否需要帮助时,多数人却摇头:“这是自家的事,哪能麻烦别人?”
“他们像影子一样存在,却支撑着无数家庭最沉重的部分。”再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团队负责人查慧俊依旧难掩心酸,“当时我们就在想,面对这样的社会痛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那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萦绕在团队所有人的心头,大家一致锚定研究方向——聚焦长期家庭照顾者的结构性困境。他们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学、统计学方法,试图破解家庭照顾者面临的“三高三无”难题,即高时间投入、高健康风险、高情绪耗竭,却无政策支持、无社会保障、无专业培训。
“学术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宋文娟强调,这种“研究+行动”的双重路径,让学生团队不仅记录了问题,更尝试构建解决方案——从设计社区“喘息服务”试点,到撰写政策建议报告,他们努力在学术与社会实践中架起桥梁。
让数据背后的困境被看见
一年间,662份问卷、200余小时访谈录音、数十本田野笔记,逐渐拼凑出这一群体的真实画像——93.2%为乡镇中老年女性,日均照护超10小时,68%因经济压力被迫缩减医疗支出。“数据冰冷,但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团队成员、2023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辛敏在调研日记中写道。
过去的一年里,团队深入安徽及周边省份的城镇与乡村,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记录下573个家庭的真实故事。这些家庭散落在城镇与乡村,守护者的身份各异,却有着相似的孤独与坚韧。
安庆市迎江区的董爷爷照顾脑梗后瘫痪的老伴已八年。每天凌晨5时起床做饭、帮老伴洗漱、抱上轮椅......这些动作重复了2900多个日夜。一次深夜老伴突发急症,他手足无措,直到孙女拨通急救电话才化险为夷。“我最怕自己先倒下,她怎么办?”董爷爷的担忧道出了无数照顾者的心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群体,打破他们的困境。”团队成员、2022级法学专业学生宋佳月说。
如果说城市中的董爷爷尚能依靠孙辈偶尔搭把手,乡村守护者则更显孤立无援。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的程母独自照料智力残疾的女儿已有20年。为还清治病债务,她白天种地、夜晚缝补,暴雨夜女儿发病撞墙时,她只能用身体挡住尖锐的墙角,这样单纯靠亲情维系的责任链条脆弱不堪。
从皖南老屋到江淮平原,照护者的困境跨越城乡,一边是日复一日的生理性耗竭,一边是系统性支持的长期缺位。
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从倾听者到“织网”的行动者
调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成员、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郑笑影回忆,“很多照顾者起初不愿开口,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为了打破隔阂,团队成员化身“倾听者”与“同行者”:陪独居老人买菜,帮残疾家庭修缮房屋,为焦虑的照顾者链接心理咨询资源......用共情赢得信任。同时,跨学院协作也充满了挑战,数理学院2022级应用统计专业学生巩梦雨在团队中负责数据建模分析的任务,她表示自己常因质性分析与量化结论的冲突与队友争论至深夜。“学术争论是为了更接近真相。”巩梦雨坦言。
基于扎实调研,团队提出“破茧式”福利重构策略:个体赋能,开设照护技能培训班,开通心理健康支持热线;社区嵌入,发展“喘息服务”,搭建邻里互助网络;制度托底,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立法,设立照顾者专项补贴;文化革新,通过媒体宣传重塑“照顾者光荣”的社会认知。宋文娟强调:“这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让家庭、社区、国家共同编织一张安全网。”
目前,团队已与安庆市乐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合作,共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点对点进行志愿帮扶。下一步,他们计划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提交至省级民生工程研讨会,并启动全国性跟踪调查。查慧俊目光坚定地说:“希望有一天,‘守护者不再被遗忘’能成为社会共识。”
董爷爷砂锅里的白粥依旧“咕嘟”作响,程母捋顺女儿刘海的动作依然轻柔......这些无声的守护,因“守护同行”调研团队的探索有了被看见的可能。“在老龄化社会现状中,每一份无声的守护都值得被敬重,每一次学术的追问都应为弱者照亮前路 。”团队成员、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李晓宇感慨道。
记者手记
为写在基层治理一线的论文叫好
□禾呈
采访中,安庆师范大学“守护同行”调研团队的662份问卷、数十本田野笔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种颜色标注的笔记,密密麻麻,改了又改,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是团队辛勤调研得出的数据结果,更是写在基层治理一线的一份鲜活论文。
高校大学生是国之栋梁、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专业知识,有服务热情,在基层治理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实践团队纷纷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一方面丰富课堂形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了社区实践做基础,增强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实践团队在专业理论的帮助下,将调研成果以项目形式回馈给社会。
这样的实践于调研团队而言更有育人价值,广大高校学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灵活运用和检验自身专业所学,是知与行的生动结合;于基层治理、社会发展而言是一次推动一次进步。基层治理离不开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基层有需求高校有人才”,在这样的一场“双向奔赴”中,逐渐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路径。为这样精准出击的社会实践点赞,为写在基层一线的鲜活、接地气的论文拍手叫好。
(记者程榕娟、通讯员马士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