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22日,在《时代》杂志的专访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以激烈言辞震动国际社会。他公开宣称,如果德黑兰核谈判无法达成新协议,美国将“带头”对伊朗发动攻击。尽管口头上仍挂着“希望达成协议”的幌子,甚至表现出愿意与伊朗最高领袖或总统面对面会谈的姿态,但特朗普的威胁性表态已经清晰无比:华盛顿并未真正放弃动武选项,谈判桌上的和平不过是一层随时可以撕碎的遮羞布。



特朗普在采访中宣称:“我们可能不得不发动攻击,因为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这番言论掀开了美国当前对伊政策的真实底牌。自特朗普回归白宫以来,美国的对外战略一直在加速右转。外交辞令下的铁拳政策日益显露无遗,而伊朗,则被特朗普政府再次推到了焦点的烈火之中。26日在阿曼举行的第三轮美伊核谈判,本应是缓解紧张局势、为中东局势注入一丝稳定因素的重要契机,但在特朗普口中,却变成了战前最后的象征性排演。

另外,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在表达动武意愿的同时,刻意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释放了强烈信号。他强调“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与以色列立场一致”,并在被问及是否曾阻止以色列单方面攻击伊朗时,含糊回应:“不是那样的。我没有阻止他们。”这番暧昧措辞的真正意图不言自明——在可控范围内为以色列留下打击伊朗的战略空间,同时为美国直接军事干预预留正当性理由。这种双轨制策略,既迎合了以色列在中东扩大战略影响的野心,也为特朗普本人塑造“强人领袖”的选举形象服务,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此举无疑是一次危险的豪赌。当前中东局势本已极端脆弱。以色列与伊朗在叙利亚、黎巴嫩、红海等地的代理人冲突不断升级,加沙战争尚未平息,沙特和阿联酋与伊朗之间的缓和进程也极不稳固。在这样一个火药桶般的地区,任何一次对伊朗本土的直接军事打击,都极有可能引爆全面战争,迅速波及整个中东乃至全球能源供应链。而特朗普以单方面威胁为谈判背景,实际上等于在和平努力上架起了火药桶,随时准备引爆。

而特朗普对核不扩散体系的极端操作方式,正在进一步削弱美国自身的国际信誉。过去几十年,国际社会通过复杂脆弱的制度安排,努力将核扩散风险限制在最低范围内。而特朗普以极具破坏性的单边主义重新定义核威慑逻辑,将核问题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军事打击威胁,实际上是在摧毁长期积累的多边防控框架。即便此次对伊朗最终没有动武,类似的威胁模式一旦常态化,也必将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考虑自身核武装道路,进一步加剧全球安全困境。



特朗普口中的“谈判”,早已不是为了真正寻求和平解决方案,而是为了逼迫伊朗在屈辱条件下接受美国全面设定的规则。这种谈判策略的实质,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讹诈,而非平等协商。伊朗当然不会看不清这一点。德黑兰政府虽然表面上仍在阿曼谈判桌前维持礼节,但内部早已加紧军事防御准备,石油设施、核设施与重要城市的防空体系正在迅速加强。事实上,正是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使得伊朗内部更强硬派系抬头,温和路线屡屡受挫,地区对抗螺旋式上升,和平希望日益渺茫。

特朗普的威胁,不只是针对伊朗,也是对整个世界秩序的一次公然挑衅。在他看来,国际规则、协议谈判、和平倡议都可以被轻易抛弃,只要能换取一时的政治胜利和选举红利。然而,这种短视而危险的政策,只会让世界更加动荡,让战争离我们更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