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之于《水浒传》,清代金圣叹曾如是评价。

《水浒传》用残酷、现实的笔触,写出了人性的阴暗面,通过梁山一百零八将,与朝廷的纠葛,充分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和农民起义的悲壮画卷。

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起义注定是失败的,最后得了善终的寥寥无几,而说到梁山中得善终者,就必须要提到“入云龙”公孙胜


在旁人还在视宋江为梁山集团的灵魂人物,公孙胜便已经早早料到了这场起义的结局。

公孙胜上山

虽然都称梁山众人为好汉,但事实上,这一百零八人当中,真正能够担得起“好汉”二字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所谓梁山好汉,大多都是遇了事、遭了难,实在没了更好的路,才不得不被逼上了梁山,宋江便是如此。


并且,这群好汉当中也不乏,诸如“天杀星”李逵般,视人命为草芥的恶人

李逵的“恶”是与生俱来的,他既有着似孩童般的心性鲁莽且冲动,又有着极强的杀人手段,这两点结合在同一人身上,无疑是一场灾难。

而更加灾难的是,李逵对宋江近乎迷信的敬重与信任。

好在,他们此时尚未加入二代梁山集团,也正因为如此,公孙胜才会选择加入了彼时尚未得势的二代梁山集团。

这么说或许不大准确,是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共同创立了二代梁山集团。


凡事都需要一个契机,公孙胜加入二代梁山集团的契机,便是“生辰纲”。

要知道,公孙胜此人早在未加入二代梁山集团之前,便已经得了“入云龙”的称号。

毕竟,师从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的公孙胜,在文中功夫了得,实打实有着呼风唤雨、上天入地、能掐会算的本事。

对于公孙胜而言,大多数时候,他都有资本随性而为,而劫生辰纲,便是他主动起了性。

在公孙胜的眼中,蔡京的十万贯金珠宝贝生辰礼,皆是搜刮民脂民膏而来的不义之财,既是不义之财,蔡京自然是不配得的。


见过芸芸众生相,知道世道之艰险,公孙胜决定劫了生辰纲,闹上一番劫富济贫。

然而,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饶是公孙胜有着天大的本事,想要凭一己之力完成这件事,也是有些难度的,那便需要有合伙人,同自己一起完成这件大事。

既然是寻找合伙人,自然是要有能力也有德行的人,才能够让人安心。

于是,公孙胜想到了“托塔天王”晁盖。

彼时的晁盖尚未落草为寇,是个能夺青石宝塔有声名极佳的存在。


知道晁盖也动了劫生辰纲的心思,公孙胜直接找到了晁盖与之开诚布公,就这样,公孙胜、晁盖、吴用、刘唐、阮氏三雄七人,共同定下了劫纲计策。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公孙胜一手促成了“七星聚义”。

计策是好的,劫纲也很顺利,却偏偏因为帮忙的白胜落入了官府手中,没熬过酷刑,将众人给招了出来。

于是,众人只得正面与官府对抗,算是彻底没了后路。

事实上,此时的公孙胜是有脱身的本事的,毕竟在石碣村一战中,若是没有公孙胜施法祭起狂风,靠着风助火势烧了官府的船,众人的逃跑也不会如此顺利。


或许是因为公孙胜对于世道不满已久,他没有选择事成之后独善其身,而是随着晁盖等人一同上了梁山。

那一代梁山集团寨主王伦,担心众人给其招来祸端,并不想收留,却被林冲火并彻底丢了梁山。

梁山易主,晁盖成了二代梁山集团的掌舵人,“智多星”吴用被任命为军师,公孙胜排名第三。

原以为众人会携手与共创番事业,却没想到,公孙胜就要下山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诚然,梁山集团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宋江的加入,无疑是梁山集团覆灭的加速剂。


都说宋江是急公好义的大好人,但究其根本,宋江的内心和表象,显然差距甚远。

因着宋江仗义的性格,在得知官府对发小晁盖等人的计划后,给其通风报信帮了大忙。

也正是因为帮了这个忙,宋江惹上了大麻烦。

宋江本不想落草为寇,却因被阎婆惜发现了晁盖等人留下的书信和金条,为保名声而怒杀阎婆惜摊上了人命官司而被发配。

得知恩公落难,连山众人赶紧出手相救,再次邀其加入梁山集团。


宋江却是不肯,他不愿由官转匪,甚至不惜以死明志,逼得众人不得不放弃了邀其上山的想法。

其实,宋江并非没动过上梁山的心思。只是,他不能如此轻易的上了梁山罢了。

而在宋江上山前的这段时间里,他依然广结善缘,设计结交戴宗又收获了最忠实的“小迷弟”李逵。

由于醉后在浔阳楼上题诗一首,以表自己郁郁不得志之情,被黄文炳抓住了把柄,宋江又陷反诗危机,还连累的戴宗同自己一同被押赴刑场。

好在,靠着之前的人脉积累,梁山、揭阳、江州三路人马29人一同救下了二人。

众人于白龙庙中英雄小聚义,而后帮宋江报了黄文炳之仇。


此时的宋江,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上梁山的理由,因此,这一次宋江没有在推辞,与众人一同上了梁山。

并且,为表其愿意与梁山众人风雨同舟的决心,宋江以担忧父亲和弟弟受自己牵连之名,亲自下山接父亲和弟弟上了梁山。

忠、义、孝,宋江的人设,之于或多或少,都有些道德瑕疵的梁山众人而言实在过于完美。

又因宋江是受了梁山的连累,晁盖等人对于宋江是心怀感激与愧疚的。

名声甚好,结交甚广,能够为梁山带来新鲜血液,梁山众人对于宋江的到来都是欢喜的,除了公孙胜。


靠着这些优点,宋江刚上梁山,就被推到了二把手的位置上,更可怕的是,比起晁盖而言,梁山众人显然更加敬重宋江。

宋江取晁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而没了晁盖的梁山集团,也不再是公孙胜之前所愿意与之为伍的那个梁山。

公孙胜早已看透了宋江的本质,他并非是甘愿背负草莽之名的人,说的直白一些,宋江的心仍挂在那岌岌可危的朝廷,梁山不过是他建功立业,赢得功名的一块跳板,他的上位必然会给梁山带来灾殃。

虽然公孙胜极为不看好宋江,也预见了梁山集团的结局,但他却并未同梁山众人说到这些。

并非冷血无情,只是,他一人之言过于微小,起不到逆天的作用。


于是,公孙胜为自己选了一条新路——下梁山。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孙胜决定远离这趟浑水,重回自己的逍遥日子。

于是,在宋江上山后,公孙胜以回家探母参师为由,返回家乡。

而在其下山之前,宋江曾道德绑架式的向其发难,问其为何不像其他人一样,将家人接上山来。这话说得绵里藏针,字字都指摘着公孙胜对梁山或许不够忠诚。

公孙胜怎么会听不出宋江的弦外之音,却只是回说母亲年事已高,受不得折腾。

宋江自是没有理由,继续阻拦公孙胜下山,但他心里清楚,公孙胜这是做好了一去不回的准备。


然而,做为二代梁山集团创立者之一,又身怀异能,宋江怎么可能会真的放公孙胜自由呢?

宋江暗自打着算盘,若是梁山一路顺顺利利,他自然不会去找公孙胜的麻烦,但若是梁山遇上了难题,他还是要想尽办法“请”公孙胜,再次出山的。

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公孙胜下山之后,依然是那逍遥的“入云龙”,但梁山却在此期间,彻底升级为了“三代梁山集团”。

正如公孙胜所料想一般,宋江怎么会甘愿一直只是个二把手?等到晁盖反应过来,宋江在山上的威信,早已超过了自己,一切已经于事无补。


更何况,宋江之于晁盖是自带“恩公滤镜”的,一把手的位置若是让给宋江,他也无可推诿。

宋江当然不会贸然坐上头把交椅,这样实在是太过名不正,言不顺。

“名声”,这是宋江骨子里,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东西。

好在,晁盖被史文恭一支毒箭夺了性命,二代梁山集团一时群龙无首,众人自然而然的拥趸着宋江成为了一把手。

有了实权,宋江终于能够放手一搏,和朝廷“以打促谈”了。

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梁山集团与朝廷的对抗之路并不顺遂,而在攻打高唐州时,梁山众人因不敌太守高廉的妖法吃了大亏。


这时候,宋江想起了精通道术,有呼风唤雨之能的公孙胜。

宋江心里清楚,这公孙胜走时就没有想过再回来,想要再“请”其出山,非得有些非常手段不可。

可叹这公孙胜只过了一年的逍遥日子,就不得不面对宋江的“盛情邀请”,为保证此次行动万无一失,宋江派出了两员大将——戴宗和李逵。

戴宗的名声可不好,“除却神行,一件不可取”、“真小人”、“绝蠢”,会被如此指摘之人,又怎么会是良善之辈?

而李逵则更不必多说,当初为救宋江劫法场时,李逵手中的两把大斧,可不分官军还是百姓。


“天杀星”李逵嗜杀成性,又头脑简单,杀起兴时可不会有所顾虑。

“小人”与“杀星”的结合,事实上就是在明晃晃的警告公孙胜,这梁山他是回也得回,不回也得回。

这一点,从戴宗命李逵假意伤公孙胜母亲,便可窥见一斑。

公孙胜若是回了梁山助阵,二人闹得这一出便是“假意”,若是拒不回归,二人也未见得不会假戏真做。

而禁不住戴宗的软磨硬泡,再加上公孙胜与梁山的因果未了,罗真人还是让公孙胜,回了梁山。

比起其临行前得罗真人所传的五雷天罡正法,罗真人的那句“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才当真是公孙胜的大造化。


而这两个节点,也正是梁山走向覆灭的关键节点。

有了公孙胜的助阵,梁山众人终于攻破高唐州,公孙胜的回归无疑为梁山打了一剂强心针,无论是攻打芒砀山,还是智取大名府,亦或是二败高俅之时,那一场作法祭风,都极大的降低了梁山得胜的难度系数。

梁山众人越战越勇,宋江的归顺朝廷进度条,也越拉越满。

基于宋江在梁山上的声望,绝大多数人对于宋江,都是盲从的。

宋江给他们画了一张大饼,“饼”的内容便是“保国安民,替天行道”。宋江终于还是带着梁山众人,走上了归顺朝廷这条不归路。


“聚义厅”变成了“忠义堂”,曾经与朝廷对抗的起义军,转身变成了朝廷自保的棋子,众人对此却还一无所知。

在此期间,三代梁山集团不断壮大,单头目便有一百单八将。

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以及天下八方十位节度使,三代梁山集团成了朝廷一把趁手的利刃,而三代梁山集团,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只不过,套用股市的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梁山,便是:“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

由于宋江太想获得朝廷的认可,因此在归顺后,宋江带着梁山众人,替朝廷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起初,公孙胜还随着众人南征北战,但在其破除幽州青石屿之时,还是停下了脚步,带着宋江参拜师父罗真人。

在得到罗真人的那句“去干大功”后,公孙胜再度随梁山众人冲锋陷阵,公孙胜不提,宋江也不说,那“去干大功”后面,罗真人说的是希望宋江“奏凯还京”之时,放公孙胜归山。

在平定淮西后,眼看着就要到了东京汴梁城外,公孙胜向宋江辞行,彻底断了与梁山的关联,从此“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得以善终,成为《水浒传》中结局最好的人。

而梁山其他人则没有如此幸运,征方腊之时,一百零将死伤七十余人,活下来的只有27人。

偏偏这27人中还有一部分,躲过了战场刀剑无眼,却没躲过人心险恶。


一心想要受朝廷赏识,保自己忠义之名的宋江,被奸臣蔡京、高俅下了毒命不久矣。

直到此时,宋江依然惦记着自己所谓的忠义之名,担心李逵在自己死后造反毁了自己名声,竟狠心骗李逵喝下毒酒与自己一同赴死。

更可笑的是,宋江死后还给吴用和花荣托了梦,致使二人双双吊死于自己与李逵的墓前。

宋江到死都守着他所坚持的“忠义”,而他的为大家好,最后便是如公孙胜所料一般,带领梁山走向了真正的灭亡。

只能说,公孙胜在识人断事这一点上,的确是个中翘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