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的一天,蒋介石正在南京官邸里对着下属大发雷霆。
原来,由于叛徒出卖,陈赓遭捕被关押南昌,为了稳妥起见,在蒋介石的再三授意下,陈赓被押解南京看管。就是在押解南京途中陈赓竟然逃脱了。
当时,负责押解的是蒋介石的行营调查科长邓文仪,闻听消息,蒋介石大发雷霆,对着邓文仪就是一顿训斥:“你怎么搞的?这点事情都办不好。”
邓文仪自知理亏,任凭蒋介石如何骂人,耷拉着脑袋一句话都不说。
见邓文仪把事情办砸了,一旁的戴笠立功心切,他急忙对蒋介石说道:“校长不要气馁,陈赓一定还没有离开南京,我只需派特务加紧拦截,无论陈赓会躲到哪里,我定能将他抓捕。”
说完,还对着邓文仪笑了笑。那表情既有嘲笑又有挑衅。
戴笠说的不无道理,陈赓逃脱后,必定急于离开南京,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坐火车了。戴笠手下的特务遍布南京大街小巷,真的发动起来,将陈赓“缉捕归案”并不是多难的事。
听了戴笠的话,蒋介石没有丝毫的喜悦,他对着戴笠铺天盖地又一番怒骂:“你这是逞匹夫一时之勇,你想害我啊。”
只骂的戴笠一头雾水:“校长今天是怎么了?我是在替他解忧,哪里逞匹夫之勇了?”
的确,戴笠说的确实没有错,陈赓还没有逃出南京,要缉捕陈赓是分分钟的事,蒋介石为什么骂他逞匹夫之勇,并说出“你想害我”这样的话呢?
话还要从陈赓“东征救蒋”说起。
1924年冬,蜗居在闽东的军阀陈炯明,纠集洪兆麟、林虎等部三万余众发动叛乱。迫于此,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国民政府决定东征,讨伐陈炯明。
中间由于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在广州反水,东征分成1925年2月一次东征和1925年10月二次东征。陈赓救蒋就发生在二次东征期间。
当时,身在前线的蒋介石身陷叛军三面包围之中,眼见突围不成,蒋介石正打算以身殉国,就在他举枪要自尽的时候,被陈赓出手拦住了。
“都是我无能,你不要拦我,我要以死谢罪。”蒋介石说。
陈赓知道蒋介石这是自尊心作祟。陈赓是何等的聪明,他说:“校长,这次东征失败主要原因并不在你,你想想,你带领的是一支杂牌部队,杂牌部队作战不力,失败不足为奇。再者军中不能一日无主,你要想办法带领弟兄突围出去,以图东山再起。”
寥寥数言把失败的原因和老蒋撇的一干二净。
见蒋介石放弃了自杀,陈赓急忙蹲下身子,让蒋介石趴到自己背上,背起老蒋就跑,直到安全脱险。
陈赓这一背,背出来一个后来的“蒋委员”,也背出了老蒋一辈子放不下的情。
如今,陈赓犯到蒋介石手上,蒋介石开始本想劝降,他先后派出陈赓在黄埔时最要好的同窗如:宋希濂、胡宗南、郑洞国、邓文仪等人,尽管这些人说的口干舌燥,偏偏陈赓油盐不进:“要杀要剐随个便,要我归降万万不能。”
陈赓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大家都没了辙。
这边,蒋介石对陈赓劝降无果,那边,宋庆龄正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向蒋介石施压放陈。蒋介石一时间左右为难了:放了陈赓,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不放,承受不住各方压力。杀了陈赓,不但要受到谴责,还要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囚着吧,陈赓就是个“烫手山芋”。
这时候,蒋介石就有了放陈赓的想法。
还是行营调查科长邓文仪看透了蒋介石的心思,他就有意“帮”蒋介石这个忙。
邓文仪就对蒋介石说:“陈赓押在南昌不妥,万一逃跑了可不好说,不如把他押解南京。”
“好,这事就有你来办。”蒋介石授意道。
陈赓在押解南京途中趁看守不备果然逃脱了。
听说陈赓半道逃脱,蒋介石就来个逢场作戏。他抓住邓文仪就是一顿训斥。偏偏不明就里的戴笠立功心切,自告奋勇要捉拿陈赓,被蒋介石抓住一顿臭骂。
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其实,蒋介石有意放陈,黄埔系将领都心知肚明。以至于后来,淞沪警备司令钱大钧,在上海开往天津的一列火车上无意中和陈赓相遇了,两个副官正要抓人,钱大钧摆了摆手让副官把陈赓放了。
副官不解道:“司令,怎么放他走了?”
钱大钧解释道:“他是个麻烦,谁愿意抓他。”
再说,陈赓南京脱险后,迅速回到了革命根据地,后来参加了长征,开启了革命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