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在非洲工作的时候,经常听朋友聊天说起的一句话:"一般人不去非洲,去非洲的都不是一般的人。"这是一句在非洲工作的老乡们口中流传已久的话,却也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在这片被多数人视为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正聚集着一群特殊的中国面孔,他们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寻求突破的中年人,也有寻找商机的生意人,更有对世界猎奇的旅行者。他们背井离乡,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这片非洲大陆,写着各自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
(1)非漂的青年
对许多的年轻人而言,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非洲就像是一片充满可能的小众宝藏地。国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让不少毕业生望而却步,而非洲的工作却伸出了橄榄枝。在这里,我遇到过一个毕业两年的年轻人就已经管理着一个几十人的团队,负责上千万的项目。
或许是因为环境的因素,在非洲工作毕业生可以获得难以企及的成长速度和责任范围。然而只有在非洲待过的小伙伴才知道,这种快速成长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孤独,我们经历过网络信号切断大半年的与世隔绝,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当地饮食生活习惯,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会随时感染上疟疾等,更不用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在肯尼亚工作的女生留言:"我学会了在停电的夜晚点蜡烛看书,在停水的日子用湿巾擦澡,在想念故乡的时候自己包一顿不像样的饺子,逼着自己学习当地斯瓦希里语融入生活,除了工作,总要在这里找点事情做吧,不然日子真的很难熬"
(2)非漂的中年
中年人去非洲的理由则更为复杂。老张45岁那年选择去安哥拉,是因为在国内职场遭遇了"天花板"。每次公司有小年轻要回国工作的时候,他都会用自己的经验劝阻"到了这个年龄,在国内上升通道基本关闭了,但在非洲,我们的经验反而成了稀缺资源,在这里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可以存点养老金"
像老张这样为职业突破而远赴非洲的中年人,起码我遇到的不在少数,他们带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非洲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然而,代价是与家人长期分离,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非洲过年,公司一向硬汉的同事喝了几瓶啤酒就开始流泪,他说"最难受的是刚刚视频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而我给不出确切答案。"
这些中年人像候鸟一样,每年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往返迁徙,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对家人的愧疚中寻找平衡。
(3)非漂的生意人
对生意人而言,非洲意味着最后的前沿市场。老李在尼日利亚经营建材生意已有十年,见证了当地中国商人社区的壮大,他说"十年前这里连像样的中国餐馆都没有,现在连火锅底料都能买到了"
非洲市场的确充满机遇,快速增长的人口、加速的城市化、相对薄弱的产业基础,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空间。但风险同样巨大:政策变动频繁、治安问题突出、商业文化差异大。
即便是非洲办厂经验丰富老李,他的仓库曾两次遭遇抢劫,合伙人卷款跑路的经历让他损失惨重。"在这里做生意,得有把眼泪往肚子里咽的觉悟。"他苦笑着说。
在非洲生活的老乡们其实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大家聚居在特定的社区,有他们吃饭的餐馆、有华人超市甚至是KTV。更有甚者还有周末的中文教堂礼拜、春节时的海外春晚、各式各样的微信群里分享着各自的经验。但不管怎么说,这群人在非洲永远是"外国人",无论生活多久都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这种双重边缘化的处境,却意外地赋予了他们观察两种文化的独特视角。
非洲的生活重塑了这些"非一般人"的价值观。他们开始懂得欣赏简单的快乐,一次顺利的视频通话、一顿成功复制的家乡菜、一个没有停电的夜晚都可以让人开心很久。他们学会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创新解决问题,也更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共通之处。"在这里,我明白了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承受多少。"一位在刚果金工作五年的工程师小李说道。
回望这些选择非洲的老乡们,他们的故事远非"淘金"二字可以概括。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和不愿放弃的坚持,都有夜深人静时的脆弱和天亮之后的坚韧。他们在这片大陆上寻找的不仅是金钱和机会,更是一种突破生活常规的可能性,一种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方式。
非洲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和适应能力。那些选择去非洲的"非一般人",本质上都是生活的诗人,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广阔,用经历书写生命的厚度。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需要走到世界的背面,才能看清自己内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