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印度在克什米尔乌里水坝无预警开闸,超过2.2万立方米的洪峰直泻而下,冲击了下游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官方发布了“中度洪灾”预警,沿岸村庄纷纷启动撤离。但如果你只看到眼前的水患,那就错过了这场动荡背后,正在酝酿的真正危机。
这场突如其来的泄洪,或将给南亚粮仓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杰赫勒姆河流域,不只是地理边界,也是农业心脏地带。下游的巴控克什米尔、旁遮普平原,长期依靠这条河流灌溉水稻、小麦和棉花地带。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4年底的数据,巴基斯坦全国40%以上的小麦产量依赖于杰赫勒姆和印度河系统。而旁遮普平原则被称作“粮仓之州”,供应着整个南亚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小麦流通量。
现在,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击,正值南亚春播季节关键窗口——4月下旬到5月中旬,是水稻育秧,小麦灌浆的集中时期。水一来,秧田被冲,农机沉没,土地盐碱化,春种节奏全线被打断。农户不是损失一茬粮食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断了全年口粮收入。
根据巴基斯坦国家灾害管理局(NDMA)26日的初步评估,仅穆扎法拉巴德周边的农田受灾面积就超过了8500公顷,相当于十座大型农场的总面积。如果洪水在未来一周持续无法有效排涝,预计将有超过1.2万公顷的春播耕地绝收。
更深远的打击,还在于印度自己。开闸放水,不是单向施压,印度北部查谟、旁遮普邦沿河的低洼地区,同样在承受逆流倒灌压力。旁遮普邦农业厅紧急发布内通告,要求下辖各县停止大规模灌溉,预防堤坝胀裂。这意味着,旁遮普邦自己今年的小麦收成,也可能出现结构性下滑。
而一旦印巴两国粮食带同时受损,影响的就不止是南亚地区。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公布的数据,2025年全球小麦市场出口供应格局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合计占到全球贸易量的11%。尤其是在非洲、西亚等粮食依赖型市场,印巴出口占有接近30%的份额。
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南亚粮仓出问题,全球粮价体系的脆弱平衡将被再次打破。
别忘了,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粮价飞涨的教训还历历在目。那次小麦价格短短四个月内上涨了62%,导致40多个国家爆发了粮食危机预警。现在,如果南亚也跟着出问题,世界粮食价格将再次进入不可控阶段。
而且,这一次,问题更复杂。俄罗斯谷物出口在欧美制裁压力下已经边缘化,乌克兰港口粮食出口能力尚未完全恢复,美国本土2025年春季播种又遭遇了大旱。全球可替代粮食供应国有限,南亚如果塌了,不是局部问题,而是直接波及整个全球新兴市场。
粮价涨了,跟着起飞的是什么?
肉类、奶制品、食用油、饲料成本——再连锁到中低收入国家居民的基本生活开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粮价冲破警戒线,社会动荡就是连锁反应。
更危险的是,印巴两国政府在面对农业灾害时,惯常做法是直接限制粮食出口,以保国内供应。印度在2022年就曾在小麦出口市场价格暴涨期间,直接宣布封锁出口配额。巴基斯坦去年秋季也实施过为期三个月的米粮出口禁令。南亚区域性封锁一开,不只是本地市场,非洲东部、中东地区都会立刻感受到供应断链的冲击。
所以,4月26日那场看似只是克什米尔局部的放水,在全球粮食安全体系眼中,已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水灾,这是一次连锁式的农业系统冲击波。
水先淹了秧田,然后冲垮了粮仓,接着推高了国际粮价,最后在世界各地最脆弱的城市街头,掀起涟漪一样的动荡。
克什米尔河谷间,冲刷下来的不是泥沙,是一块块裸露的农田;
旁遮普稻田里,春秧还未扎根,土地已经变得又湿又硬;南亚边界的堤坝上,夜晚的巡视哨兵增加了一倍,却谁也不知道,第一条裂缝会从哪里先裂开。
而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下一场全球粮食危机,已经在悄无声息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