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都曾听说过“舍身饲虎”的故事。
传说古代印度国王最小的儿子摩诃萨埵,在山林游玩的路上,遇见了一只快要饿死的母老虎,身边还有几只嗷嗷待哺的小老虎。
摩诃萨埵下定决心要救这几只可怜的老虎,然而,他的哥哥却说,老虎只吃新鲜的血肉。
于是,他便用木刺戳破自己的喉咙,跳下山崖,掉落在老虎的旁边,用自己的身体喂饱了老虎。
“舍身饲虎”毕竟只是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那种不顾自身利益,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的人吗?
比利时的一家人,颠覆了我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认知。
帕特里克一家,为了帮助中国无家可归的孩子,变卖了所有在比利时的家产,将所得的200多万财产尽数捐给了中国有困难的人。
不仅如此,他们还举家搬到了中国贵州的一个农村,继续帮助那些被遗弃的儿童。
他们在中国待了20年,帮助了40多个孩子。
救助时间最长的孩子,在帕特里克家里待了整整9年。
帕特里克一家的善举,不禁让我们好奇:
究竟是怎样的内心力量,让他们散尽家财,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帮助着那些素未谋面的人呢?
内心的信念,能够克服万难
帕特里克一家的善举,起因是由于妻子海蒂看到了一群住在下水道的儿童。
海蒂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她下定决心想要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
当海蒂将这个想法说给家人时,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之后,海蒂联系上了在中国做志愿的姐姐,希望能寻找到帮助这些孩子的途径。
这一帮,就是40多年。
帕特里克在中国贵州的家,变成了被遗弃的孩子们的中转所。
他们接收那些来自于五湖四海的2-3个月大的孩子,养到两三岁大时,再为他们联系好抚养者,就这样完成了一个个孩子的救助。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是对善良坚定的信念,让帕特里克一家做出如此壮举。
核心信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知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信念决定着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
拥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会做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成就。内在强大的信念,让他们拥有了改变现实的能力。
自我实现: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体在对于自身理想和抱负的追求。
作为心理需要的一种,它超脱了功利性,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
同时,这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本不富裕的人,却尽可能地释放着自己的善意。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接受着捐赠的山区女孩,看到自己的捐赠人竟然是一名残疾人。
而捐赠给自己的学费,是这位90后的拾荒人通过捡垃圾攒下的。
女孩将感谢的话说到一半,忍不住哭了起来。
她从未想过,资助自己的人,居然比自己生活得更加拮据。
帕特里克一家也是如此,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自家的三个孩子都在家中完成了学业。
然而,由于没有高中毕业证,国外大学的费用又如此高昂,三兄弟便无法拥有一份好的学历,也就没有一份体面、高收入的工作。
有人问帕特里克一家,变卖所有的家产,从比利时的中产,变成一个在农村的贫困家庭,后悔吗?
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这一家善良的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由于在中国待了20年左右,中国早就变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家乡。
尤其对于小儿子来说,完全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当一个人精神足够充盈时,便不再在乎物质。在他们心中,帮助别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总而言之,帕特里克一家为了异国他乡的孩子,居然能做到如此地步。
他们的善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