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农历三月份就要成为过去式了。在明天就是农历四月初一了。
村里的老李头,他蹲在门槛上吧嗒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灭间,忽然念叨起这样一句老话:“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十二日下。”
这是啥意思呢?为何在农历四月份最怕初一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唠叨唠叨。
要想搞懂“四月怕初一”这句,得先看前半句“三月怕三七”。这里的“三七”指农历三月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正是华北地区冬小麦孕穗、江南水稻育秧的关键期。如果此时是晴天,预示着三月份的雨水少,可能有旱情。
而相反,此时都下雨了,则预示着农历的三月份雨水充足,这样对于春耕有利不说,对于越冬小麦等农作物生长也有利。
而“四月初一”的怕,则源于更复杂的气候逻辑——农历四月对应阳历五月,正值春播收尾、夏收前奏,北方玉米大豆刚出苗,南方早稻进入分蘖期,庄稼像蹒跚学步的孩童,经不起天气“摔打”。
古人观察到,四月初一的天气常是整月气候的“风向标”。农谚说“初一落雨整月阴,初一无雨好年景”,若这天下雨,往往预示接下来阴雨连绵,或伴随“倒春寒”;
若晴朗少云,则后面大概率风调雨顺。这种经验总结,是古代没有气象卫星时,农民靠千年观测积累的“土办法”。
那么,古人为何如此怕四月初一这天下雨呢?
1. 怕“冷雨浇头”:春苗经不起寒袭
豫北的四月,麦苗正在灌浆,玉米苗刚长出三片真叶。若初一遇冷雨,低温会抑制作物光合作用,甚至引发冻害。
在黄淮地区此时若气温降低,雨水增多,这对于刚抽穗的小麦授粉不良,最终减产15%。
南方此时早稻正在分蘖,水温低于15℃就会停止生长,持续阴雨还会导致稻田缺氧,根系腐烂。
2. 怕“连阴寡照”:作物患上“阳光饥渴症”
农谚“四月初一雨涟涟,十天半月不见天”,说的就是初一降雨后的连锁反应。农作物每天需要6-8小时光照,连续阴雨会让叶片发黄、茎秆徒长,像棉花幼苗会因光照不足疯长枝叶,却结不出棉桃。
3. 怕“旱涝急转”:田间管理难招架
更让农民揪心的是“初一晴,十二雨”的极端情况。若初一晴朗,农民可能放松警惕,没及时疏通沟渠,等到十二日突发暴雨,田间积水排不出,刚开花的果树会落花,低洼处的庄稼直接被“淹死”。
这种“前旱后涝”的剧本,在丘陵地区尤为常见,老农常说“初一漏了天,锄头变船桨”,正是对这种困境的无奈调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气象预报精准到小时,农民不再完全依赖俗语,但“四月怕初一”的智慧仍有现实意义。
农业专家指出,农历四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前后,此时东亚季风开始增强,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确实是气象灾害的高发期。
老话还说了“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说的就是在麦子长高了以后,就怕下连天雨把麦子淹了,这样对其是非常不利的,严重的会导致麦子减产,甚至是绝收。
四月初一到了,你家乡的天气如何呢?是晴天还是下雨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