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两天的“2025年江苏省中学语文论坛暨依标教学名师课堂展示活动”在金陵中学江心洲校区举行。围绕AI对教育的变革,特别是对语文教育带来的影响,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带来专题讲座《我们如何对待文本——文本解析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汪政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想让孩子远离移动网络、远离各种短视频和图片媒介是不可能的,唯有以经典阅读塑造学生的语文人格,以语文生活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能力,才能助力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的是短视频,是那些图像,如果说我们不通过语文教育打下一些基本功,形成掌握语文生活的能力,那他到了图像视频的海洋里,他做不了弄潮儿,可能就被这些图像视频给淹死了。”汪政说:“我觉得应该从大处着眼,从根本处着眼,建构起他们健康的语文人格,让他们形成一种掌控语文多样文本的能力,这样我们整个的社会,它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文氛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作专题报告《关于DeepSeek与教育的一些思考》。他说,处在历史节点上的人们,要敏锐地把握事物发展趋势,超越争议,聚焦问题解决,利用技术创造美好未来。教师们也应在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想象中谋划教育未来。第一,AI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文明层级的跃迁——它或许将如电灯驱散黑暗一般,以指数级算力与认知突破,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新航道。第二,当前对AI的讨论应超越“风险焦虑”而聚焦其赋能千行百业释放的“AI红利”。AI不是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拓展能力的助手。第三,AI学伴会让良师如影随形,学程设计会让课程因人而异,使教育真正有可能俯下身来为人的成长服务。
唐江澎说,现在中国教育改革有两个难题,“第一个就是一定要把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我们不能不刷题,但是不能仅刷题,无论是事实的层面,还是教育理论的这种层面,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只用刷题的方式培养不出能够创造未来美好社会和适应未来AI时代的那一代新人。”
同时,唐江澎也建议中小学建立工科教育体系,关注通识教育。“中小学的课程体系里还应该建立一个工科的教育体系,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他特别提到了科学高中,认为科学高中首先就应该大力加强工程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制作上有所发展,因为工程思维和理科思维是不太一样的,强调问题意识、强调产出导向、强调反思品质,这些都是培养一个问题解决者所应该有的。”唐江澎说。
此次活动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志强老师、南京市金陵中学王守明老师、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孙晋诺老师带来三节精彩的高中语文展示课。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通讯员/顾健 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