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根据资料改编,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本文旨在宣扬正义,杜绝犯罪发生,并无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
“杨姐……其他人肯定是有事来不了……”
“啊,也对也对,没关系,你们来我已经很开心了!”
杨姐嘴上这么说,可明眼人都看得出她的落寞。
杨姐坐在那张几乎空着的"同事桌"前,望着满地的礼花和气球,陷入了沉思。
不久之后,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01
国企办公室里,杨姐风风火火地走进来。
她今年五十八岁,在这家国企工作了三十多年,是办公室的老人。
杨姐性格热情,办事麻利,只要同事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同时家里有红白喜事,她必定前去帮忙;谁家孩子生病,她会煲汤送去;谁家老人需要照顾,她会主动请假去帮衬。
这份热心,在单位是出了名的。
可同事们对杨姐的感情却是复杂的,他们感谢她的帮助,却又常常因为她的直言不讳而感到不适。
"小李,你这衣服颜色太俗气了,跟暴发户似的。"
"老王,你这工作效率太低,都拖累团队了。"
"张主任,你这发型不适合你,显得脸更大了。"
杨姐从不认为自己的话有什么问题。
在她看来,这是关心同事,是为他们好。"我杨春华做人就是这样,有话直说,不藏着掖着。"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天下午,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
杨姐发现同事们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却在她走近时突然安静下来。
"你们聊什么呢?这么神秘。"杨姐好奇地问。
小张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就是在讨论周末去哪儿聚餐..."
"聚餐?谁组织的?怎么没叫我?"杨姐疑惑道。
办公室一阵尴尬的沉默。
最后还是王主任开口了:"就是...几个年轻人想周末出去玩玩。杨姐您不是说周末要照顾孙子吗?所以我们就没打扰您..."
杨姐愣了一下,她明明没说过这样的话。
但看着同事们躲闪的眼神,她选择了不再追问。
"哦,这样啊。你们年轻人去玩吧,我这把老骨头确实不适合和你们一起疯。"
说完这话,杨姐回到自己的座位,心里却五味杂陈。
她清楚地感觉到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但又不明白为什么。
下班时,杨姐偶然听到茶水间里的对话。
"杨姐真的太直接了,上次我穿了件新裙子,她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这身材不适合穿这么紧的,显得更胖了。我差点当场哭出来。"
"我也是,上次汇报工作,她直接指出我思路不清晰,说得我在主任面前好没面子。"
"她是热心,但真的不知道说话留余地..."
杨姐站在门外,心里一阵刺痛。
她从未想过自己的直言不讳会伤害到同事们。
在她的认知里,直接指出问题是为了帮助对方改进,是一种善意。怎么到了同事眼中,却变成了让人难堪的事呢?
随着退休日期的临近,杨姐变得比以往更加忙碌。
一方面是交接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处理各种同事关系。
她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尝试在说话前多思考一下,但多年养成的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这天,部门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同事小赵。
她穿着时髦,化着精致的妆容,一举一动都透着新时代年轻人的活力。杨姐看在眼里,心中却有些不以为然。
午休时,杨姐主动找到小赵:"小赵啊,我看你今天穿得挺漂亮的,但是上班还是要注意形象,这妆化得太浓了,显得不够庄重,尤其是咱们这种国企单位。"
小赵的脸瞬间变得通红:"杨...杨姐,我就是普通的淡妆,没有很浓..."
本想友善提醒的一番话,却让小赵感到无比尴尬,午餐时,她刻意避开了杨姐,选择和其他同事坐在一起。
02
类似的场景在杨姐的工作日常中频繁上演。
她诚心诚意地帮助和提醒同事,却常常因为方式不当而适得其反。
终于,退休的日子到来了。
办公室为杨姐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
欢送会后,年轻的李秘书悄悄找到杨姐,递给她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杨姐,这是我个人送您的小礼物。"
杨姐接过笔记本,有些感动:"谢谢你,小李。"
李秘书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杨姐,我一直很敬佩您的工作能力和热心肠。但有件事,我一直想告诉您..."
"什么事?直说吧。"杨姐好奇地问。
"就是...您有时候说话太直接了,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大家都知道您是好心,但方式上可能需要再委婉一些。"李秘书小心翼翼地说。
杨姐愣住了。这是第一次有同事当面向她指出这个问题。
她本想反驳,但看着李秘书真诚的眼神,最终只是叹了口气:"我这人就是这样,有话直说,没想到会让大家不舒服。不过谢谢你告诉我这些。"
李秘书见杨姐没有生气,松了口气:"杨姐,其实大家都很感谢您的帮助,只是有时候觉得您的方式有点...嗯,强势。"
这场对话让杨姐若有所思。
回家的路上,她回想起这些年在单位的种种场景——同事们接受她帮助时的尴尬笑容,她直言不讳后办公室的沉默,以及那些在她靠近时突然中断的谈话...
"难道真的是我的问题吗?"杨姐自言自语道,"可我明明是为大家好啊。"
退休后的生活本该轻松惬意,但杨姐却发现自己常常想起单位的事。
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让她一时难以适应没有工作的日子。好在女儿莎莎的婚礼筹备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给了她新的重心。
"妈,你觉得这款请柬怎么样?"莎莎拿着几款样品询问意见。
杨姐认真地比较了一下:"我觉得这款红色的就挺好,喜庆。那款金色的太张扬了,像是暴发户。"
莎莎无奈地笑了笑:"妈,您又来了。什么暴发户不暴发户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就喜欢这种金色调,觉得高级。"
"是吗?"杨姐有些困惑,"我觉得不好看就直说了,这有什么问题吗?"
莎莎摇摇头:"没什么问题,我知道您是实话实说。不过,如果你在外面这样评价别人的选择,人家可能会不高兴。"
杨姐若有所思。
女儿的话让她又想起了李秘书的忠告,难道自己真的不会说话?
"对了,妈,婚宴的邀请名单您定好了吗?"莎莎问道。
杨姐点点头:"定好了,我把咱们单位办公室的同事都请了,一共25个人。虽然我退休了,但这么多年的情分在,他们肯定会来捧场的。"
莎莎看了看名单,有些担忧:"妈,您确定要请这么多同事吗?万一他们不全来,您会不会失望啊?"
"怎么会不来呢?"杨姐自信满满,"这些年我帮了他们多少忙啊!老刘家办丧事我去帮忙整整三天;小王结婚我送了大红包;张主任母亲住院,我天天送汤...这人情往来,我杨春华从不亏欠谁!"
莎莎没再多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她比母亲更清楚,人情往来不只是看付出多少,还要看彼此是否真的亲近。而母亲的直言不讳,恐怕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拉远了与同事的距离。
03
婚礼当天,阳光明媚,酒店大厅装饰得喜气洋洋。
"妈,您今天真漂亮。"莎莎挽着杨姐的手臂,由衷地赞美道。
杨姐得意地转了个圈:"那是!你妈我年轻时可是单位的美女,现在虽然老了,但精神头还在!"
莎莎笑着摇摇头,心里却有些不安。
她担心母亲为同事们准备的那桌酒席可能会尴尬,但又不忍心打消母亲的积极性。
十点半,宾客陆续到达。
杨姐站在酒店门口,热情地迎接每一位来宾。亲朋好友的桌次很快就坐满了,唯独留给单位同事的那一桌,还是空荡荡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婚礼仪式即将开始,那桌仍然只零星坐了三四个人。
杨姐认出那是李秘书、小张和刚退休不久的王主任,还有一位她不太熟悉的年轻同事。
其他二十多位被邀请的同事,一个都没来。
杨姐强忍着失落,走向那桌,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你们来啦,路上还顺利吗?"
王主任站起来,有些尴尬地递上一个红包:"杨姐,恭喜啊!莎莎终于出嫁了,真为你高兴。"
"是啊,谢谢你们能来。"杨姐环顾四周,试探性地问道,"其他人呢?是不是堵车了?"
李秘书低下头,小声说:"杨姐,其他人...可能有事来不了。他们让我代为祝福。"
杨姐扯出一个笑容,点点头:"是啊,肯定是有急事。没关系,你们能来我就很高兴了。来,喝酒喝酒,今天高兴!"
婚礼如期举行,莎莎和新郎在众人的祝福中交换戒指,杨姐也在台上发表了感人的母亲致辞。
表面上,一切都很完美,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杨姐眼中的失落。
婚宴结束后,宾客陆续离开。
杨姐坐在那张几乎空着的"同事桌"前,望着满地的礼花和气球,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李秘书走了过来:"杨姐,我们要走了,再次祝贺莎莎新婚快乐。"
杨姐回过身,挤出一个笑容:"谢谢你们来参加,路上小心。"
李秘书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杨姐,其实...其实大家不来,可能不全是因为有事..."
"什么意思?"杨姐敏锐地问。
李秘书深吸一口气:"杨姐,您是个好人,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有时候,你的直言不讳会让人感到难堪。久而久之,有些同事就...就不太愿意和您有太多交集了。"
杨姐愣住了,久久说不出话来。
李秘书继续道:"我知道您是好心,但人际交往中,方式有时候比内容更重要。我不该在这个场合说这些,但我觉得您有权知道真相。"
杨姐的手微微发抖:"所以...他们是故意不来的?因为不喜欢我?"
"不,不是不喜欢。"李秘书急忙解释,"只是...有些距离感。大家都很感谢您的帮助,但可能觉得和您相处有压力。"
杨姐沉默了很久,最后轻声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小李。我明白了。"
送走李秘书后,杨姐一个人呆坐在酒店大堂,回想着这些年在单位的点点滴滴。
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办公室的"好人缘",是大家信赖的"老大姐"。没想到,在同事们眼中,她却是一个让人敬而远之的存在。
这个认知让杨姐心如刀绞。
"原来问题出在我身上..."杨姐喃喃自语,"我一直以为是他们太玻璃心,没想到是我太直接了。"
这一刻,杨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同事们会疏远她。
不是因为她不够热心,而是因为她的热心常常伴随着令人难堪的直言不讳。她帮助人的同时,也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的感受。
回家的路上,杨姐异常沉默。
莎莎和女婿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她的情绪,但杨姐只是摆摆手,说自己没事,只是有些累了。
那晚,杨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多年来形成的处事方式被彻底否定,这对一个即将六十岁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冲击啊!
"难道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就没有改变的可能了吗?"杨姐自问道。
想到这里,她突然坐起身,打开床头灯,从抽屉里翻出了李秘书送她的那本笔记本。
她翻开第一页,郑重地写下:
"今天,我知道了一个改变我一生的真相..."
04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反思。
一天,杨姐在小区花园散步时,遇到了同住一栋楼的陈奶奶。
"杨姐,听说你女儿结婚了?恭喜啊!"陈奶奶笑呵呵地说。
杨姐点点头:"谢谢,莎莎嫁得不错,夫家条件好,人也踏实。"
"那就好,那就好。"陈奶奶赞许地说,"对了,听说你前段时间退休了?现在生活怎么样?"
杨姐叹了口气:"还行吧,就是有点不习惯。三十多年的工作习惯,一下子停下来,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陈奶奶理解地点点头:"这很正常。我退休那会儿也是这样,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加入了社区的舞蹈队,认识了一群新朋友,这才慢慢适应下来。"
"舞蹈队?"杨姐有些意外,"你还会跳舞?"
"哎呀,谁不会啊!动动胳膊动动腿就行了。"陈奶奶笑道,"关键是有个队伍,有人一起说说笑笑。你要不要也来?咱们社区文化站每周二、四、六上午都有活动,不只是跳舞,还有书法、绘画、合唱...挺丰富的。"
杨姐心动了:"好啊,我明天就去看看。"
第二天,杨姐来到社区文化站,这里果然热闹非凡,各种兴趣小组正在活动。
杨姐被这种氛围深深吸引,决定加入舞蹈队。第一堂课就让她感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新来的同志,动作要协调一点!"舞蹈老师喊道,"右手抬高,左脚往前迈!"
杨姐按照指示动作,却总是跟不上节奏。一旁的陈奶奶小声提醒:"先跟着音乐感受节拍,不要急,慢慢来。"
杨姐感激地点点头,继续努力。
这种初学者的笨拙感让她想起了自己刚入职时的样子,也是这样手忙脚乱,被老同事们手把手教导。
课后,陈奶奶介绍杨姐认识了舞蹈队的其他成员。大家都很友善,邀请她下次继续来参加。
"谢谢大家。"杨姐由衷地说,"我跳得不好,请大家多指教。"
"没事,谁不是从零开始的?"一位阿姨笑着说,"只要你坚持,很快就能跟上我们了。"
这种包容和鼓励让杨姐心里暖暖的。她突然意识到,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她在单位时所缺失的。
回家路上,杨姐思考着今天的体验。
为什么舞蹈队的人对一个初学者如此包容和友善?为什么她在单位时没能营造出这样的氛围?
"也许是因为我太直接了,没给别人留余地..."杨姐自言自语道。
这个想法让她再次想起李秘书的话和女儿婚宴上的尴尬。她决定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学习如何在保持热心肠的同时,不伤害他人的感受。
杨姐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舞蹈队里的人际交往。
这种观察让杨姐对"高情商交流"有了初步的理解。
她尝试着模仿这种方式,在与舞蹈队友的互动中实践。
比如,她会先说"你这个动作做得很有活力",再补充"如果手臂再舒展一点,可能效果会更好",而不是直接指出"你的动作不对"。
这种小小的改变,让杨姐在舞蹈队中很快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队友们开始喜欢和她聊天,甚至邀请她参加课后的小聚会。
一天,在舞蹈队结束后的茶话会上,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人际交往上。
"我觉得啊,人和人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一位大爷说道。
"真诚当然重要,但方式也很关键。"陈奶奶接话道,"有些人以为直言不讳就是真诚,但有时候太直接的话会伤人心。"
杨姐心里一动,忍不住问:"那如何在保持真诚的同时,又不伤害别人呢?"
陈奶奶笑了笑:"这就是所谓的情商了。就像我们跳舞,动作要协调,节奏要合拍,说话也是一样,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我明白了。"杨姐若有所思。
回家后,杨姐翻开那本笔记本,记录下今天的感悟:
"真诚不等于直言不讳,关心不等于指手画脚。以后,我要学会在真诚的基础上,增加一分委婉,在关心的同时,多一分尊重。"
就在这一刻,杨姐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