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32岁的网约车司机阿维经常头痛,几乎连站立都困难。
经医院一查,居然是脑袋“漏水”了。
男子脑脊液突发渗漏
或与一次急刹车有关
据了解,阿维曾在广东珠海的医院求医,医生说他是颈椎问题,但经过治疗都没效果。于是,他来到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经诊断,阿维之所以头痛是因为脑“漏水”,也就是脑脊液发生了渗漏。
好端端的,脑部怎么会“漏水”呢?医生经过了解,怀疑此次渗漏与一次急刹车有关。
原来,阿维所开的网约车有自动刹车功能。有一天,他驾车行经斑马线时,一名路人突然冲出,“车可能预警到有人要过马路,我当时没有防备,所以车很猛烈地刹了一下,我的头就往前倾了一下。”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钟水生解释,“可能有骨刺把他的硬脊膜刺破了,出现了脑脊液的渗漏。”
脑子里进水了?是真的!
脑子里的“水”在医学上叫脑脊液,是无色的透明液体,人体每天都会产生一定量的脑脊液,其作用是为脑细胞提供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起到缓冲大脑和脊髓压力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脑脊液是在颅内产生和循环,与外界不相通。
图源:深圳卫健委
人的大脑其实像个浮球一般漂浮在脑脊髓液之中,这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外部冲击。
而脑脊液被硬膜囊包围,一旦硬膜囊破了,脑脊液逐渐漏出,脑组织就失去了浮力支撑,会跟神经形成拉力,使人出现头痛、恶心、耳鸣等症状。如不尽早处理,容易引起颅内出血、脑疝,甚至威胁生命。
“低头族”头痛,原来是脑脊液外漏
36岁的宋先生(化名)是杭州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此前突然觉得头部右侧针刺般地疼,耳朵也闷闷的,听东西刺耳。当天睡了一觉后,宋先生觉得头痛减轻不少,以为只是工作太累缺少休息,没想到第二天起来上班没几个小时,又开始头痛难忍,没法正常工作。
之后,宋先生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详细问诊和检查后,很快“破案”:宋先生的颈椎已经有多节段退变,多个椎间盘突出伴钙化,形成的局部骨刺,穿破了硬脊髓膜,造成脑脊液外漏,最终导致颅内低压。
医生追问病史发现,宋先生空闲时间喜欢宅在家里玩手机,甚至走路的时候也会捧着手机,是个妥妥的“低头族”,平时也很少运动,有时候感觉到脖子酸胀不适也不当回事。
无独有偶。今年25的小江(化名)最近也因为类似问题住进了医院。
小江是一位幼儿教师,上半年因为疫情需要给学生线上讲课,“原本颈椎就不好,线上课程需要重新备课,策划内容、准备PPT需要长时间电脑工作,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确实很疲劳”。一周前,小江开始感觉头晕、头重脚轻,逐渐变成直立性头痛(就是站着或坐着时,即刻出现头痛,全头发胀昏沉,后颈部和肩部发酸,平躺后即好转)。
到医院检查后,小江很快被确诊为颅内低压,并伴有硬膜下出血。检查显示,小江的颈段椎间盘退变,形成骨刺并刺破了硬脊髓膜,造成了脊髓脑脊液渗漏,颅内压力过低还造成了脑膜血管撕裂和硬膜下出血。
站立时头痛、躺下时头不痛是危险信号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包围并支持着整个脑及脊髓。这两位“低头族”都是因为长期用电脑或玩手机,导致颈椎出问题后形成骨刺,骨刺刺破硬脊髓膜,造成脑脊液渗漏,形成颅内低压,因此头痛。
自发性颅内低压是由于脊髓脑脊液渗漏,导致脑脊液容量减少所造成的。我们的脑子和脊髓腔是一个相连的密闭囊腔,脑脊液充满在囊腔中起到了托浮作用,避免脑神经受到震荡。大脑每天产生约500毫升脑脊液,同时也吸收500毫升,使得这个囊腔中液体总量保持基本恒定。一旦脊髓部位的囊腔(硬脊膜)发生破口导致脑脊液渗漏,脑脊液容量减少,就会导致低颅压。
低颅压最常见的表现是:坐位或站立时头痛,躺下头痛缓解,医学专业术语称为直立位头痛,有时也表现为直立位头晕,伴恶心呕吐耳鸣。直立位头痛头晕严重时无法忍受,卧位时症状基本缓解。但部分患者可发生颅内出血、静脉窦血栓、脑子下沉(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其中颅内出血发生率高达20%,不及时处理可威胁生命。
脑脊液一旦漏出怎么办?
卧床休息:脑脊液患者应半卧位休息。
保持鼻腔清洁:保证脑脊液流出畅通,避免填塞导致脑脊液逆流、细菌逆行造成颅内感染。
预防颅内压增高:避免咳嗽、打喷嚏、便秘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
健康饮食:限制水及食盐摄入以减少脑脊液产生,勿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干硬饮食,以减少咀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编辑 袁野 综合国家应急广播、光明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DV现场》、四川教育发布、健康杭州、广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