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一朱姓人家家里发生了一件怪事。
这户人家的子女在给老父亲张罗91岁寿宴时,老父亲一时高兴多喝了两杯。不料,平时有些老年痴呆且没啥言语的老人却突然当着众宾客的面侃侃而谈,仿佛变了个人一样。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老人在说话的过程中情绪越来越激动,还说自己年轻时非常勇猛,一口气杀了很多人,丝毫没有顾及亲朋们异样惊恐的眼神。
老人的女儿听后赶紧擦了擦额头的汗,并示意老人换个话题,可老人完全不予理会,依然我行我素。
饭后,趁着众宾客闲聊的空当,老人女儿偷偷去了趟派出所,将老父亲在寿宴上的异常反应悉数告知了民警,“麻烦你们查查我家老爷子,他今天有些不对劲……”
民警获悉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不敢耽搁,当即着手查了起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想不到我们县竟还有这样的人!”
事情还得从2013年的10月份说起。
河南当地有个叫朱柯信的老人,当时已经90岁高龄了,再过2个月,老人就满91岁了,这般年纪的老人在当地可谓凤毛麟角。
朱柯信老人性格温和,见到谁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老人家虽这般年纪了,但身体看上去还算硬朗。
只不过有一点,老人家因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平时不怎么说话。
但这丝毫不影响同村人对朱柯信老人的敬重,大家都觉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此,村里哪户人家家里但凡有个红白喜事,都会邀请朱柯信老人前去镇场子。即便他什么都不说,往那一坐,大家都觉得倍儿有面子。
那天,朱柯信老人的家人坐一块商量,说再过俩月就是老爷子91岁生日了,村子里能活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太少了,出于对老人的敬重,必须给他办一个寿宴,主要就是个图个热闹。
这个建议一经提出,朱柯信老人的几个子女都举双手赞成,特别是老人的女儿朱静,更是一拍胸脯,表示自己到时一定赶回来给老爷子贺寿,张罗寿宴花费的大头由她出。
很快就到了12月份,那天,朱家老老少少齐聚一堂,准备给老爷子朱柯信办一个热闹隆重的寿宴。
寿宴上,朱柯信老人穿了一套女儿朱静给他买的棉衣,整个人看上去状态极好,精神矍铄,完全不像90多岁老者的模样。
而在朱柯信老人身边则围满了他的儿孙后辈,后辈们依次给朱柯信老人送上了各自的祝福,老人只是认真地听着,微笑着,时而点点头,却没有说一句话。
很快,寿宴就开始了,后辈们并没有忙着动筷,而是示意坐在朱柯信老人身边的朱静先给老人夹些菜。朱静是朱柯信老人最疼爱的一个女儿,她知道老爷子牙口不是很好,所以专挑那种软烂的食物给老人夹了大半碗,并嘱咐老爷子慢点吃。
也就在这时,在座的有个人提了一句,说给老爷子倒一杯,毕竟是他91岁寿宴,不喝点说不过去。
朱柯信老人的子女则连忙摆手,表示老爷子都这么大年纪了,虽然是个喜庆的日子,他们并不想老人出什么意外。
闻此,那个提议让朱柯信老人喝酒的人也不再说什么了,埋头吃自己的去了。
没想到,一直没有言语的朱柯信老人却响亮地说了一句“给我倒一杯”,老人的反应让周围人吃了一惊,而老人的女儿朱静则劝他不要喝,身体要紧。
朱柯信老人本来还略带笑意的脸瞬间阴沉了下来,坚持要喝,无奈,朱静只得给老爷子倒了一杯,并叮嘱他多吃菜,甚至趁老爷子不注意,偷偷将酒瓶藏了起来。
在一片祥和的欢声笑语中,朱柯信老人的那杯酒很快就被他喝完了,这时,他又让女儿朱静给他倒酒。
朱静担心老爷子喝出个好歹,坚持不肯,朱柯信老人顿时开腔了,“这点酒无妨的,我年轻时能喝倒一大片!”
众人见老爷子颇有兴致,且整个精神状态都很好,于是也顺着他的话让朱静再给老爷子倒一杯。
见此情势,朱静无奈,只好又给老爷子倒了一杯。
谁料,从第二杯酒开始,朱柯信老人的话匣子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一会儿说说自己年轻时完婚的情形,一会儿又提到了养育几个孩子的艰辛与不易。
说着说着,朱柯信老人甚至说自己年轻时候不光酒量好,还一口气杀过好多人。
此话一出,众人愕然,有些惊恐,但怀疑是老人喝多了,便劝他不要再喝,实在不行,就扶他去休息一下。
朱柯信老人却表示自己没事,一挥手又继续说了起来。
众人都觉得奇怪,老人平常患有老年痴呆症,可今天也就喝了两杯,怎么跟变了个人似的?还有,老人说他年轻时沙过人,这是真的吗?
见周围人一脸的难以置信,朱柯信老人更是自报家门,说自己17岁的那年在13军81师当兵,当年小鬼子要渡过黄河攻打郑州,正是他和那帮兄弟肉搏拼刺刀,捍卫自己的家园。
闻此,众人这才舒了一口气,原来老爷子说得是抗日啊,但朱静却十分疑惑:自己长这么大,怎么从没听老爷子说过这些事?
见老人说得有板有眼,且一脸认真的样子,众人只是在那听着,也不好说什么,但老人的女儿朱静却坐不住了,她觉得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说这个话题特别不合时宜,便劝老爷子换个话题。
也许是觉察到了自己的失态,老人这才及时打住,之后也没再继续喝了。
这件事表面上看就这么过去了,但朱静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朱静就在想,寿宴时,父亲能将具体年份及事件说得那么清楚,可见这事很有可能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父亲可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啊!
朱静读初中时就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由于教材资料的局限性,使得她不能充分了解当时的种种细节。如果老爷子是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那他就是个“活教材”啊!
想到这,朱静趁其他人闲聊没有注意到老爷子时,她悄悄把老爷子拉到了一旁,想让老爷子展开讲讲他那段过往。
然而,先前还侃侃而谈、热血沸腾的老爷子此刻又变回了一开始时的痴呆模样,不愿吐露一字了。
看着老爷子年事已高的样子,朱静虽然在心里暗叹可惜,但也无可奈何。可是如果老爷子什么都不愿说,那就意味着自己有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段历史的个中细节了。
因为说句客观的,老爷子已经91岁了,虽然高寿,但未来具体还有几个年头,朱静心里也没有底。
另外,在朱静的印象里,那些在战场上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人一般不都获得了属于个人独有的奖章和殊荣,是一个家族可以自豪很久很久的事情,而现在别说家族了,就是自己和哥哥也不知道父亲的这段过往,更别提有什么政府的奖章和待遇了。
朱静觉得,特殊待遇可以忽略,重要的是父亲曾经的那段经历应该被大家所熟知,他应该受到他应有的鼓励和赞美。
想到这,朱静便偷偷去了趟镇派出所,她想要寻求有关工作人员的帮助。
接着,朱静就将老父亲在寿宴上的异常反应悉数告知了民警,“麻烦你们查查我家老爷子,他今天有些不对劲……”
民警获悉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不敢耽搁,当即着手查了起来,然而查了半天没有一点线索,信息库里并没有朱柯信更多的信息记载,信息显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难道父亲说的是醉话?”此时,朱静心里也开始打鼓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己岂不是白跑一趟,而且还闹了个乌龙?
突然,朱静想起了老爷子在寿宴上提到的“13军81师”,她当即就将这个重要线索告知了民警。
民警获悉后,也是眼前一亮,立马赶往当地档案馆,联合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查询。
终于,顺着这条线索,工作人员很快便找到了头绪,顺藤摸瓜,他们也很快知道了朱柯信老人的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原来,朱柯信老人在寿宴上说的并不是醉话,他十几岁时确实在国民革命军13军81师服役,是一名普通士兵。
然而,虽然朱柯信没什么军衔,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有目共睹,他英勇无畏,经常在战场上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1941年的“郑州保卫战”中,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朱柯信所在队伍顽强抵抗,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宗旨发扬到了极限。
然而,最终寡不敌众,队伍为了积蓄力量不得不撤退。在撤退过程中,朱柯信主动挡在了战友前面,他让他们先撤,自己殿后。
不料,朱柯信之后追上来的敌人连砍了16刀,一度昏死过去。还是后来赶过来救援的战友发现了他还有一丝气息,立马将他转移医治,这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命。
虽然性命之忧,但是因那次的负伤带来的后遗症,让朱柯信无法继续留在军中了,他只能服从安排办理了退役,之后回到郑州成了一名普通农民了。
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因为种种原因,朱柯信的英勇事迹就这样被埋没了。
了解到这里时,朱静心里对老爷子早已生起了无尽的崇敬和怜爱。县领导也是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想不到我们县竟还有这样的老英雄!”
紧接着,在朱静的带引下,工作人员找到了朱柯信老人,并让他详细介绍一下那些年他的光荣事迹。
一开始,朱柯信老人依旧讳莫如深,不愿吐露一字,但在工作人员的极力恳求下以及女儿殷切的注视下,他还是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向在场所有人重新回忆了一下当年的事迹。
抱着对英雄应有的敬重和鼓励,不久,工作人员给朱柯信老人送来了属于他本应获得的荣誉奖章和补助,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
“奖章我可以留下,但补助我是不会要的,那都是一个普通士兵应该做的事情,随便换个人,他也会那样做,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当被问到为何之前从未将这些经历告诉大家,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未曾吐露分毫时,朱柯信老人一字一顿地说道:“国家要发展农业、科技,要造船、航天,需要用钱的地方有很多,我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那样我过意不去的。”
这使得在场所有人都热血沸腾,同时,大家心里对朱柯信老人的崇敬之情又浓了几分。
一句“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更是将朱柯信老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我们中华的好男儿,大英雄!
父亲的精神和品格也深深影响到了他的子女后辈,朱静更是表示会将父亲的故事和精神说与后辈听,让他们将父亲的老兵精神和品格传承下去。
最后,向朱柯信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