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外交部证实,应缅甸各方的邀请,我方已经派出停火监督组进入缅甸!
根据环球网报道的消息,这次中方监督组带队的是中国驻缅特使邓锡军,进入缅甸后,果敢军也很给面子,直接撤出了掸邦腊戍城区,把控制权交还给了缅甸政府军。
这整个过程都是在中国的斡旋和见证下完成的,为确保后续工作的落实,中国监督组还视察了腊戍。
次日,当地民众也证实,缅甸政府军的车已经开进了腊戍。
要知道,腊戍是掸邦北部的首府,也是缅北的一个战略重镇,去年被果敢军从政府军手里拿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意义重大的战略重镇,却在中国的斡旋下,和平移交给了缅军,足以说明中国话语权的分量。
目前,除了缅军和果敢军之外,克钦军、若开军等其他派别也陆续在中国的斡旋下,参与了与政府军的谈判。
外界普遍认为,这位长期内战的缅甸带来了和平的曙光。
新加坡媒体更是直言,这将是见证历史的时刻!
但同时,推进和平进程的行动,也为中国带来了质疑。
正如记者提问的,“中国停火监督组进入缅甸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在干涉缅甸的内政”?
这个疑问或许很多人都有,在这里有两个点需要注意:
其一,中方这次的斡旋行动是受到缅甸内战各方的邀请的,而且在中方进入后,果敢军、政府军都对中方表达了感谢。
也就是说,中国的行动完全是处于缅甸方的共同诉求,这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要求的。
其二,中国监督组斡旋的过程是建立在尊重冲突各方的利益需求至上的,完全尊重缅甸主权和领土完整。
说白了,中方此次的行动只是为了推进和平的进程,并不涉及任何与缅甸内政有关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干涉内政”一说。
或许有人不理解,中国为什么非要顶着被误解的风险,去缅甸斡旋呢?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不能忽略:
其一,为了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
毕竟如果缅甸的战争蔓延到中缅边境,将直接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安全,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大量难民流入,对中国构成不小的挑战。
其二,防止其他国家趁乱而入。
这里说的当然不是说其他国家直接对缅甸直接展开侵略,而是借机扶持缅甸内部一些势力,对自己言听计从,然后控制他们在大国之中搅局。
这也是美国的“拿手好戏”呀,美国没少在其他国家扶植自己的反华势力,对中国做一些不好的动作。
在缅甸亦是如此,美国一直试图利用缅甸的不稳局势遏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张。
早在2021年缅甸政局动荡时,美国便支持“民族团结政府”与军政府对抗,还通过秘密项目向民地武提供武器支援,表面上是“反恐”,实则是想操控缅甸成为其在东南亚对抗中国的一枚棋子。
他们担心中国通过缅甸获得印度洋出海口,并扩展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要知道,在大国竞争中,稳定周边环境对中国实现经济和国防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其自然灾害频发和长期的内部动荡,无疑会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一定影响。
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一直对缅甸的抗震救灾给予高度关注,并在内部冲突中积极发挥调解作用。
值得注意是,缅甸的媒体还透露了一个关键的信息:早在地震发生之前,各派别就已经出现了和解的苗头。
据称,政府军计划启动大选,实现向和平的转型。
而没想到的是,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总统特朗普竟成了“关键因素”。
正是因为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搅乱了全球贸易布局,缅甸本就因内战低迷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这让各派别意识到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开始从停止内战入手寻找新机遇。
缅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资源,只要实现真正的和平,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但缅甸的和平之路绝非坦途。
135个民族挤在一块儿,大国的搅合,加上政府军的野心,矛盾越积越深,内战打了这么多年,一时之间没有不会消散的那么快。
缅甸的乱麻终究要自己来解,但解铃人需要找到正确的线头。
中国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用发展这把钥匙同时打开安全与繁荣的锁:当中缅经济走廊的蓝图与停火监督组的路线图重叠时,各大派别突然找到了共同语言。
比起西方那套"先民主后吃饭"的空头支票,这显然更符合战乱国家的生存逻辑,所谓的"中国影响力"正化作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当缅甸人不再翻山越岭逃亡,而是开始全力发展经济时,和平才真正会有生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