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保险公司的规划师卖保险,养老公寓的规划师卖房子,还有一些卖旅游产品与保健品。”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伴随银发经济快速发展,养老规划师、养老经纪人等岗位陆续出现。但是,这些岗位并没有明确定义,工作内容五花八门,很多甚至与养老没有直接关系。

养老大事值得出谋划策

从需求端看,养老这件事确实值得出谋划策。如今,养老服务趋于多元化。对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消费群体而言,将养老交给专业的人负责,制定个性化的养老方案,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除了居家养老,社区和机构的养老服务也离不开这类专业人才。

然而,在现实操作中,一些人利用“养老规划师”的名义,将健康管理变成给老人推销高价医疗器械,将财务优化变成诱导老人购买理财产品,而所谓的宜居养老模式,也成了向老人销售养老公寓的房产。这些行为不仅没有合理规划老年人的健康和财务,甚至可能会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给本应充满活力的养老规划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明确养老规划师新职业的价值

分工明确、操作规范的新职业会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但概念模糊、服务不清的新职业新岗位却很可能衍生乱象。许多老年人由于不熟悉互联网,无法深入了解隐藏在天花乱坠话术背后的真相,很容易成为被骗术围猎的对象。此外,鱼龙混杂的养老规划行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很难实现专业化,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行业发展。

真正的养老规划应当是“时间推演”和“资源拼图”,而非简单的产品推销。当前,销售型规划师推销产品,本质是渠道分销的末端节点;而服务型规划师则通过探访机构、评估适老化改造方案等充当客户与养老资源的“适配器”。后者显然更贴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即将养老焦虑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

养老规划师应“助老”而不是“坑老”

眼下,对养老规划师发展的异化开展治理,显然不应停留在打击诈骗、规范招聘信息等层面,重构养老服务利益分配机制才是重点。具体而言,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推动养老产业链从“产品中心”转向“方案中心”,将以客户满意度、需求覆盖度等服务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代替以销售额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引导从业者从销售型人员向服务型人员转变。

在养老规划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有必要引导相关从业者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行业协会、养老机构不妨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信息平台、整合数据资源,为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促进行业的透明化和规范化。总之,让一项新的养老服务“助老”不“坑老”,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红网)

V视角:

@蛋黄派融进心里:不如让人工智能直接规划。

@康加快乐加成长:养老规划师,我看得先培训拿证上岗。

@Channy:就是卖保险的,打着养老的旗号骗钱。

@萌萌哒红色小象:希望养老规划师能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新的优质服务。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个合格的养老规划师,应当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的养老“规划”,而不是利用“规划师”的名义“卖保险、卖保健品”,更不能对老年人进行“围猎”。目前来看,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养老规划师尚无统一定义和准入标准,相关行业规范也尚未成熟。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及时引导从业者行为,推动行业整体有序发展,如此,才能真正托起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