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现,内蒙古草原揭开面纱。

碧空如洗,绿野无垠,羊群如云,骏马踏风,天地自成画卷。

这片丰饶之地盛产奶香醇厚的乳品、鲜嫩肥美的牛羊肉,马头琴声与苍劲长调在风中交织,洁白的哈达和炽烈的奶酒传递着草原温度。

壮阔的天地、丰沛的物产、豪迈的民风,共同书写着千年草原传说,也在每一位旅人的灵魂深处,种下“此生必赴”的执念。


呼伦贝尔草原(摄影:郭伟忠)

01

“种草”草原——因为它视觉震撼的生态引力

内蒙古高原,北起呼伦贝尔高原,经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抵达黄土高原的西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跨越干湿环境梯度,是温带草原生长的乐园,拥有绵延2500千米、宽600千米以上的草原景观,总面积约87万平方千米。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群(摄影:邱会宁)

这片承载着中国30%的草场资源的绝美圣地上,孕育了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布统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和贡格尔草原等多个著名草原。


呼伦贝尔伊敏河(摄影:任兆利)

呼伦贝尔草原 是内蒙古最著名的草原,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被列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内蒙古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风光最绚烂的草原。这里牧草肥厚茂盛,被誉为“牧草王国”。草原上有上千条交错的河流和几百个湖泊,其中莫尔格勒河因河道蜿蜒曲折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夏季雨后草浪与河湾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锡林郭勒盟草原上奔驰的马群(摄影:色勒扎布)

锡林郭勒草原 位于锡林郭勒盟境内,具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沙地植被等草原类型,有着“草原天堂”的美誉。除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阔美意境,我们还能在锡林郭勒草原上体会到历史的厚重。这里保存着青铜器时代的洪格尔岩画、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遗址、被称为“金长城”的金界壕等不少古迹。


素有“天边草原”美誉的乌拉盖草原(来源: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区情手册)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狼图腾》的草原取景地就是锡林郭勒盟的乌拉盖草原。网友形容影片“每一帧都是油画”,草原绿浪、九曲天河、雪地狼群等场景绝对堪称“草原版IMAX”。

科尔沁草原 位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地域辽阔,水草丰美,这里驯养的科尔沁红牛、兴安细毛羊誉满全球。科尔沁草原是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 有达尔罕亲王府、大青沟、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景点,现存辽代古城、金代界壕、科尔沁十旗会盟地旧址、博王府等古迹。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摄影:王金)

乌兰布统草原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这里森林和草原并存,树林里百花竞放,四季皆宜,处处皆景,既具有南方优雅 秀丽 的阴柔,又具有北方粗犷雄浑的阳刚,是天然的风光画廊。清代为皇家木兰围场核心区。被誉为“草原电影城”,《康熙王朝》《还珠格格》《汉武大帝》等60余部影视剧在此取景。


乌兰察布黄花沟繁花似锦

内蒙古的草原,以苍穹为画框,初春嫩绿的妩媚、盛夏浓绿的生机、晚秋金黄的殷实、隆冬银白的高傲,在经纬线上晕染出永不卡顿的4K动态壁纸。

为着它美丽的样子而着迷,眼睛自然是“不得不爱”。

于是,“此生必赴”的执念之“草”,便这样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田。

02

“种草”草原——因为它物产丰饶的生存基因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敕勒歌》不仅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壮美,更勾勒出游牧文明的基因密码。

如今的敕勒川大地,既延续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本底,更在现代化畜牧业转型中谱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漫步(摄影:王钰)

截至2024年,内蒙古主要肉类产量达300.8万吨,牛羊肉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巩固了国家“肉库”地位;牛奶产量776.7万吨,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达461.9万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首位,乳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500亿元,占全国乳制品产量的1/6以上,仍是“中国奶罐”核心产区……

内蒙古草原,以中草药滋养的天然草场与矿泉水灌溉的丰美牧草孕育出的黄金畜群,成就了国家“肉库”“奶罐”的硬核实力。

在特色畜种培育方面,西门塔尔牛、三河牛等优质品种撑起畜牧业脊梁。西门塔尔牛作为乳肉兼用型良种,成年公牛体重可达1200公斤,母牛年均产奶量达4000公斤,其鲜红的毛色与草原相映成趣,成为牧民增收的“黄金牛”。三河牛以耐寒耐粗饲著称,乳脂率达4.2%,在呼伦贝尔地区形成规模化养殖集群,存栏量超8.5万头。科尔沁牛与草原红牛则展现了本土化改良的智慧,前者通过级进杂交培育出年均产奶3200公斤的乳肉兼用品种,后者在赤峰草原上以4%的高乳脂率铸就“中国草原红牛”品牌。

羊产业同样璀璨,蒙古羊、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构成“草原羊肉三剑客”,其中乌珠穆沁羊以肌间脂肪分布均匀著称,年出栏量逾200万只,支撑起锡林郭勒草原的“中国生态羊都”建设。


阿尔巴斯山羊(摄影:陆宇堃)

除了明星羊种,各地区也都有自己的“心上羊”。

呼伦贝尔羊,作为草原的健身狂魔,每天“暴走”10公里,轻松拿捏“马甲线”,主打的就是一个肉质紧实;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羊中的“六边形战士”。自带高定羊绒衫,山羊肉界的爱马仕,清水煮都奶香暴击,直接颠覆你对山羊肉的认知;此外,还有巴美羊、杜蒙羊、杜泊羊、察哈尔羊等,也都各自“称霸”一方。


内蒙古草原,“羊味”十足


呼伦贝尔的蒙古族聚餐,羊肉一定是主菜(摄影:笑飞雪)

原材料这么好,成就的美食自然少不了。

手把肉 以草原散养的羔羊为原料,仅用清水烹煮便肉质鲜嫩、毫无膻味,体现了“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的草原智慧;烤全羊作为蒙古族宴席之尊,传承着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畏——金黄酥脆的外皮下,羊肉浸润着苜蓿与羊草的清香;还有羊肉烧麦、羊杂汤、风干羊肉粥、吃起来哏啾啾的肚包肉……


烤全羊,内蒙古待客的最高规格

除了肉外,各类奶制品也是草原饮食的精华,察干伊德(白食)包含胡乳达(奶豆腐)、乌日莫(奶皮子)等数十种品类,巴尔虎牧民将酸奶制成可保存数月的奶干,既能佐奶茶,又可煮入肉汤,在游牧生活中完美平衡营养与便携。


全羊宴,内蒙古人最为隆重的餐饮仪式之一(摄影:吴学文)

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承载着草原民族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成为“从牧场到餐桌”的鲜活文化符号。


花样繁多的奶制品


草原风味十足的马背奶干(来源:视觉中国)

为着它醇香的味道而着迷,嘴巴自然是“垂涎欲滴”。


舌尖上的草原味道

“种草”!舌尖上的草原,爱就对了。

03

“种草”草原——因为它情感共鸣的文化磁场

草原,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库,历久弥新的精神原乡。

每个中国人心中似乎都有着草原梦或者草原情结,不管他是否来过草原,关于草原的诗篇和音乐都能带来无限的遐想。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以内蒙古草原为蓝本,名歌金曲层出不穷、经久不衰。

音乐的魅力,不仅能穿透时空的阻隔,更可以打破语言文化的障碍,实现心灵的沟通。作为中华音乐大家庭的重要一员,草原歌曲不仅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更融入了全国人民的生活中。

站在草原上,有风的时候,把嘴张开,变换口型,你就能听到那种“呼——”的声音。草原上蒙古人在游猎和驯化五畜时,学会了与动物说话,与风聊天。像风吹过大地,像水跳下山崖,像野狼嗥叫,像骏马嘶鸣。呼麦,就诞生在这里。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你一定听说过这支“响当当”的队伍——乌兰牧骑,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将创作基因植根于牧民生活,将挤奶、打草、剪羊毛等日常劳作提炼为《挤奶舞》《打草舞》等经典作品,以“带着露珠泥土味”的表演让牧民倍感亲切。他们的舞台从不设限,从蒙古包旁的即兴演出,到北京太古里的快闪表演,从传统的安代舞,到融合现代声光电的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他们既守护非遗精髓,又拥抱时代潮流。


红色文艺轻骑兵(摄影:吴建军)

从“红色嫩芽”到“文艺旗帜”,乌兰牧骑不仅是内蒙古的文化瑰宝,更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而创作”的永恒注解。

为了挖掘、整合草原文化,展示草原的魅力,从2004年起,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每年如期举办。内蒙古的12个盟市,纷纷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同特色的文化盛宴,如辽阔的历史文化画卷,在蓝天白云间,展示着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姿、万种风情。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夏季那达慕(摄影:宝音)

说到风情万种的草原,绕不开草原上的“狂欢节”——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过去人们在大会上举行仪式祈祷丰收,消灾解难,现在大会的主要内容为摔跤、骑马,射箭、套马、马球等各种传统活动,有的地方也会举办篮球、田径等体育比赛。夜幕降临时,人们还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种草”!万种风情的它,爱就对了。

04

“种草”草原—— 因为它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情

若说草原有记忆,内蒙古的绿浪里镌刻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史诗——既是生命接力的温柔港湾,也是叩问苍穹的硬核起点。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三千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这些孤儿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国家的孩子”


三千孤儿入内蒙(来源:人民日报)

19岁牧民都贵玛独自照料28名孤儿,无一人夭折,成为“人民楷模”的典型代表。

“三千孤儿入内蒙” 这场跨越地域与血缘的生命接力,让草原的胸怀化作永不干涸的母乳,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系。


东风航天城

赴九天,问苍穹!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领命出征。

当东风航天城的发射塔架刺破苍穹,也许还有人不知道,这片“星辰起航地”曾是内蒙古额济纳旗牧民世代栖居的丰美牧场。

1958年,因东风航天城建设需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额济纳旗各族干部群众为了国家的利益,立即赶着自己的牲畜,离开了 世代繁衍生息的草场 ,在12年间三迁旗府,向北部荒漠地区迁移140多公里,将6万平方公里故土,作为基地的建设用地献给祖国的航天梦,谱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历史佳话。


东风着陆场

从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的命运交织,到牧民勒勒车让道火箭发射塔,这片土地用最质朴的深情诠释了何为“家国同构”的至高浪漫。

草原有爱,你又如何可能不爱?

草原之美,名扬天下。当眼睛沉醉于呼伦贝尔的绿浪与锡林郭勒的云影,舌尖品鉴着手把肉的醇香与奶皮子的甘甜,耳畔回响着长调的苍茫与呼麦的浑厚,心中激荡着大爱……


牧马归来(摄影:通拉嘎)

这片土地正在教会我们:真正的“种草”,不仅是视觉的惊艳与味蕾的沦陷,更是灵魂对自由、对纯粹的向往。


内蒙古欢迎你!(摄影:宝音)

一生中,总有一个夏天要留给内蒙古。

内蒙古草原,也就是这样打破感官,在每个人的 心田种下“此生必赴” 的渴望——因为爱这样的草原,就是爱天地有大美的生命力。

来源:实践融媒,旨在分享不涉及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伦贝尔发布》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