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县的一个村庄里,生活着勤劳朴实的张老汉一家。张老汉有三个闺女,其中三闺女尤为出众。论起人品,那在百里之地都难寻敌手;说起做活计的本事,全村上下更是无人能及。她为人敦厚老实,如同温润的璞玉,亲戚朋友提及她,无不点头称赞 。
三闺女婚后,每次回娘家都神色哀伤,泪水涟涟。一回又一回,她总是哭得双眼红肿,宛如熟透的红桃子般惹人怜惜 。张老汉夫妻心疼不已,多次询问,三闺女却只是默默流泪,不愿开口道出缘由。
直到有一天,趁着四下无人,母亲温柔地拉着三闺女的手,轻声劝慰道:“孩子啊,你心里要是有什么不痛快,就跟娘说说吧。总把事儿闷在心里,对身体可不好呀,弄不好会憋出大毛病的。” 三闺女抽泣了许久,才哽咽着说:“爹好,娘好,可我在婆家总被大嫂、二嫂欺负、气恼!” 原来,三闺女的婆家有妯娌三人 。大嫂出身官宦世家,二嫂来自富商之家。然而,大嫂那张脸布满了铜钱般大的黑麻子,二嫂不仅鸡胸,还驼背,身材矮小丑陋,各自因容貌问题才嫁入张家 。只有三闺女出身普通农家,门当户对却家境贫寒,故而常常遭到两个嫂子的讥笑与奚落 。
平日里,大嫂总是趾高气昂地说:“俺虽说长得丑,可家里有钱,金银元宝多如砖头!” 二嫂也不甘示弱:“你模样是俊,可家里穷得叮当响,浑身都是高粱花子,两脚沾满粪土!”
有一天,三闺女的娘家弟弟赶了一辆牛车来接她。车刚在门口停下,大嫂和二嫂就咋咋呼呼地吆喝着孩子们:“小三小四,歪毛淘气,赶紧去看看,去晚了可就看不到啦!你们长这么大,还没见过牛呢!”这话让三闺女顿时羞红了脸,感到无地自容 。一进娘家门,她就委屈地放声大哭 。弟弟在姐姐家也遭受了这般嘲笑,心里憋屈,忍不住陪着姐姐一起掉泪 。
张老汉听闻此事,心中很是气愤,但他心疼闺女,耐心地宽解道:“闺女闺女,别哭啦!今年秋景不错,等收完粮食,咱们把牛卖了,添些钱买头骡子,给你出出这口气!”
张老汉向来是个言出必行、争胜要强且极为注重脸面的人 。秋后,他果然添钱把牛换成了骡子 。只是,普通庄户人家即便费力买了头骡子,又怎能与那些有钱有势的官宦、商家相提并论呢 ?
这天,三闺女的弟弟赶着骡子车再次来接姐姐 。不想,大嫂二嫂看到后,虽说这是骡子车,却嫌弃不如她们娘家的骡子个头大,又不怀好意地吆喝孩子:“小三小四,歪毛淘气,快去堵住水道口,不然你三婶家的大骡子要是从水道跑出去了,还得费功夫去追!” 此番话又把三闺女气得够呛,心里委屈得不行 。
其实,老公爹早就看不惯老大老二媳妇仗着娘家有钱有势就瞧不起三儿媳妇的模样 。他默默无声,只是领着全家精心耕种庄稼,日子反倒在勤劳中越过越红火 。
某一年的秋天,老公爹从广袤的田地里掐回三个金黄金黄、饱满粗壮的大谷穗 。回到家后,他把谷穗摆放在饭桌上,郑重其事地说:“今年的金谷眼看着都成熟了,这三个谷穗,一家一个,公平分配,没有偏向。你们可要好好保存着,将来这谷穗可是有大用处的。种到哪里就能收到哪里,种多宽就能收获多宽 。”
大嫂二嫂平日里对金银财宝都不怎么放在眼里,更别说这小小的谷穗了 。大嫂连谷穗都没拿进自己屋里,就随手扔给院子里的鸡吃了 。二嫂虽说把谷穗拿回了房间,却只是随意地往窗台上一丢。没过几天,谷穗就被过往觅食的雀鸟啄食得一干二净 。
只有三闺女自小在土地上长大,深知种地的艰辛 。从春天播下种子,到秋天挥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农民的血汗,一个汗珠掉在地上能摔成八瓣 。她明白这一个谷穗的来之不易,便小心翼翼地拿回自己屋,用扎头发的红头绳把谷穗精心吊在孩子们够不着、老鼠也爬不上的窗棂上,当作宝贝一样悉心保管起来 。
到了第二年春天,正是开河种地的时节 。在饭桌上,老公爹问道:“去年分给你们三家的谷穗呢?拿出来吧,我给你们种上。种多宽收多宽,种到哪收到哪,这可都是你们自己的福气。” 大嫂二嫂早把谷穗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此时见公爹问起,满脸不乐意地说:“就那么个谷穗,喂狗都不吃,喂鸡也填不饱肚子,留在屋里还嫌占地方、脏屋子,我们早扔啦!” 唯有三闺女快步从窗棂上摘下谷穗,小心翼翼地送到公爹手里 。公爹笑眯了眼,接过谷穗,放在手心轻轻搓了搓,用嘴吹去杂质,怀揣着谷穗下地去了 。
这一穗谷种在了方圆一步的一小块地上,当年便收获了二升谷 。第二年,用这二升谷作为种子,种了二亩地 。到了第三年,已将家里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 。
眼见着三媳妇的日子越过越富足,大嫂二嫂心里犯起了嘀咕,生怕将来自己吃亏,便吵吵嚷嚷着要分家各自过日子 。公爹看着她们,平静地说:“分就分吧,给你们每家每人一双筷子、一个碗,这就是我给你们的全部财产。” 大嫂二嫂听闻,心里很不服气,质问道:“家里横躺竖卧的房子、大片的土地,为什么不分给我们 ?” 老公爹神色严肃地说:“当初给你们分谷穗的时候我就说得很清楚,种到哪收到哪,种多宽收多宽。可你们俩把谷穗都轻易扔掉了 。这两年来,你们种的都是老三家的地,吃的也是老三家收获的粮食 。你们连一个谷穗都守不住,还想要庄宅地土,给了你们也是白费 。”
大嫂二嫂听了这番话,心里虽不痛快,但仗着娘家有钱有势,当时也没把几亩地放在心上,只是气呼呼地跺跺脚,转身就走了,甚至都没有提及承担赡养公婆的责任 。
这时,唯有老三媳妇诚恳地对公婆说道:“爹娘,别说您还为我们留下了财产,即便没有土地收成,我们哪怕拉着棍子去要饭,也一定会好好供养您二位到百年之后,您二老就放心吧!”
俗话说得好:做官赚的钱,当辈子就会消散;买卖得来的钱,六十年就可能没了踪影;而庄稼收获的钱,却是能世代传承的 。 大嫂二嫂分家后不久,她们各自娘家竟然很快衰落贫困下来 。失去了娘家的依靠,生活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只得厚着脸皮来求三兄弟媳妇 。此时公婆年事已高,家中大小事务全靠三兄弟媳妇操持 。
三兄弟媳妇念及亲情,也依照从前老公爹的做法,给了她们两人每人一个黄谷穗,说道:“你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好耕种,种到哪收到哪。”没到三年,这两家各自凭借勤劳的双手,把老三家的土地占去了三分之一 。
三兄弟媳妇看着她们两家人都重新参与劳动,懂得珍惜粮食,不再随意抛撒,哪怕是一个谷粒都如同珍珠般珍惜。她心胸宽广,没有跟两个嫂嫂计较,主动放弃了被她们耕种的土地,让两家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吃上饱饭,一家人最终还是在亲情的纽带下互帮互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