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印巴两国关系因为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而迅速紧张,两国武装力量剑拔弩张,令南亚次大陆的局势突然陷入了不确定中。与此同时,台湾海军最大作战舰艇之一的“马公”舰本周在港内遭遇火灾,尽管台湾海军努力淡化此次事故的影响,但一连串事件仍表明台军在巨大战备压力下日益困窘的局面。
骤然升级的印巴局势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骇人的恐怖袭击,武装分子在当地热门旅游景点帕哈尔加姆镇发起枪击,造成至少26人死亡,其中25人是印度人,1人是尼泊尔人。现场报道显示,袭击者们似乎是针对性地对非穆斯林的男性下手,并且刻意放过了一些受害人的女性亲属。
随后,名为“抵抗阵线”(TRF)的组织在Telegram发表声明,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这一组织长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活动,反对印度取消当地的部分自治,但印度官方一直声称“抵抗阵线”就是巴基斯坦武装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的一个分支或一个幌子。
仅仅过了一天后的23日,印度就宣布这是一起巴基斯坦支持的“跨境恐怖主义”,并针对巴基斯坦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制裁行动,包括关闭两国边境口岸、暂停对巴基斯坦的河流供水、降低外交关系并驱逐外交官、撤销向巴基斯坦人发放签证并要求巴基斯坦人限期离境等。24日,巴基斯坦也针对性做出回应,宣布驱逐印度外交官、暂停向印度公民发放签证,并对印度航空公司关闭边境和领空。
这样的紧张气氛很快便以某种热战的形式爆发:4月25日,印巴在克什米尔方向的哨所沿实际控制线发生交火。与此同时,两国更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处于默默集结的状态,进一步证实了外界的担忧。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传出了巴基斯坦军队向印巴边境输送坦克的视频,4月25日,印度陆军参谋长德维韦迪将军访问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一名高级军官称,印度保留对巴基斯坦进行有限惩罚性打击的几种军事选择。
而在4月23日,外界通过卫星照片发现印度海军唯一可用航母“维克兰特”号正在加尔瓦尔港外海航行;1971年正是印度海军上一艘“维克兰特”号航母率领的航母编队对东巴基斯坦的海上空袭,是促成东巴基斯坦抵抗瓦解的重要因素。印度社交媒体上关于“维克兰特”号已经与在阿拉伯海试射导弹的“苏拉特”号驱逐舰会和,即将兵临卡拉奇外海,威慑乃至打击巴基斯坦核心地带的期待同样言之凿凿。
巴基斯坦方面,24日至25日,巴军舰和潜艇进行水面和水下实弹演习。巴基斯坦首次向船只发出“航行区域”警告,要求船只远离其阿拉伯海专属经济区内的指定坐标。巴基斯坦还在开展空中警示机飞行演习。考虑到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普尔瓦马地区遭遇袭击后,印度在指责巴基斯坦需对此负责的同时率先对巴方进行空袭,并演变为两国空军的互相空袭和大规模空战,导致2架印度空军战机被击落,1名飞行员被俘。外界也认为印度空军还会作为打击的“急先锋”。
不过情绪渲染到这个地步了,印度军队能做的事情有多少呢?
4月25日,印度空军的推特账号发布了一条推文,结果却与当下的印巴关系无关,而是对印度空军在中央邦的一次疏忽表示道歉。此前印度空军在飞行训练中,将一个可能是机载副油箱的设备从空中抛弃,砸到了中央邦希沃布里地区一处民宅,造成地面财产损失。尽管中央邦的位置与可能的印度对巴基斯坦军事打击基本无关,但这一事件仍很快成为互联网上巴基斯坦用户们嘲讽印度空军“出师未捷炸老乡”的素材来源。
如果这次印巴关系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印度军队最终选择进一步提升反应级别,出动空军以外的作战力量对巴基斯坦进行全面军事攻击,上演类似《国家意志》里那样的全面战争,则印度军队本世纪初提出并长期努力的“冷启动”战略会得到一次真正实践的机会。
所谓“冷启动”战略,是印度面对本国军队应对世纪之交一系列军事行动不利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要求。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中,印度军队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但在作战过程中,印度政府与印军围绕谁来主导战略决策、印度陆军与空军围绕谁来主导作战指挥发生了一系列争执,最终陆军和空军也是各打各的状态。2001年新德里议会大厦袭击事件后,印度军队发动帕拉克拉姆行动,试图在印巴边境部署大规模军事力量,并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摧毁在巴境内的恐怖组织基地,结果印军主力部队用了一个月才抵达前线,而此时两国矛盾已得到外交解决,印军总体上无功而返。
作为应对,“冷启动”本质上就是要求印度提升本国军队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改组的印度军队的建军目标就是像以色列军队一样发动一场“闪电战”。它要求印军一线的陆军部队要在72-96个小时内攻入巴基斯坦境内,并推进到距离边界50公里以上的地带,并要求空军和海军为陆军的地面行动提供空中支援……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看,由于此次两国危机起源自一次相对突然的恐怖袭击,如果印度军队是蓄谋已久,则大规模军事行动眼下应该全面展开,但如今两军仍停留在边界线上的哨所交火,那么最有可能的后续剧情仍是大规模兵力集结后的对峙,以及可能发生的小规模空中作战行动。
但是,印度方面确实似乎正有意利用这次恐袭所引发的不安与愤怒,试图对其进行某种特殊指向的引导。一方面,在恐怖袭击后,印度媒体从各个方面对受害者家属在恐怖袭击中的经历进行细致报道,强调恐怖分子针对非穆斯林男子身份的特定性屠杀。另一方面,包括在英国的印度侨民在内的许多印度人被动员起来,前往伦敦的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公署外进行抗议游行,拓展这种情绪的感染范围;此外,对于在袭击中遇害身亡的印度陆军军人哈维尔达尔·J·阿里·谢赫,印方动用专机将其遗体运回加尔各答,并在其家乡西孟加拉邦举行庄严的葬礼。
这一系列活动都会让印度国内的情绪进一步发酵膨胀,而当这些情绪达到一定阈值时,印度可能会借助它们,在军事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闷烧马公”与“沉默海鲲”
4月23日,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庆祝一年一度的海军成立纪念日时,停泊于苏澳港内的台军纪德级驱逐舰“马公”舰被目击冒出黄色浓烟,现场有消防车处置情况。该舰“起火闷烧"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成为当天大陆军迷“喜闻乐见”而台湾军迷忧心忡忡的新闻之一。
当晚,台海军舰队指挥部证实,当天下午马公舰执行厂级维修通风间烧焊工程,下午2时左右巡查人员发现储物间冒烟,立即部署应处并且排烟,人员无损伤。舰指部已组织人员厘清肇因及物品损坏状况。因为军舰并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重大损失,人员也没有伤亡,这一事件在台湾岛内迅速“小事化无”,不仅没有媒体后续跟进,反而有所谓的“学者”称赞台军“反应措施非常迅速”、“不应过分追究”。
从现场的事故状态来看,“马公”舰遭遇的情况作为厂修维护中的水面舰船确属“不应该但可控”。尽管冒出浓烟而不见明火的焖烧在船舶火灾中往往意味着舰内部已经达到了不低的温度,但在舰内引燃一些容易发烟的易燃材料在外部看来也会有类似的效果。考虑到“马公”舰从发现起火到被扑灭的时间不长,出现在码头上的消防车数量不多,也没有大量投入其他消防人力和装备进行扑火,该舰的火灾规模应该不大,基本属于“能修”的状态。加上“马公”舰目前正处于厂修状态,只要事故没有导致不可替换的备件损坏,相应的修理工作确实不会过于影响该舰的后续使用。
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事故没有导致不可替换的备件损坏”。
回溯到21世纪初台湾采购纪德级时,该级舰并非台军在接收/租借/采购美军二手舰艇时最为理想的所谓“热舰交接”模式,即军舰在一直处于使用的状态下交付台军,而是于1998-1999年相继退役封存后,到2003-2005年才相继启封。
数年的封存让这些舰上上下下都需要全面整修,许多退役时尚能正常工作的设备也在纪念封存后彻底失效需要更换。所幸当时正处于退役高峰期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与纪德级有颇多相似,因此台军得以从这些船上拆卸各类可用设备用于纪德级的启封与功能恢复。
但眼下,作为台湾海军目前吨位最大、战斗力也最强的绝对主力舰,4艘纪德级导弹驱逐舰却处于喜忧参半的状态。从积极的一面看,由于这4艘主力燃气轮机船吨位大、动力强、舰员编制多、使用成本高,台湾海军一直对其视若珍宝,长期有着所谓“只跑战备任务,不跑训练任务”的传说,只有演习和战备任务才会出港;至于海军日常的巡逻和运补作业一概挂出“免战牌”,在相当长时间里活动并不积极,因此4艘舰在台湾海军舰队老舰中属于剩余机械寿命较多的。这次的马公舰即便遭遇事故,也不至于一蹶不振。
但从消极的角度看,毕竟4艘纪德级从1981-1982年加入美军服役算起,都超过了40年舰龄,其定位和配置由于最早是伊朗巴列维王朝定制舰而独树一帜,舰上的许多备件一方面早已停产,属于“消失性商源”,另一方面与纪德级配置相似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早已全部退役且被彻底处理。残存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虽然也与纪德级渊源匪浅,但由于美国海军自身还有9艘该级舰处于现役,为了自身的备件充足,也不大会在巡洋舰的零备件上向台军松口,因此如果这次不大不小的火灾事故真的导致舰上一些设备损坏且需要更换,那么如何从美国获取它们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虽然台军将事故位置轻描淡写为“储物间”,但在寸土寸金的军舰甲板上,事故带来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马公舰发生事故的浓烟是从舰舯后部直升机机库与飞行甲板交界处下方的甲板室里冒出,这一位置上方就是包括为直升机加油布置的加油站和燃料存储设备,后方则是海上进行舷侧补给时接收燃油、淡水等液货物资的补给站。所谓的储物间即便本身只是存放一些备品的仓库,其周围的各种线缆、管路受损也会影响军舰的正常运作。
当然,台军可以利用马公舰的厂修周期将这些维修工作一起打包,通过混淆正常维护和维修让外界模糊该舰的实际损失情况。但对台湾海军而言,其最为重要的大型战舰上的过火事故,显然不是涂涂刷刷就能糊弄过去的。
由于两岸形势在近两年来的迅速升温,这几年里,即使是只跑战备任务的纪德级也开始频繁出动,作为台湾海军的门面对解放军更大的水面舰艇进行跟踪、监视与对峙。此次事故的主角马公舰在去年“联合利剑2024A”期间和更早的2022年,都曾经作为台军的重要应对兵力跟踪解放军的水面舰艇。高强度的海上活动和作战对抗对于这些已经服役40年的老舰而言肯定不是什么轻松的工作,而在返港维修中遭遇火灾,则多少反映出眼下被迫用老舰持续高强度运行的台湾海军在装备和人员运行上显露出的疲态。
对台军而言,如果说人员短缺还能通过扩大军队招募规模,纳入更多义务役水兵的方式在量上加以折冲,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则陷入了近乎无解的状态里。台军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本世纪初的二代兵力建设的核心,是通过许可证建造、采购新舰、租借/购买老舰等形式获得的26艘大中型水面舰艇。如今这些舰在创下越来越多的服役时长记录时,台湾海军并没有任何筹措到对等装备进行替换的能力,甚至由于这些舰有至少一半是以低于市场价的老舰价格获得,台军现在连凑够相应规模的换装舰艇预算都不一定能做到。
当然,放弃大中型舰艇、致力于搞小军舰甚至无人自杀艇,在预算规模、技术难度上都具备一些可行性,但对台军来说,这意味着将彻底放弃和大陆军事力量至少在纸面上不相上下的面子,也彻底放弃所谓战时“维护台湾海上生命线”的可能性。
无论是强调海军地位的台湾海军,还是做梦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台湾给“独立”的第三代民进党头目,这都是不能接受的。也正因此,类似“潜舰国造”这样的项目就被蔡英文和赖清德当局捧成了某种台湾军事产业的样板房。而面对自己先前放言“四月海测”的承诺还剩半周就要破产时,台防务部门也只能靠着“坏消息不公布就没有坏消息”的姿态,在媒体面前把牛吹到最后一刻。
朝鲜最先建成了“武库舰”
就在本周军评即将发布之时,朝鲜举行了该国规模空前的5000吨级驱逐舰下水仪式。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出席仪式,并将这艘战舰以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军重要领导人崔贤的名字命名。
朝鲜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有限、造船工业和军事工业只能有选择性发展的国家,对海军的军事需求有限,长期以来在海军建设上的投入也相对不多。5000吨级驱逐舰对朝鲜来说,几乎已经是某种战略装备。在这样的认知下,这艘自2024年底开始露面的战舰的配置和设计,在其全面公开的一刻,就处于一种看上去离谱却又十分符合朝鲜对一艘“国家军舰”的定位和认知。
早在该舰建造画面曝光之时,外界就对该舰要配备朝鲜第一种垂发系统充满了好奇;毕竟当代先进海军中,能像中国台湾海军那样造舰买舰几十艘还一个垂发单元都没有的几乎不存在。
朝鲜作为一个希望在海军建设上也赶上先进的国家,对于垂发的追求毫不奇怪。加上朝鲜过去在各类导弹武器上的研制积累,以及与俄罗斯等国的技术交流,能够自行生产一款垂发也不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当“崔贤”舰下水的照片公开时,外界仍“大跌眼镜”——这艘号称排水量5000吨的驱逐舰上配备了74个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且朝鲜向外界展示的不只是朝鲜第一款垂发,而是四款大小不同的垂直发射系统。这74个单元的分布在舰艏B炮位、舰舯后部和舰艉看似直升机机库的三个安装位置中,全部采用向舷外倾斜一定角度的标准冷发射设计,包括32个小型垂发、12个中型垂发,20(12+8)个大型垂发和10个超大型垂发。
除了垂发系统外,该舰还配备了一门隐身设计的76毫米主炮,2门朝鲜自制的气冷6管30毫米转管近防炮[AK(230+400)],一座俄制“栗树M”弹炮合一近防导弹系统,4座4联装轻型反舰导弹发射系统,2座双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加上在舰舯部一处应该配备倾斜式导弹发射装置的发射台和舰艉的直升机起降平台。该舰的武器密度不仅是武装到牙齿这么简单,其丰富程度甚至堪称是一款小型的“武库舰”。
根据金正恩在该舰下水仪式上的讲话,该舰在装备上具备防空、反舰、反潜、反弹道导弹等能力,还配备了超音速战略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等攻击手段。而下水仪式现场的一处兵器陈列场地上,相关导弹也都向参加仪式的人员开放,尽管几张照片上的导弹因为人员遮挡都看不到全貌,但对于我们初步判断导弹类型和对应的发射系统应该有所帮助。
“崔贤”舰上最大的垂发无疑对应着战术弹道导弹,从现场照片看,该弹应该是某种与“火星11”系列同族的舰地弹道导弹;大垂发应该对应所谓的超音速战略巡航导弹,与现场展示的一款比朝鲜“箭矢”巡航导弹更粗壮的导弹应该可以形成对应,尽管该弹的空气动力构型似乎很难达成有价值的超音速,但如果能按当年鹰击-83级别的“超音速”来衡量,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箭矢”巡航导弹和“海鹰”反舰导弹此前已经在其他的朝鲜舰艇上装备过,其倾斜式发射装置应该就在舰中部烟囱前的隐蔽式发射舱内;至于其备弹数量,很可能是根据不同的需要携带总计8枚导弹的配置。
至于防空导弹和反潜武器则有些玄学:现场照片中有两款黑色的陌生导弹,且其轮廓被人群遮挡,只能看出一款导弹前部直径较小,中间有弹翼,尾部有格栅尾翼且整体细长,可能是一款火箭助飞鱼雷,使用舰上的中型垂发系统。此外,还另一枚黑色导弹只见弹体中部,几乎无法判断其配置,只能是按照排除法来推测其是一款防空导弹,使用舰上最小的垂发系统。尽管“崔贤”舰上还配备了四面相控阵雷达系统,但考虑到该舰防空武器所占规模比重较小,当代获取相控阵雷达的难度又低了很多,其防空系统的能力和价值反而不易高估。
作为某种程度上倾全国之力建造的战舰,与其说朝鲜海军对其有什么明确的任务需求,不如说“崔贤”是展现当代朝鲜海军技术的展示舰,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外界将朝鲜海军与世界先进海军至少划上约等号。也正因如此,我们不难在该舰上看到一系列向先进海军致敬的行为——酷似主流“神盾舰”的外形设计,同时参考中美欧多国的武器布局,乃至舰艏巨大的“51”舷号和“驱逐舰”的定位称呼,都在试图将该舰与诸如DDG-51所代表的先进军舰搭建联系。无怪乎扬基戏称该舰为“高丽·伯克”,也许这就是朝鲜建造该舰的初衷之一。
至于一艘舰上四种不同垂发的设计,当代人已经不大想得起用“基洛夫”级时期苏联海军的垂发系统来描述了,毕竟另一个建造一型大舰后放上好几款垂发的国家就在三八线以南,在建设海军的目的和意义上,朝鲜半岛两兄弟在这一刻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至于“崔贤”和“正祖大王”在服役后的表现如何,就要交给历史去进一步检验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