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袁一音


4月9日,广告行业迎来重磅收购,在竞争多年之后,梯媒赛道霸主分众传媒斥资83亿元收购梯媒另一头部玩家新潮传媒,创下中国户外媒体并购案史上数额之最。

整个广告界陷入哗然——83亿,几乎可以把中国的公交车广告、候车亭广告、机场广告、地铁广告、高铁广告五大户外广告龙头全部收购,为何分众却只买了一个同赛道的新潮?

实际上,这场收购,不仅意味着线下流量版图重构,更揭示了广告行业的底层逻辑裂变——在互联网平台陷入“精准内卷”时,梯媒的“饱和攻击+社会共识”正在成为品牌跳出流量竞争的关键。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行业背后的故事及其收购逻辑。


电梯的优势

近些年,许多爆款品牌和营销语,如儿歌轰炸的妙可蓝多、霸屏的简醇零蔗糖酸奶,登顶童鞋品类的泰兰尼斯,都借助了电梯场景这个超级加速器,成为经典案例。

走进任何一座写字楼的电梯,白领们都会放下手机,抬头凝视这些广告。这不是偶然,而是现代人对抗信息焦虑的一种本能选择。

凯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真相:在号称万物互联的时代,电梯这个物理空间竟实现了79%的触达率,比精心设计的互联网广告高出数倍。这并非算法推演的虚拟覆盖,而是5亿都市人群每日必经的真实轨迹交汇。

不同于手机屏幕的随时可能被划走,电梯空间里的信息接收带着某种仪式感——金属门闭合的刹那,都市人暂时卸下信息过载的疲惫,将目光自然地落向那些色彩明快的广告画面。这种封闭的必经场所天然具备强制触达属性,甚至形成了一种“无法回避”的传播特性,使电梯成为品牌高效连接都市主流消费群体的黄金入口。

一般而言,内容型媒体关注度不足10%,传统户外广告仅7%—11%,而电梯广告用户主动关注度是45%——它填补了陌生人共处时的尴尬沉默,消解了等待楼层跳转的枯燥空白。

而电梯广告的真正威力,不仅在于它让人“看见”,更让人“记住”。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曾多次提到:高频重复,是突破用户记忆屏障的关键。一般来说,新品牌9—16次有效触达才能建立集体心智,击穿认知阈值。

许多梯媒广告正是凭借魔性重复的台词与画面,悄然驯化了新一代消费者——从妙可蓝多奶酪棒的“奶酪就选妙可蓝多”,到兔头妈妈哪吒联名款牙膏的“牙齿超人打怪兽”,孩子们对这些广告语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幼儿园的儿歌。


在流量战争愈演愈烈的互联网时代,算法推荐让信息分发变得精准,却也让用户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数据显示,95%以上的互联网广告停留时长不足2秒,消费者的注意力在海量信息中被迅速切割,品牌的记忆点被稀释得所剩无几。

相反,在等电梯时,人们通常会在电梯口等候两分钟,进入电梯后又需等候半分钟至一分钟,这段时间足以完整播放完15秒的广告,实现完整触达,驱动用户的购买意愿。

在互联网营销已高度成熟的时代,电梯媒体却仍凭借其“高触达、高关注、高频次、高完播”的特点,成为品牌直击客户心智的终极利器。


种草?种树!


在碎片化时代,传播模式已非传统的金字塔式。商家难以精准定位消费者所在的位置,因此借助社交媒体,通过场景化描述使消费者对产品形成认知,进而导流促使其购买,这一过程即所谓的“种草”行为。

然而在江南春看来,消费者的精力极为有限,品牌作为信息的简化器,其重要性正不断提升。设法“种草”的同时,更应该设法去“种一棵大树”。

所谓的“种树”,就是通过中心化媒体形成集中引爆,然后把品牌的形象打入消费者心智。

同样是在互联网上,“千人千面”制造了无数的个性化触点,却难以形成社会共识。而电梯广告的“千人一面”恰恰成为品牌建立社会认知的利器。当同一画面反复出现在写字楼、高端社区、核心商圈,品牌逐渐成为公共记忆的一部分——元气森林气泡水通过这种共识营造,将原本小众的日式设计转化为都市青年的社交货币;德佑湿厕纸则把私密护理话题变成电梯里的健康常识。

相比互联网广告用互动性掩盖了注意力深度的匮乏,电梯广告则以“反互动”的姿态构筑起信任壁垒。信息流广告,往往杂乱且多,消耗了消费者信任,但写字楼电梯里的品牌露出天然携带场景背书——能出现在核心商圈电梯里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品质筛选。

本质上,“种草”模式的“货找人”机制,通过精准分发提高了交易效率;而“种树”模式的“人找货”特性,则让品牌通过打造中心化媒体取代碎片化信息传播,助力获得主流人群的广泛认同。利用持续的重复,不仅能够对抗信息爆炸带来的遗忘效应,更能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因此,“种树”和“种草”的对立或统一,取决于不同阶段。

从长时间去看总营销回报率,通常企业70%的销售是由它的品牌资产贡献,只有30%的销售来源于它短期做的流量。

然而,许多品牌往往会将90%的精力投入到效果立竿见影的促销和流量中,这虽能助力其达成下月销售额增长的目标,却难以摆脱价格战与流量战的泥沼,也难以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心智,获取应得的利润。久而久之,价格持续下跌,流量成本攀升,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焦虑情绪也随之滋生。

在不同阶段,江南春认为,起步期(0—1阶段)需强化独特功能卖点,当种草遭遇瓶颈时,需通过品牌定位实现破圈;再次遇到瓶颈时,则要通过新品迭代与场景开创。有一个经典案例:

绝味鸭脖早期广告主打“麻辣鲜香”,当需要突破增长瓶颈时,分众为其在写字楼电梯投放“没有绝味鸭脖加什么班”,公寓楼电梯投放“没有绝味鸭脖追什么剧”,通过特定场景激发潜在需求,从而创造新增量。


近些年,互联网平台陷入CPM成本逐年攀升的困局,电梯广告却以稳定的成本结构展现出反脆弱性。分众等平台的CPM价格长期维持在5—10元区间,不依赖竞价机制,也不受算法左右。这种抗周期性让品牌可以在流量泡沫破裂时,依然稳稳占据消费者心智。



整合的价值

中国电梯广告市场长期呈现“分众+新潮”双超格局。2024年,分众在户外广告市场整体的市场份额约为14.5%,排名第一;新潮占据2.7%。两者合并后,整体份额将达到17%。

作为行业开创者,分众传媒占据了高端商务场景的绝对优势,覆盖全国300个城市、超250万媒体终端,触达4亿城市主流人群。其客户结构以茅台、美团等大品牌为主,年营收过百亿,净利润超40%。

而新潮传媒通过差异化战略深耕社区场景,在200个城市布局74万智能屏,覆盖1.8亿家庭用户,但不佳的财务表现,成为促成并购的关键动因。


合并后,双方点位总数约284万台,形成“高端商务+下沉社区”的全场景流量网络,日均触达超5.8亿人群。电梯媒体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同时,覆盖范围从商务精英到社区家庭、一线城市至下沉市场,实现广告客户对多元消费群体的全域触达。新潮的智能投放系统与分众AI算法结合,能推动“千楼千面”精准营销,单屏年收入有望从2700元提至5000元。

户外媒体的发展与整合,还深度契合了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战略导向。通过降低品牌建设门槛、释放区域市场潜力、推动国牌出海,梯媒正在成为消费升级浪潮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梯媒可以向全球输出原创模式,助力消费市场突破流量瓶颈,实现价值升级。

目前,分众海外业务已覆盖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和日本等国的100个主要城市。


未来,电梯广告的“数字新基建”价值将进一步被挖掘:它既是品牌认知的播种机,也是本地生活的连接器,更是数据资产的沉淀池。

这也揭示了注意力经济变革的底层规律:在算法统治的数字世界,物理空间正在以最原始的方式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

可以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仿佛置身于嘈杂的集市——每个摊位都在声嘶力竭叫卖,却难以让路人在匆匆一瞥中记住自己的模样。

在这种困境中,电梯广告如同都市森林里悄然生长的常青藤,在钢筋混凝土的缝隙中开辟出品牌生长的独特生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