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山东省菏泽市属黄泛区,每次黄河泛滥便会大堤溃败、城市漫灌,人们流离失所。因此这座城市虽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迹遗存却不能算多,能经历诸多磨难依然伫立的观音寺塔实属宝贵。
观音寺塔位于菏泽市郓城县,当地人称之为唐塔,此唐并非大唐盛世的唐,而是五代的后唐。塔和寺庙都建于五代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寺庙已损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存古塔默默伫立。
塔不算高,32米,塔前影壁上刻有《重缮观音寺塔碑记》。自建成之日后的数百年间,观音寺塔屡遭兵患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损毁,年久失修,清末时塔顶倒塌,呈官帽状,因此有了荒塔的别名。1993年,观音寺塔得到修缮复原,这才抹去了从前的荒败模样。
一般古塔层数都采用奇数,观音寺塔却是四层。其实这座古塔最早也有七层,据当地县志记载,明时黄河决荥阳,七月郓城沦陷,塔身被淤泥淹没,如今人们看到的四层是塔身上部,下面的三层都已经埋于地下。
高远天空下,观音寺塔巍峨而立,因层数少更显敦实坚固。经过漫长时光的古塔总会流传下许多故事和传说,其一是云燕绕塔。据说每年春夏之交,都会有许多燕子环绕塔身飞翔,场面壮观,"荒塔云燕"的景象在清时被称为“郓城十景”之一。
另外一个传说和神话人物托塔李天王有关。传说这座古塔是托塔李天王丢弃的塔。当年玉皇大帝赐宝塔给李靖用来降服儿子哪吒,李靖不舍,挥剑将宝塔断为三截,弃下天门。三截断塔塔底落在郓城,塔身落在巨野,顶部飘往汶上,故此三县之塔如出一辙。
古塔四周的水塘也成为观音寺塔的一大特点。水塘形成的原因同样和古代黄河决口有关,虽然建塔时选择的是高地,无奈黄河泛滥多次,塔周淤积很深,后周围地面抬升便让古塔四周形成了水塘。
整座古塔给人朴实之感,没有太多的砖雕和装饰,从下俯瞰,只觉庄重。
碧绿的水塘环绕,一座小桥通向塔身,在四周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下,观音寺塔仿佛超越时光的存在,更显脱俗神圣。
从高空俯瞰,可以看出塔顶类似一座观景平台,塔刹为仿古棱亭式刹,是1992年修缮时新建而成,整座塔因此也和人们印象中的古塔有些不同。
走过千年岁月,历经人世沉浮,观音寺塔默默记录着郓城的往日时光,成为这座古城漫长历史的忠实见证。